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神七進行四大優化 艙內瘦身為太空漫步
神七太空艙
與「神六」相比,「神七」除多了一名航天員外,還有許多之前神舟系列飛船從未有過的新改進和新功能,例如氣閘艙、小伴星等。「神七」究竟做了哪些優化和改進?飛船總裝主管設計師劉曉震、飛船副總設計師潘騰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揭開了這些秘密。
為確保航天員順利完成太空行走及釋放小衛星等活動,「神七」在「神六」基礎上進行了數十項優化和改進。神七的種種改動不但提高了飛船安全係數,還讓很多操控設施更加人性化。
軌道艙變身
增添功能兼作氣閘艙
「神六」上的軌道艙僅是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艙,航天員的吃喝拉撒睡全在這個艙段進行。「神七」航天員要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為此,軌道艙增添了許多新的功能,且對艙內設備進行「瘦身」騰出了更多的空間,航天員出艙時,軌道艙將作為氣閘艙使用。
據介紹,兩名航天員要在這個艙換上出艙服,一人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為此,該艙增添了艙內氣壓洩除和恢復系統,艙內有線和艙外無線的出艙活動通信系統,出艙活動操作顯示界面、照明和攝像裝置,艙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統等。
艙門增肥
750毫米加大到850毫米
飛船結構與機構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遊巍說,考慮到航天員身著出艙航天服,充壓後服裝體積會增大,因此把「神七」的艙門通徑變大了,由「神六」時的750毫米加大到850毫米。
另外,由於氣閘艙需要洩壓和復壓,艙外前端專門裝了5個圓圓的復壓氣瓶。氣瓶上方,是一個將被釋放的小伴星。出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同時,這顆小伴星將被飛船放飛太空。
翅膀變少
4塊太陽能帆板變為兩塊
根據此次的任務要求,設計師們對飛船外觀做了不少新的改進。取消了以往飛船上的留軌功能和附加段,還取消了飛船上的一對太陽能帆板等。通俗地說,過去看到飛船上的四隻翅膀,在「神七」上只有兩隻了。
同時,為了記錄太空行走的畫面,「神七」還增加了艙外攝像機、照明燈、艙外扶手,還有各種閥門和管路系統等。
坐椅更安全
壓力燃氣換成空氣
除了軌道艙的改進,返回艙內的坐椅也進一步優化設計。「神五」、「神六」返回艙坐椅都採用火工品爆燃提升的設計,有害氣體萬一洩漏,後果不堪設想。
「神七」返回艙坐椅下的壓力燃氣包被「壓縮空氣」取代,並相應增加了一套「氣源組件系統」作為動力源。這意味著即便發生洩漏,也不會對航天員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神七」檔案
身高:9.19米
體重:7890公斤
組成: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
能力:在軌正常飛行3天並具備
最長5天飛行能力
1 氣閘艙
由「神六」軌道艙變身而來,該艙兼具氣閘艙和軌道艙。增加了艙內卸壓和復壓系統、出艙活動通信系統、艙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統、航天服穿脫架等。
2 艙門(「生死門」)
航天員身著出艙航天服,充壓後服裝體積會增大,艙門通徑比「神六」的750毫米增加了100毫米,以便於身穿航天服的航天員進出。
3 內飾
艙內扶手增加,有軟有硬,以方便航天員活動。艙體地面用褐色的阻燃裝飾層覆蓋,而其餘各處則用乳白色裝飾層包裹,可使航天員增強上下空間感。
4 艙外照明設備
航天員艙外活動時,若光線不足,可提供照明。
5 坐椅下燃氣換空氣
返回艙內坐椅下壓縮空氣取代壓力燃氣,更加安全。
6 艙外扶手
新增艙外扶手,供航天員太空行走時扶持。
7 艙外攝像機
艙體前後端各有一台,可拍航天員艙外活動過程。
8 復壓氣瓶
航天員太空行走返回艙內後,給艙內復壓。
9 小伴星
重40公斤,將被放飛,可拍照並傳回飛船畫面。
■ 四大優化
褐色「地板」讓飛船有家的感覺
據飛船總裝主管設計師劉曉震介紹,「神七」內部設施在「神六」基礎上的優化,可歸納為四大類,有的優化舉措是根據航天員空間返回後的反饋信息進行的。
瘦身運動
「神七」的設計在飛船內部的空間保障上做足了文章。由於此次太空之旅要完成出艙活動任務,而艙外航天服的體積較大,兩名航天員要進行穿脫動作,此外還要攜帶3人5天的生活物品,這勢必要佔據艙內的有限空間。
為此,「神七」飛船內,各種儀器被裝載在類似貨架的格框上,提高了空間使用率。
視覺引導
為了讓航天員更好地「捕捉」方向感,在內部裝飾上,把艙體地面用褐色的阻燃裝飾層覆蓋,而其餘各處則用乳白色裝飾層包裹。
塗褐色的地面是地球所在的方位,因為褐色代表土壤,可使航天員找到「家」的感覺。這就改變了傳統上以單一淺色調為主的構圖,形成一定的色彩反差,從而使身在太空的航天員有立體的視覺歸屬感。
集中佈局
為了使處於失重狀態的航天員工作更為便捷,「神七」的設計者將艙內的設備進行了分區域規劃佈局,按設備的用途、性能等因素合理地放置。
例如,將操控設備進行了集中擺放。航天員將會面對多個顯示器來監控飛船的飛行狀態,包括艙壓、換熱、供氧以及調試艙外航天服時等各項數據指標,設備操作更加直觀、簡單、便捷。
軟硬兼施
根據以往的經驗,航天員在太空的活動對扶手的依賴程度很高。從航天員空間返回後的反饋得知,艙內部分扶手的「手感」不佳。為此,「神七」更加重視扶手的便捷性與實用性,在艙體內外安置了數量不等、共20餘個「軟」、「硬」扶手。
艙內以軟扶手為主,而「硬」扶手則被安置在艙門和軌道艙腳踏板上,及艙外行走路線上,用作著力點。
■ 揭秘
「生死門」關不緊人就回不來
不論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還是返回軌道艙,關好艙門非常重要,因而飛船艙門被設計師們稱為「生死之門」。
「神七」的任務涉及航天員出艙行走,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需要開關好兩道艙門。
太空中開門關門均很難
親身經歷過太空飛行的航天員深有體會,開關好艙門,看似簡單,實際要完成多項步驟。
毫無疑問,「神七」上的航天員開關艙門時,要完成開保險鎖、開關轉動手柄、拉開艙門、給艙門套上保護罩等一套規定動作。
飛船結構與機構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遊巍說,為方便航天員進出,「神七」不僅增大了艙門通徑,還在沿用了「神六」艙門的工作原理和設計形式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十多個項目的改進設計,為此曾設計出了80多張圖。
艙門打得開、關得上、密封可靠成為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太空環境又直接影響到開關艙門,特別是在真空、高低溫、失重等太空環境下,將艙門打開,並不是像地面開關門那麼輕而易舉。而且艙門若不能保證密封,軌道艙內就無法復壓,意味著2名航天員將無法脫掉艙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艙。
真空環境中錘煉「生死門」
要百分之百地保證艙門打得開、關得上、密封可靠,必須在地面做真空和高低溫環境下的試驗驗證。2004年,設計人員特意研製了真空熱環境艙門開關裝置。
遊巍描述說:艙門專用的「真空罐」裡,設置了開關艙門的機構,像個機械手在模擬航天員的操作。設計人員為了獲得艙門在更為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的數據,在真空環境中,還把溫度拉偏到零下45攝氏度和零上45攝氏度。科研人員通過計算機操作,獲得了試驗驗證數據。
自2005年起,對生產出的艙門和開關機構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試驗達數十次。低溫環境對艙門開關影響最大,設計人員進一步對艙門進行可靠性試驗,在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打開艙門的動作反覆做了數百次,獲得了可靠的數據。
■ 程序變化
與「神六」相比,「神七」除了硬體上的優化和改進,飛行程序也做了改變。由於「神七」此次主要任務是航天員太空行走,飛行程序的改變也多是為太空行走服務。包括發射返回時間調整、返回時放棄軌道艙等以下五種變化。
Ⅰ夜發晝返
方便陽照時太空行走
「神五」「神六」的發射時間都是在上午八九點,返回的時間都是在凌晨。而「神七」的發射時間調整為晚上,返回的時間是下午6點左右。
時間調整,主要是考慮到航天員出艙時間是在陽照區,便於圖像傳輸。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的活動將會被觀測得「一清二楚」。飛船返回時是白天,不僅便於對航天員的搜救,也便於對返回艙進行快速處置。
Ⅱ 出艙活動
關鍵點均可地面測控
由於艙外的環境比艙內環境要複雜的多,按照滿足艙外服約束條件,同時保證航天員能夠順利完成出艙程序的原則,神舟七號飛船總體系統設計了分為四個階段的正常出艙程序。並設計了七個關鍵事件點,同時保證這些事件點全部都在地面測控範圍以內。
除此之外,飛船總體系統還設計了四個應急處理程序和30個出艙故障預案設計。
Ⅲ 三人多天
神舟飛船首次滿負荷
神舟系列飛船的初始設計承載量為三人,神舟一號到四號飛船為非載人狀態,「神五」載一人,「神六」載兩人。「神七」將首次實現滿負荷狀態下的考核,實現三人多天的在軌飛行。
與神舟六號飛船相比,在多增加一人的情況下,神舟七號飛船要提供滿足多增加一人的坐椅、食品、飲用水、環境控制功能等多種資源支持。
Ⅳ 在軌試驗
太空行走回收試驗品
「神七」將搭載我國第一個上天的中繼衛星用戶終端,這個用戶終端能夠大大提高我國中低軌道航天器的測控覆蓋能力,實現測控覆蓋率由原來的13%提高到45%左右。
「神七」還將進行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將中科院提供的固體潤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後,由航天員在出艙行走時進行回收。
「神七」還將完成伴隨衛星的在軌試驗。
Ⅴ 棄艙返回
軌道艙將會燃燒消失
「神七」減少了軌道艙的16台發動機,僅保留了推進艙和返回艙的動力設備,其原因是航天員完成任務準備返回地球時,軌道艙將不再像「神六」那樣保留,而是與飛船分離,燃燒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