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神七太空漫步定於發射後次日16:30進行
9月20日,神舟七號船箭塔組合體從技術區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圖為神舟七號飛船轉運至發射塔架。
昨天上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區進行了負八小時之前的最後一次加電檢查,這也是繼飛船、火箭系統分別進行加電檢查後,飛船、火箭聯合進行的一次全面體檢。
上午9:27,發射區緊急關機功能檢查正式開始,在距離發射塔架最近的指揮大廳裡,記者看到,所有工作人員各就各位,火箭、飛船等七大系統的總指揮也出現在這裡,全程參與檢查工作。
發射區緊急關機檢查是對火箭點火後進行的一次各系統狀態的功能檢查,主要是考驗火箭點火後出現故障的應急處理能力,這也是加電檢測的主要內容之一。正在現場指揮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告訴記者,「按照老百姓的話講叫『健康檢查』,因為從技術區轉到發射區後要經過運輸階段,進入發射區後要進行一次加電的健康檢查,檢查的意義,就等於在發射區進入負八小時之前最後的加電檢查,決定我們能不能按照原計畫實施發射。」
據瞭解,加電檢查結束後,昨晚6點到10點,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的統一指揮組織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及各測控點等系統將進行全區合練,前天入住酒泉的航天員也將在「問天閣」裡參加合練。中新
昨日上午,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系統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媒體通報了神七飛行任務的總體情況及最新進展。神七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神七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陸晉榮,神七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盛捷及副著陸場總指揮吳年生向與會的記者介紹了神七任務目前的情況及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神七有三大重要意義
崔吉俊介紹,神七有三個方面的重大歷史意義。
一是神七任務作為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之後,中國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它承載著全國人民對航天事業的新期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憧憬。二是神七任務的成功,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此次任務將突破和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的關鍵技術,首次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實行航天員太空行走,將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三是神七任務的成功完成必將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
神七發射重要進程
崔吉俊介紹,神七任務歷經兩年多的精心準備,於今年7月上旬全面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7月上旬以來,飛行產品相繼進場。7月30日,空間應用系統的伴星和地面設備進場,相繼完成了伴星測試、釋放機構的組裝及裝船前的準備;8月4日,「長2F」火箭系統進場,並於8月10日,完成了火箭垂直總裝,逃逸火箭8月15日進場,伴星裝船。
8月21日,艙外服專家組和任務質量控制組聯合對其進行裝船前的評審;8月22日,完成艙外服裝船。
至8月24日,發射場系統已全面完成了火箭單元測試、分系統測試、匹配檢查等各項測試工作。
8月28日,航天員乘組首次進場,參加了發射中心組織的人、船、箭、地聯合檢查;9月3日完成了人、船、箭、地聯合檢查;9月4日下午完成船罩組合體轉回加注扣罩廠房;9月7日至12日完成了飛船加注;9月13日至18日完成了第二次對飛船的扣罩;9月18日下午完成船、箭、塔對接;9月20日下午船箭塔組合體垂直轉往發射區,次日航天員乘組第二次進場。
當前,神七任務已進入最關鍵階段,按計畫,9月24日,將完成發射區的所有測試和技術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對火箭實施推進劑加注;9月25日至月底,擇機發射。
出艙定於發射次日16:30
崔吉俊稱,航天員出艙時間選定在神七發射後的第二天下午4:30進行。如果神七在9月25日晚發射,那麼9月26日下午4:30左右,我們將能通過電視螢幕看到航天員出艙活動的畫面,如果神七在9月26日晚發射,大家將在次日下午的4:30左右看到航天員出艙活動,依此類推。崔吉俊還介紹說,航天員出艙選擇在神七在太空飛行的第29圈出艙。
1. 遠景:出艙為建空間站做準備
據航天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朱毅麟介紹,神七太空漫步是為建空間實驗室做準備。
朱毅麟說,我國航天規劃在1990年代初就開始確立了,分三步走、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發射載人飛船,能夠成功發射、正常運行和安全返回,這是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能夠把人送上天,在軌道上正常運行工作,能夠在軌道艙裡進行一些科學實驗活動,然後順利安全返回地面,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我們已經成功兩次了。神舟五號是楊利偉單人單天飛行。第二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個人五天飛行。通過這兩次飛行之後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全部任務。靠這個任務掌握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包括地面發射、測控、返回這些系統,整個工程系統都初步建成。
第二階段是由三個小部分構成,第一步是出艙活動或者叫太空行走。第二步是兩個飛船在航天軌道上交匯對接。第三步,建立一個小型的空間站,叫空間實驗室。目前要做的「神七」是第二階段的第一步,就是出艙活動。
2. 應急:救助船直升機嚴陣以待
據介紹,航天員容易發生三類意外險情:一是火箭推進劑中的四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造成艙內有毒氣體超標,導致中毒。這會造成航天員呼吸、心跳驟停,因此救護隊攜帶心肺復甦儀、心電監護儀進行搶救;二是外傷,如飛船應急逃逸,返回艙降落時造成「衝擊過載」,航天員就像跳樓一樣,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肺、肝脾或頸椎的損傷。因海上無法進行CT掃瞄,一旦發生腦外傷等情況,救護隊將第一時間用直升機將航天員送回陸地,爭取救治時間;三是「無水肼」洩漏,也是最危險的一種險情。「無水肼」是航天器通常採用的一種推進劑,毒性很強,中毒表現與一氧化碳類似。
昨日,擔負神舟七號應急救援任務的數艘海上救助船,開始由上海港集結出發,奔赴太平洋等預定海域執行「神七」救助任務。據悉,醫療隊搭乘的艦船上有艦載直升機,事故發生後,首先由直升機進行海面搜救,尋找分離的返回艙。 據《羊城晚報》
3. 挑戰:海上測控任務艱巨
據新華社電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主任簡仕龍2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承擔任務的全局看,神舟七號飛船海上測控有3大挑戰,即三大、三新、三多。
簡仕龍說,三大,即參試規模大、狀態變化大、實施難度大。「這次神舟七號飛船技術狀態變化很大,新增和更改產品多達220餘項,特別是首次搭乘3名航天員並實施出艙活動,巨大的『在軌出艙』風險對海上測控通信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以前任務相比,實施難度更為艱巨。」簡仕龍說。
「三新,即任務海域新、設備狀態新、參試人員新。」簡仕龍說。
簡仕龍指出,為滿足出艙活動海上測控任務需要,我們由以往的4船方案調整為5船方案,其中4艘船均分佈在太平洋,而且遠望五號、遠望六號的試驗海域均為新海域,處於太平洋北半球氣象海況複雜的中、高緯度海區。遠望三號船經中修技術改造後首次參加飛船任務,2艘新測量船也是首次執行神舟任務,其中遠望三號、五號、六號船USB和遠望五號船脈衝雷達為新研製或改造後首次參加飛船任務,並且中心機使用新研製的海上測控軟體參試。從神六任務到神七任務間隔將近3年時間,整個測量船隊崗位人員調整變化較大,尤其是2艘新測量船技術隊伍普遍年輕,新崗位人員比例高,執行試驗任務的經驗比較欠缺。
簡仕龍說,三多,即承擔關鍵任務多、氣象海況複雜因素多、設備單點失效環節多。
簡仕龍說,神七任務測量船任務海域、航線的氣象海況複雜,特別是任務實施時間安排在9月25日至30日,這個季節南半球咆哮西風帶的惡劣海況將給遠望號船在南緯度地區執行任務增加風險。
記者專訪
他是神七的「溫度計」
呂所明: 江蘇高郵人,「神七」發射空調技術系統的總負責人
相比基地裡其他江蘇老鄉沒日沒夜地忙,呂所明可能是較為「閒適」的一個,基本能按時正常上下班,前天還能休息一天,帶上老婆和3歲女兒到處走走。
「我這工作簡單,只要平時做好,越到臨戰時越閒。」昨天下午,呂所明從發射架上走下來,爽朗地笑著,一副舉重若輕的神態。
其實,呂所明的工作一點也不簡單,飛船和火箭離架前的「舒適度」,全由他掌控著,溫差稍有偏差,整個發射都會受到影響,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位「神七」發射空調技術系統的總負責,今年才29歲,已參加「神四」以來所有的發射,瘦小精幹的外表下面是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術。
飛船進塔架後溫差不能超過2℃
9月20日下午,火箭和飛船正式進入發射塔架,呂所明的工作重點也隨之轉移過去,「箭、船被包入塔架後,裡面的溫度必須控制在20℃,誤差上下不超過2℃。」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呂所明提前一周帶著隊員進入塔架,對空調系統的每一個設備和零件進行了檢查,同時做好備用預案。
火箭和飛船佔據塔架中的7層,「每層都有空調,24小時有我們的隊員巡視,一旦出現技術故障,隊員們會第一時間通知我。」呂所明說。
9月初,飛船開始加助燃料後,溫度控制就成了一個重點,「在進入發射塔架前,船體外的溫度不能超過17℃,誤差不能超過1℃。」精確的要求,讓呂所明所帶的隊伍不敢掉以輕心,始終超前做著準備,「把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要想到,並預言如何解決。」
上帝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呂所明執行「神七」空調系統技術總負責以來,沒有出現過一次技術故障,這也使得呂所明能忙中偷閒放鬆自己。
曾送楊利偉上飛船
呂所明是2002年從江蘇理工大學畢業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剛工作,就遇到神四發射。」當時,呂所明還是一名學員,僅在發射場上做一些輔助工作,但「我的心情還是特別激動,覺得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機遇。」
「神四」留給呂所明印象最深的,除了發射時那氣吞山河的壯觀場景外,就是寒冷的天氣。「那年,基地遇到了50年不遇的低溫天氣,室外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這對從南方過來的我來說極不適應,雖然我穿著皮靴戴著皮帽還覺得手腳冷得不行。」呂所明笑著說,「現在習慣了,再冷也不怕。」
「神五」發射時,呂所明的崗位是負責發射塔架的電梯。「航天員從地面進入飛船這段路,由我幫助完成。」呂所明親自開動電梯,把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飛船。「那一刻,我一生難忘。」楊利偉走入電梯後,呂所明輕輕按下按鈕,電梯緩緩啟動,「每分鐘13米,約6分鐘後,達到飛船艙口。楊利偉走出電梯,向我們揮揮手,然後步入飛船。」
2005年,「神六」發射,呂所明的崗位再次調整,任發射測試站垂直總裝產品測試廠房升降大門總指揮。這個大門高74米,100多噸重,為目前亞洲最高最重的大門。任務期間,這個大門開啟次數僅有兩次,一次是火箭和飛船轉入垂直產品測試廠房內,一次是飛船「船箭塔」組合體向發射塔架轉運。儘管順利完成任務,但呂所明認為「神六」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基地氣象室主任劉漢濤的神算。「發射前,大雪下了一夜,所有人都擔心起來,劉漢濤進行了準確預報,結果發射前一小時,大雪驟然停下。真神啊。」
國家確定今年發射「神七」後,去年初,基地領導把呂所明調到新崗位,負責起「神七」空調系統的保障。新的崗位新的奉獻,呂所明一如既往默默地工作著,「我個人真的沒什麼。這次神七升空後,我想,留在我腦海中最深的應當是航天員在空中行走。」
發射後,很想回老家看看
呂所明,老家在江蘇高郵市車邏鎮,雖然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但由於愛人在高郵工作,成家後,長期過著夫妻兩地分居的生活。「去年,才把愛人和女兒接到我這裡。」呂所明說,「女兒今年3歲,最招人喜愛的時候。」如今,一家人其樂融融。
呂所明說,執行「神七」任務後,再也沒回過高郵,「發射結束後,一定要抽空帶愛人孩子回家看看。」
花絮
記者為「患」的航天城
一番周折後 ,前晚,記者披著濃濃夜色進入了東風航天城。
雖然夜色已深,但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人來人往,沿街店舖和飯館燈火輝煌,不時有陣陣喧嘩聲傳出。要不是不時有三人一組的巡邏士兵踏著整齊的步伐走過,你會以為自己置身於一個現代化的繁華小城。
此時的航天城,對外人來說,可能最難找的就是住處,沿街大小賓館旅社招待所全部人滿為患,一個不帶衛生間的普通標間常常擠著四五個人;滾滾而來的客流,讓一些頭腦靈活的居民看到了商機,臨時騰出一二個房間,鋪上幾張地鋪,便成了一個簡易小旅館,而地鋪的價格也不便宜,一晚要價最低50元,儘管配套設施沒有,客人仍趨之若鶩,甚至連20多公里外的航天城邊上的農民家也擠滿了人。「只要能進來,什麼條件都好談。」這是許多沒獲官方邀請而通過各種關係進入航天城的人真實想法。
其實,這些想方設法不遠千里而來的人絕大多數不是航天發燒友,而是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的記者。一位航天城的居民說,「航天城從沒有來過這麼多記者,一個個白天出去到處打聽,晚上則躲在房間裡趴在筆電上寫稿。」由於獲准採訪的境內外媒體不到30家,眾多的其他媒體只能各顯神通,另找渠道,即使進入,也不敢暴露記者身份,一旦被檢查發現立即「請」出航天城。
航天城內所有的部門都加強了警戒,門前崗哨林立,而與飛船發射有關的工作人員都被N次要求不得私自接受採訪,以至於航天城內許多居民一見到陌生人打聽情況,便警覺地問,「你是不是記者?」負責基地外圍檢查的一位連長告訴記者,通過各種關係找他進入航天城的人越來越多,「如果真是看發射的普通市民倒也無所謂,就怕來路不明的記者和隱瞞身份的其他人員。」
「很多地方進不去,很多人不肯多說。」已入住半個月的河南一家媒體記者說,「這兩天,一個小道消息都難打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