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秘納粹德國火箭基地遺址:太空時代的搖籃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探秘納粹德國火箭基地遺址:太空時代的搖籃

2015年08月07日 宇宙奧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25 次

探秘納粹德國火箭基地遺址:太空時代的搖籃

太空競賽的搖籃



探秘納粹德國火箭基地遺址:太空時代的搖籃

太空競賽的搖籃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在德國勃蘭登堡州距離柏林南部幾十公里遠的地方,一條林蔭夾道的小路在景色優美的草地上蜿蜒穿行,一路走來,你還會與一些湖畔村莊不期而遇。但你不要誤以為這是德國的什麼旅遊景點,更不要小看這個地方,因為它是太空時代的搖籃——納粹德國火箭研製基地原址,一個現在已經被世人遺忘的地方。


  被遺忘的搖籃


  在小鎮庫莫斯多夫(Kummersdorf)附近,人們會發現一個破舊的類似兵營的褐色建築群,它位於一條似乎已經廢棄的鐵路道口附近。在這個建築群的對面,一條由毛面混凝土塊鋪成的小路直穿茂密的松樹林。


  沿著這條蜿蜒的小路向前,奇怪的廢墟會赫然出現在你的面前,它就「潛伏」在樹林深處。從表面滿是俄文組成的塗鴉來看,這些已倒塌一半的掩體很容易被誤以為被遺棄在東歐的前蘇聯軍事基地的殘跡。實際上,這些沒有任何標記的建築曾經是太空時代的搖籃,但現在已經被人遺忘了。


  20世紀上半期,納粹德國的軍隊正是在這裡啟動了世界上第一項大規模火箭研製計畫。這一計畫最終促成大名鼎鼎的V-2火箭誕生。二戰期間,德軍曾用這種火箭向盟軍發動進攻。此外,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以及德國火箭研製小組的其他關鍵成員也是從這裡踏上從事火箭學研究的職業生涯。火箭學研究在40年後人類第一次登月之時達到頂峰。


  大膽嘗試新技術


  上世紀30年代初,火箭學還只是科幻小說以及一小撮業餘狂熱者的領地,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一些著名科學家的蔑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國防軍急於重整軍備,他們最終把賭注押在這項未經驗證的技術以及狂熱的追隨者身上。


  很多早期歷史學家和德國火箭計畫「老兵」將德軍對火箭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解釋為,他們看到了《凡爾賽條約》的漏洞。《凡爾賽條約》是德國在一戰戰敗之後簽訂的,條約對戰後德國的軍隊數量和武器口徑進行了嚴格限制。但《凡爾賽條約》卻對火箭隻字未提,從技術上講,德國研製火箭屬於一種合法行為。


  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太空史部負責人、馮·布勞恩傳記作者邁克爾·紐菲爾德(Michael Neufeld)表示:「這一解釋並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為他們(德國)一直秘密違反《凡爾賽條約》,基本上讓這一條約形同一張廢紙。」


  除了研製火箭外,德軍也曾制定化學戰計畫。在與前蘇聯結成看似不可能的聯盟之後,國防軍一直在研製常規武器,例如坦克、飛機和火炮,所有這些均是在公然撕毀《凡爾賽條約》。紐菲爾德說:「這雖然並不意味著《凡爾賽條約》不重要,但它的確開創了一種局面,既可以採用激進的新方式解決軍事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前蘇聯也是如此。由於這些國家試圖趕超對手,他們願意『擁抱』類似火箭這樣怪異的想法。」


  講述歐洲太空計畫史的《新疆界的新力量》(A New Force at a New Frontier)一書作者凱文·馬德斯(Kevin Madders)指出,一戰結束後,德國軍事工業已不具備大量製造大口徑重炮的能力。由於《凡爾賽條約》並未提到火箭,這就促使德軍嘗試研製這種怪異的技術。馬德斯解釋說:「《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火炮的型號的特殊限制最終促使他們啟動火箭研製計畫。」

探秘納粹德國火箭基地遺址:太空時代的搖籃(2)

太空競賽的搖籃



探秘納粹德國火箭基地遺址:太空時代的搖籃(2)

太空競賽的搖籃



  「卑微」的開始


  1932年11月1日,一名從民間來的新員工到在庫莫斯多夫新建造的軍方火箭試驗室報告,這個人就是後來成為「飛彈之父」的馮·布勞恩,當時只有20歲。在到火箭實驗室報告前,他曾經是柏林一個業餘火箭愛好者組織成員,他們將自己稱之為「太空旅行協會」。


  馮·布勞恩是魏瑪共和國政府一名部長的兒子,對研究太空可謂滿腔熱情。但與在太空旅行協會的朋友有所不同的是,馮·布勞恩對到軍方秘密部門工作並沒有任何疑惑。事實上,他認為這是從「玩具火箭」升級到搭載乘客的飛船的唯一途徑,而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馮·布勞恩最初只是從助手做起,任務是研究火箭技術最為怪異的組成部分——液體推進。雖然比傳統粉體燃料更具發展前景,但液體推進難於操縱、未經測試並且危險極大。


  1934年12月,在度過了長達兩年的不眠之夜,遭受無數次令人心灰意冷的失敗並發生幾次大爆炸(其中一次爆炸導致3人喪命)之後,馮·布勞恩羽翼未豐的火箭研製團隊最終成功發射了他們的第一枚液體燃料推進火箭——A-2。A-2火箭發射後的升空高度達到1.8公里左右,超過當時其它任何火箭。


  A-2火箭的成功發射消除了懷疑者的疑慮,使得液體推進火箭不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對於馮·布勞恩的軍方發起人來說,A-2火箭的成功發射意味著火箭能夠成為一種戰爭武器,它的打擊距離可能超過遠程火炮,這一點對他們來說顯然更為重要。隨著德國奉行納粹主義,庫莫斯多夫的火箭秘密研製小組獲得軍方更多資金和承諾。雖然希特勒於1935年正式撕毀《凡爾賽條約》,公開發展所有常規武器,但當時並沒有出現任何終止火箭研製計畫的跡象。


  西方情報機構蒙在鼓裡


  馬德斯說:「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上台之後,納粹開始大規模增加軍備開支。他們不再將目光集中到一些最為成功的武器系統上,而是試圖打造一種超越陸海空三軍的全球打擊能力。」


  1935年,德國火箭研製計畫的規模已大大超過世界其它任何類似項目。至少在1939年之前,西方情報機構仍對這一計畫一無所知。這一年,一份現在被稱之為「奧斯陸報告」的文件被投進英國駐挪威大使館的信箱。這份報告概述了納粹正在研製的大量武器系統。但據冷戰後俄羅斯媒體披露,前蘇聯在此之前就試圖刺探庫莫斯多夫的德國火箭研製計畫。


  早在1935年,前蘇聯政府便接到了他們有關德國飛彈秘密研製計畫的第一份情報。有報道說,前蘇聯情報部門曾從納粹黨衛軍高官、負責對第三帝國軍事工業進行監督的威利·萊曼(Willy Lehmann)那裡得到消息。萊曼親眼目睹了馮·布勞恩研製的液體推進引擎無數次點燃。從1934年起,他便通過前蘇聯駐柏林情報機構負責人瓦西裡·米哈伊洛維奇·扎魯賓(Vasily Mikhailovich Zarubin)送出相關情報。


  在上世紀30年代的某一年,由萊曼撰寫的一份有關德國飛彈試驗的詳細書面報告被遞交到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手上。萊曼的「賣國」行為最終敗露並被槍決,前蘇聯刺探德國火箭計畫的最後一個窺視孔可能就此被堵死。紐菲爾德說:「很顯然,他們只拿到這一份單獨報告並遞交斯大林。大體上說,任何國家對德國火箭研製計畫都知之甚少。」上世紀30年代,蘇聯火箭研製計畫至少也如德國一樣快速發展,直到斯大林1937年進行大清洗,解散主要火箭研製小組。


  美國登月的功臣


  在1935年德國火箭研製計畫出現戲劇性擴大的同時,馮·布勞恩及其軍方「老闆」的野心也迅速膨脹。當時,火炮仍被認為是火箭的一個潛在對手,馮·布勞恩的工程師構思了一種運載工具,讓威力最大的加農炮射程提高一倍。


  為了製造和測試這種裝置以及所有不同類型的火箭推進武器,馮·布勞恩的工程師草擬了相關計畫,即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佩納穆恩德(Peenemunde)村建造一個完整的研究設施,其中包括研究實驗室、試驗台、一個風洞、一個居住村以及一個集中營——集中營成為馮·布勞恩及其同事在隨後幾年經常造訪的地方。


  1937年5月,馮·布勞恩的絕大多數工程師從庫莫斯多夫遷到佩納穆恩德。1944年,馮·布勞恩的A-4火箭——後被納粹宣傳人員更名為「復仇武器2」,也就是著名的V-2——開始向英國本土以及其他盟軍居民點傾瀉。雖然沒有改變戰爭結果,但A-4並沒有從此走向消亡。A-4的設計最初寫在庫莫斯多夫的牆壁上,戰爭結束後,它成為3個大陸的一份具有深遠意義的遺產。蘇聯、法國、英國和中國火箭研製計畫都受到A-4技術影響並成為受益對象。


  在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時,馮·布勞恩及其大部分工程師被美國俘虜。這位德國「火箭之父」隨後被轉移到美國,為美軍研製火箭。在「阿波羅11」號宇航員1969年7月登陸月球之前,馮·布勞恩及其很多研究小組充當了美國飛彈研製和太空探索計畫的舵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