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發現第1萬顆近地小行星
2013年6月18日晚上,科學家們借助位於夏威夷毛伊島的夏威夷大學Pan-STARRS-1望遠鏡設備發現了第1萬顆近地小行星2013 MZ5。
林德利·約翰森(Lindley Johnson)是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觀測項目(NEOO)專員,他表示:「找到第1萬顆近地天體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但至少還有10倍於這個數量的近地小天體仍然有待我們發現,只有在那之後我們或許才會有一定的把握說我們已經找到了大部分可能會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天體。」
近地天體(NEOs)是指那些軌道距離最近時會抵達距離地球小於2800萬英里(約合4500萬公里)範圍內的小行星或彗星。這種天體的大小差異可以非常大,直徑可以只有幾米,而目前已知最大的近地小行星1036 Ganymed 直徑可以達到25英里(41公里)。目前所有已知的近地小天體中有98%都是由美國宇航局資助的觀測項目發現的。小行星2013 MZ5的直徑約1000英尺(300米)。它的軌道已經計算非常精細,可以確定其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唐·耶麥斯(Don Yeomans)是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辦公室主管,他表示:「第一顆近地小天體於1898年被發現。在接下來的100多年中只發現了500多顆。但隨著1998年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觀測項目的啟動,發現的步伐大大加快。隨著越來越先進的系統不斷加入觀測,我們正不斷瞭解更多有關太陽系中近地小天體的信息,並可以追蹤它們未來的位置。」
在所有1萬顆已經發現的近地小天體中,大約10%的直徑超過1公里,這一級別的小天體一旦撞擊地球將會造成全球性的災難。然而美國宇航局的近地天體觀測項目已經確認,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顆這一級別的近地天體對地球構成威脅,並且科學界估計這一級別的近地天體中僅有不到幾十個可能尚未被發現。
當然絕大部分近地小天體的直徑都要小於這一級別,並且隨著直徑減小,相對應的小天體數量會大大上升。據估計大約有1.5萬顆近地小天體的直徑在140米左右的水平之上,而如果將直徑門檻降低到約30米,則這一數量值將突破100萬顆。如果要在地球上造成重大破壞,則撞擊地球的小天體直徑一般要在30米以上,並且恰好撞擊的位置靠近人口或經濟中心地區。在140米級別上,大約已經有30%的數量已經被發現,但在30米級別上,我們發現的數量可能僅僅佔到總數的不到1%。
美國宇航局的近地天體觀測項目自啟動之初便開始對一系列觀測項目提供支持,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林肯實驗室巡天項目(LINEAR);噴氣推進實驗室的NEAT項目,亞利桑那大學的Catalina巡天,以及洛威爾天文台的LONEOS巡天計畫等等。所有這些巡天計畫獲得的數據都會統一上報小行星中心(MPC),這一中心負責收集匯總來自全世界的有關觀測數據並給出國際統一編號,隨後專家們還會對新發現天體的軌道進行測算。
小行星中心主管蒂姆·斯潘爾(Tim Spahr)表示:「當我從1992年開始搜尋小行星和彗星時,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發現還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而在今天,我們平均每天發現3顆近地小天體,每個月小行星中心都會數以十萬計的小行星發現報告,其中很多位於小行星主帶。美國宇航局進行的巡天項目,以及其他全球各地的專家和業餘愛好者們完成了這些工作,發現和追蹤近地小天體,這真是非常棒。」
在短短數年之間,該項目便實現了找出90%的直徑在1公里以上近地小天體的預定目標。2005年12月,美國國會要求美國宇航局設法找出90%的直徑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天體。當該項目標達成時,地球遭受預料之外突然撞擊的幾率將會降低到該項目執行之前的1%左右。這將降低人類社會生存面臨的風險,因為一旦觀測確認某顆近地小天體將對地球構成明確威脅,世界各國將會有時間採取行動阻止這種撞擊事件的發生。
目前搜尋近地小天體的主要機構是Catalina巡天計畫,夏威夷大學的Pan-STARRS巡天,以及LINEAR計畫。目前每年發現的近地小天體數量約為1000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