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謀士龐統?龐統為蜀國做了哪些貢獻?
細說三國風流人物,就不能不忽略龐統,龐士元,一個生於戰亂之中的曠世奇才,崛起於人才輩出的英雄時代。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與驚人的判斷能力成為了世人皆知的「鳳雛」。世人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可謂是群星中的一個不折不扣的怪才。雖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暫,從出山到落鳳坡的遭襲被殺,也不過是一個瞬間。無可否認,他在有限而短暫的生命中,為劉玄德的興復漢室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龐統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這一次,劉備又突破重重障礙,西進取巴蜀,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衝刺。但是,他為這次進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犧牲了龐士元。
龐統之死,不但對進佔益州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更迫使劉備、諸葛亮不得不改變原先的人事安排,從而也為「隆中對」的繼續實施埋下了隱患。由誰去援助劉備,由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當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清人王夫之曾設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讀通鑒論》卷10)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趙雲、張飛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川。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諸葛亮實在沒有必要率軍入川。其實,若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也很可能繼續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已經提出要將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時強調必須兼顧荊州,荊州軍隊是鉗形攻勢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龐統死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原因在於龐統不但能夠協助劉備進佔益州,而且在此之後還能從事治理工作。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關鍵是之後由誰來治理呢?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顯非其所長;法正智謀高超,但心地過於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法正傳》),以此擔當治國重任也不適合,因此諸葛亮只有親自率軍入川,而留關羽鎮守荊州。雖然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關羽是留守荊州的最好人選,但畢竟不是最適合「隆中對」戰略方針的人選,而後來也果然出了問題。
無獨有偶,清代有個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龐統之死,是蜀漢敗亡的一大關鍵。他在《三國史論》中說:「予獨怪修史者,不著龐統之死。蓋漢季之不振,全繫乎此。士元用兵嚴厲果決,實過於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關羽)鎮荊襄,士元領大隊辦秦隴,而先主居蜀漢,與法、蔣輩經畫國事,雖有智者,不能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用微權以集大計,而罵婚、撤備,使疑叛叢生,今則歸咎於先主、孔明,侯之靈其樂受之乎?故君子讀死,於士元之死,深歎天不佑漢,初即不得志於襄樊,繼則永安再辱,陰平失御,皆原於此矣!」(《關帝志》卷三)由於荊州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自古以來就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的鬥爭中心,非智勇足備者不足以鎮之。關羽武勇有餘,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又缺乏優秀謀士的輔佐,自然難免為宵小所乘。不妨設想一下,若龐統不死,而由關羽率援軍入川,自可奪取益州;待「天下有變」,劉備自率關羽、馬超等出於秦川,荊州方面則有孔明、趙雲、張飛遙相策應,東西並進,當期大成。東吳固無隙可乘,雖有智者,亦不能為魏策也。惜乎成敗得失,蓋有運數。《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瘁。信矣哉。
從古人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龐統對整個「隆中對」計畫的重要性,同時,他又是巴蜀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人才缺失了一個還可以再招致,但像龐士元這樣獨一無二的奇才,卻再也找不到了。36歲便為自己的失誤而送葬,上天也太不給年輕人機會了,孔明有失誤,但他有機會改正,從頭再來,並且成為了婦孺皆知的神算軍師。而龐統,卻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只能成為歷史的遺憾。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龐統的功績。
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能夠隻身騙得蔣干信任,介紹到曹營,施展辯才,誇耀曹操功績,取得曹操信任,與眾謀士「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慇勤相待」,這是沒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經百戰的沙場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謝」。能夠在成功獻計之後,找到合理的借口(勸降江左豪傑)離開,還擺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為富貴,但欲救萬民耳),曹操怎麼能夠不放人?龐統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當好。
第二,耒陽縣鳳雛理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於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龐統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夠在半天時間內處理百餘天的公務,可見龐統是個講究效率的人。而且確實有處理事務的才能,只是不屑於處理這百里小縣。
第三,議取西蜀。「玄德獨坐沉吟。龐統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問曰:『以公之意,當復何如?』統曰:『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得志。益州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今幸張松、法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可見,龐統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的戰略家,看到了荊州的潛在危險,看到了益州的戰略重要性,看到了時機的重要性,而且有著極好的辯才,能夠使固執的劉備」恍然「,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其中,龐統的貢獻不可磨滅。
龐統影視形象
第四,獻上中下三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劉備毀書辱使,前功盡棄,在這危急關頭,龐統能夠冷靜思考,分析形勢,盡謀士之極至,讓君主來決斷。我覺得龐統知道上計危險太大,下計速度太慢,中計比較穩妥,而且推進速度不慢,故意讓獻上三條計,讓劉備來選,其實他猜得到劉備會選中計,之所以說出另外兩條只是為了讓劉備對比一下。
第五,識破楊懷、高沛行刺之計。「正說間,忽起一陣旋風,把馬前『帥』字旗吹倒。玄德問龐統曰:『此何兆也?』統曰:『此警報也,楊懷、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龐統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掛劍夜讀孫吳兵法,可見龐統文武雙全,勤奮好學;面見孫權,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識破諸葛亮弔孝之計;調解黃忠魏延爭功;辦事果斷,喝斬二將;先斬後奏,令魏延舞劍;肚量寬廣,不記劉備酒後之言。龐統一生最大的敗筆:分兵進攻雒城。龐統低估了張任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西蜀將領,沒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慘死落鳳坡。但是畢竟暇不掩玉,聖人云:「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龐統之死在於計謀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會的時候,劉備摒棄所謂的仁義,狠下殺手,早就除掉了劉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損張松,何用折損龐統?龐統之才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得到如此體現,難道還不夠麼?對比一下,程昱、荀攸、荀口、張昭、魯肅、法正、馬良,哪一個能夠比得上龐統的這五大功,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幾個人物出場那麼長時間,怎不見其功績?
可見,龐統是名副其實的鳳雛,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滿懷敬意,我們從史從文學中領略到龐士元的雄才大略,目睹了他人生的大喜大悲,數說其功績,非尋常人可及也,乃經天緯地之才也。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歎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