早期軍閥戰爭如過家家 對戰雙方家眷一起打牌 | 陽光歷史

 

A-A+

早期軍閥戰爭如過家家 對戰雙方家眷一起打牌

2017年04月2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2 次

  中國近代所謂的軍閥,其實徹頭徹尾屬於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正宗產品。當時國人尋找中國弱的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覺得中國人太文弱,士大夫重文輕武,反過來,人家西方人,包括學習西方學得比較好的日本人,都很有尚武精神。


尚武的另一方面,是引進、仿製西式武器,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中國在引進技術層面的現代化,直到甲午戰爭,其實並不弱於日本。只是武器的使用,中國軍隊有點差勁,雖然從淮軍跟洋槍隊學英國兵操開始,就學著比劃,但直到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行列式走得算是齊了,槍炮也操練的不怎麼樣。



辛亥革命的武漢爭奪戰,要算是這些按照西方操法,拿西方武器,穿西式軍裝,按照西方軍隊編制編練起來的新軍之間,第一次正經八本的交戰,雙方打得都十分的業餘,按當時人的說法,北洋軍的勝利,關鍵的是靠了他們有機關鎗,而革命軍直挺挺的衝鋒,也是成全北洋軍勝利的重要因素。



此後,軍閥之間仗打了很多。每次戰爭,文的一方面的宣傳攻勢———所謂的通電戰,要比真刀實槍熱鬧得多,真打的時候,基本上槍放得多,死人很少,四川軍閥劉存厚和熊克武之間在成都開戰,居然有大批的閒人前去觀戰,就像後來的四川球迷看球一樣,不知道那時候是不是就喊「雄起」了。



無論多大規模的仗,大抵雷聲大雨點小,任他槍炮隆隆,其實死不了幾個人,因為士兵們放槍放炮,都沒有準頭,但是放槍的速度都很塊,更多的是圖個熱鬧,跟小孩子過年放鞭炮差不多。以至於當時在華的外國人,有人惡毒地建議中國人恢復使用弓箭,說是這樣至少能給國家省點軍火錢。



西方人關於中國軍閥間戰爭的另一種說法,也很惡毒,說是中國的戰爭不是用真正的槍炮打的,而是另外一種槍,煙槍打,再加上一些袁大頭(銀元)伴奏。這當然也有道理,中國人,尤其是軍人,都熟讀孫子兵法,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所以,兵馬未動,煙土和銀元先行,加上各派軍閥之間,關係複雜,親戚、同鄉、同學,各方人士攀起親來,給彼此的收買,瓦解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戰事一開,嘩啦一倒戈,戰爭也就結束了。



軍閥間戰爭的另一個習慣是,無論戰怎麼打,但彼此都留有餘地,交戰雙方的代表,無論戰事多麼緊張,都會留在對方的營壘裡,雙方的家眷,如果趕巧生活在一個租界,也依然在一起打牌。對於打敗了的軍閥,戰勝者一般不做肉體上的傷害,甚至不動他們的財產,很有紳士風度。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四川人,一直到國民黨當家時,大家依然保持各自的防區,勢力大的佔得多,勢力小的佔得少,但勢力再小,也有碗飯吃。



後來不知怎麼一來,仗打得狠起來了。仗越打越凶,大炮多了,機槍多了,坦克車開出來了,飛機也飛上天扔炸彈了,甚至毒氣都有人放了。一戰之後的西方軍火商,看著中國的軍閥打仗,高興。一船一船地把軍火運過來,戰後的剩餘軍火,爛槍破炮,都找到了買家,把個中國變成了各國輕武器的博覽會,連四川、甘肅都有了洋軍火的身影。



仗打狠了,兵也就慢慢練出來了。只是,把老百姓,禍害得太慘。大家打的都是內戰,跟原來軍事現代化的本意,差得太遠。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