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慘烈不幸的後宮生活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慘烈不幸的後宮生活

2015年01月05日 明朝皇帝, 皇帝的女人們,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3,470 次

大明永樂帝朱棣慘烈不幸的後宮生活


 


永樂大帝朱棣畫像


帝王也有家,但他們的家庭極為特殊。他們沒有庶人柴米油鹽的煩惱,卻也少了人間的那幾分溫情。權力爭鬥伴隨著血腥屠殺,可以說帝王很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朱棣在做藩王時,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不知徐達是感到莫大榮光,還是感到君命不可違,總之,馬上頓首謝恩了。正式冊封是在洪武九年(1367年),這時朱棣十七歲。


靖難之役中,朱棣頗得力於這位王妃。朱棣帶兵去攻打大寧,李景隆乘機圍攻北平。當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形勢很危急,多虧了王妃徐氏的謀劃。城中兵少,徐妃便激勸將校士民的妻子參戰,組成一批女兵,披上鎧甲,登城拒守,終於堅持到朱棣回師。


朱棣做了皇帝後,王妃冊為皇后。她常規勸朱棣與民休息,又勸朱棣對新舊官員不要有不同對待。在靖難之役中,徐氏的弟弟徐增壽常把建文帝朝中的情報送給燕王,因而被建文帝所殺。朱棣要為他追贈官爵,徐氏反對。後來朱棣還是將徐增壽封為定國公,並讓其子襲封,徐氏說這不是我的意願,而不向朱棣道謝。徐氏還曾將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們召進宮來,讓她們以民生為念,做好內助。徐氏還采輯《女憲》、《女誡》,編成了《內訓》二十篇。又編了《勸善書》,頒行天下,以化育人心。


永樂五年(1407年),徐氏病逝,臨終她還勸朱棣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寵外戚。對於她的死,朱棣十分傷心,為她在靈谷寺、天禧寺舉行了大齋,聽群臣前來致祭。徐氏被謚為仁孝文皇后。後來朱棣在北京天壽山為自己營建了陵墓長陵,首先將徐氏安葬其中。從此,朱棣不再冊立皇后。


朱棣還有兩個心愛的妃子,一個是昭獻貴妃王氏,一個是恭獻賢妃權氏。王氏有賢德,侍奉徐皇后很恭謹,為朱棣所倚重。朱棣晚年性情暴躁,臣屬動輒得罪,不論太子諸王公主還是大臣,都得到過王氏的調護。徐氏死後,宮中一切大事實際都由王氏掌管。


權氏是朝鮮人,姿質濃粹,善吹玉簫,甚受朱棣寵愛。永樂八年(1410年),權氏隨朱棣北征,在還師時死於山東臨城。


說到權妃,這中間還有一段長長的故事。


從元朝起,朝廷每年要讓高麗進獻美女明朝相沿不改。洪武時,後宮中就有不少高麗嬪妃。朱棣本人就是高麗人妃所生。到了永樂時期,仍然不斷下詔派人到朝鮮(明洪武末年,高麗改稱朝鮮)選秀女入宮。


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派內使黃儼等人到朝鮮去,賞給朝鮮王廷花銀一千兩、紵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因為朝鮮曾向明廷獻馬三千匹。臨行時,朱棣對黃儼說:「你去朝鮮和國王說,有生得好的女子,選揀幾名將來。」於是朝鮮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廣采童女,以備進獻。但最初所選,黃儼以為無美色,甚為不滿,並對當事者加以挫辱。朝鮮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選,同時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報者。更於大小守令、品官、鄉吏、日守兩班、鄉校、生徒、百姓各戶,如有姿色,一皆采擇。如有隱匿或有針灸、斷髮、帖藥多方規避者,論如律。」對於各地所選的女子,黃儼等都要親自過目。這一年被選中者共五名;工曹典書權執中之女,十八歲;仁寧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十七歲;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十七歲;護軍呂貴真之女,十六歲;中軍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十四歲。她們連同從者使女十二名、火者十二名,一同被送往北京。上路之日,被選淑女的父母親戚哭聲載道 。朝鮮人在描寫這些女子被選入京時寫道:九重思窈窕,萬里選娉婷。……辭親語難決,忍淚拭還零。惆悵相離處,群山入夢青。


這五位淑女入宮後,權氏被冊立為賢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她們的父兄也都授予了官職,如權妃的哥哥被授予光祿卿之職。但這些官是食祿不任事的。不過,他們的俸祿要由朝鮮王廷代發,因為他們離北京實在太遠了。同時被冊立的還有貴妃張氏,是追封何間忠武王之女,昭容王氏,是蘇州人。


五女之中,永樂皇帝最寵愛權妃。權氏姿質濃粹,又善於吹簫。朱棣見到她,問她有何所長。她拿出隨身攜帶的玉簫吹奏,窈渺多遠音,朱棣大為高興,立刻把她選拔在眾妃之上。寧王朱權曾寫宮詞描繪道:


忽聞天外玉簫聲,花下聽來獨自行。


三十六宮秋一色,不知何處月偏明。


魷魚窗冷夜迢迢,海嶠雲飛月色遙。


宮漏已沉參倒影,美人猶自學吹簫。


宮中的女官王司彩(司彩是掌管儲藏緞匹的官),朱棣曾命她與權妃同輦而行,她很熟悉權妃。她也寫宮詞歌詠道:


瓊花移入大明宮,旖旎濃香韻晚風。


贏得君王留步輦,玉簫嘹亮月明中。


但是,這位權妃享年不永。永樂十年,朱棣率師出塞北征蒙古回還,權妃死在山東臨城的回途中。朱棣極為傷心,將她葬在嶧縣 ,命令當地百姓出役看守墳塋,他打算將來把她遷葬在徐皇后陵中。因為思念權妃,朱棣對她的哥哥更加厚待。在給他授予誥命時,朱棣不禁含淚傷歎,悲痛得說不出話來。


權妃為什麼突然死去,起初無人猜疑。但一次呂美人和權貴妃兩家的奴婢在吵罵中卻透露了不尋常的消息。權貴妃入宮時,皇后徐氏已死。朱棣讓她接替皇后,掌管六宮的事。呂美人對此十分不滿,曾面責權妃說:「有子孫的皇后也死了。你管得幾個月,這般無禮!」於是,呂美人串通宦官金得、金良,從一個銀匠家裡借來砒霜,研成末子,放進胡桃茶中送給權妃吃了,權妃因而斃命。朱棣得知此情,大怒,將內官、銀匠一併處死。呂美人罹刑最慘,朱棣命用烙鐵烙她一個月,最後將她殺死。呂美人在宮的從人也一起被殺,牽連被株殺者達數百人。朱棣還逼迫朝鮮王廷將呂美人的母親抓來殺了 。但這實在是一個冤獄,直到永樂晚年才大白於天下。


原來,權貴妃、呂美人等被選入宮後,又有商人之女呂氏被選入宮。呂氏因與呂美人同姓,欲相結好。但呂美人不樂意,呂氏因而懷恨在心。後來權貴妃猝死,呂氏便乘機誣告呂美人毒死了權妃,以致造成上述的慘案。


後來,呂氏和宮人魚氏行為不檢點,與宦官私通。朱棣雖有察覺,但卻因寵愛呂、魚二人而未做處置。二人知道隱秘洩漏,懼罪自縊。這一下事情就鬧大了。朱棣認為壞事都因呂氏所起,便把呂氏的侍婢都拘來審訊。這些侍婢不勝拷掠,便違心認罪,說是要謀殺朱棣。既然問出了大逆之罪,一場刑殺的大禍就不可避免了,連坐被殺的竟達兩千八百人。行刑之日,朱棣親臨刑場監督,要眼看著將她們一一剮死。有的宮人臨刑時當面大罵朱棣說:「你自家陽衰,所以人家才和宦官私通,這有什麼罪?」朱棣為了懲戒後人,讓畫工把呂氏與小宦官相抱的情況畫下來。但是,他對魚氏的思念卻難以割斷,命人將魚氏葬在壽陵的旁邊。


這案初發時,朝鮮人嬪妃任氏、鄭氏便自縊而死。黃氏、李氏被鞫處斬。黃氏死前援引了很多人。李氏說:「反正都是死,幹嗎要牽連別人!要死我自己死!」終於不誣一人。這時朝鮮諸女大都被誅殺,只有崔氏在南京而倖免。朱棣曾命南京的宮女北上,崔氏因病未成行。慘殺開始時,韓氏被幽閉在空室,好幾天不給飲食。守門宦官可憐她,有時在門口放些吃的,因而沒有餓死。但她的從婢卻全部被殺了。韓氏的乳母金黑也被囚於獄中,事後才得赦免。


就在朱棣濫殺的時候(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庚子日夜晚,雷雨交加,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被雷擊中起火。大火沖天,力救不及。經十餘年耗盡民財才修建成的壯麗宮殿,就這樣化為灰燼,很多人喪身火海。宮人們卻慶幸火災的發生,以為天降的大火可能會使皇帝的虐殺稍稍收斂。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天變是對人事的懲戒。人事有錯誤,天才震怒降災。


第二天,朱棣下了一道詔書,對上天的懲戒表示自責。


朱棣認錯反省的態度似乎極為誠懇。到了十三日,朱棣再次下詔,宣佈將「見有不便於民及諸不急之務者,悉皆停止,用蘇困弊,仰答天心」。然而,後宮的殺戮並未被列入他的反省範圍之內,朱棣「恣行誅戮,無異平日」 ,並沒有停止對宮人的誅戮。先後因二呂之案被殺的竟有三千多人。


朱棣如此狂殺濫誅,還有一個原因。朱棣晚年龐愛貴妃王氏。據說王氏有賢德,侍奉皇帝皇后恭謹如一,在宮闈之內肅雍有禮,和藹仁厚,掌理庶務有條不紊,甚為朱棣所重。朱棣晚年有病,常常發脾氣,王貴妃常常從中調護,以免宮人們受到譴責。自皇太子、親王公主以下都很信賴王氏。朱棣甚至有立王氏為皇后之意。王氏的死,使朱棣痛悼不止,更加重了他的喪心風病。自此以後,朱棣處事更多錯謬,用刑也更加殘酷了 。


朱棣在臨死前的幾個月還要求朝鮮進獻美女,這時朱棣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


然而,這些可憐的淑女,不論是何處選來,也不論受寵與否,最後在宮中也難免一死。原來,明朝初年仍然保持著為皇帝殉葬的制度,朱棣死時,被殉葬的宮人有三十餘人。即使最受寵愛的韓氏和在呂氏慘案中倖免於難的崔氏亦在其列。殉死那天,要賞她們一頓酒宴,隨後,把她們領入大堂,這時大堂上已經安置好了許多小木床。只聽得哭聲震天,宮人們一個個被強迫站在木床上,把頭伸進吊好的繩套中。站在一旁的宦官將床一撤,宮人們便升天了。韓氏死時,呼喊著自己的乳母說:「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聲未絕,床已撤去。雖然殉葬者的家屬被稱為朝天女戶,受到優恤,殉葬者也會得到好聽的謚號,並被葬入皇陵,但這又怎能補償她們被斷送的青春和被虐殺的生命!


朱棣即位不久,曾自我標榜說:「人心誠不可有好樂,一有好樂泥而不返,則欲必勝理。若心能靜虛,事來則應,事去則如明鏡止水,自然純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嘗不思管束此心為切要,又思為人君,但於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 朱棣雖然稱不上是個荒淫無度的皇帝,但也絕不是真的清心寡慾,朱棣剛一即位,便下令「求民間識字婦女入內職」 。永樂元年,又命禮部訪求在京官員軍民之家女子年十五至二十容止端正、性情閑淑者備王妃之選 。他曾命女官蔡氏到杭州選識字婦女入宮,鬧得民間騷動。當時有人作詩說:「已雲玉閏歸馬足,更妝金屋貯娥眉。」「臨別親鄰莫惆悵,從來生女作門楣。」 朱棣平時吃飯要有宮女伴唱 ,晚年因為身體有病,朝參也要有宮女陪伴攙扶 ,這在整個明朝都是很特殊的。


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便是後來的仁宗皇帝。朱高熾雖為長子,又仁賢,卻不為朱棣喜歡。他很胖,因而很笨,走路要人攙扶,還不免失足,當然難以帶兵出去打仗了。朱棣最喜歡老二朱高煦。朱高煦被封為漢王,他從小不肯讀書 ,為人凶悍,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幾次救朱棣轉危為安。朱棣想立他為太子,卻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大學士解縉的死,黃淮的下獄,就與他們跟朱高熾的關係有牽連。幸虧朱高熾有位聰明伶俐的兒子朱瞻基,很為朱棣所愛,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住。朱棣死後一年多,朱高煦便起兵造反,想奪取皇位,這時是朱瞻基在位,親自率兵東征,兵臨城下,高煦不戰而屈,最後仍未免一死。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封為趙王。四子朱高爔,未封而殤。


朱棣的母親是誰?自明朝以來便眾說紛紜。按宗法制說,誰與朱元璋最親,誰便有資格做皇帝。於是朱棣反覆宣稱自己「乃父皇太祖高皇帝親子,母后孝慈高皇后親生,皇太子親弟,居眾王之上。」這一招確實在他奪取皇位中起了大作用。但人們還是漸漸發現各種官私記載與朱棣所說大不相同,這些記載之間又互不相同。有的說朱棣與周王朱是高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晉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說朱棣是達妃所生,太子與秦王、晉王則是高皇后所生。有的則說朱棣的生母是妃。還有說朱棣是元順帝妃洪吉喇氏所生的,或說是元順帝妃甕氏所生的,或是說元順帝的高麗妃所生的。


成祖既然說他是皇帝親子,皇后親生,他於即位後便無法改口了,生母的姓名、身份被隱瞞起來,應有的禮儀封典也只能給高皇后了。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明南京《太常寺記》認為是妃,而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皆李妃所生。這不僅從看守孝陵的閹人口中得到旁證,而且明朝就有人為此專門進入寢殿探尋究竟。殿裡的情況果如《太常寺記》所記: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座位座北朝南,左淑妃李氏等座東向西,惟妃座西向東。明人尚左,這說明妃除高皇后外地位高於其它妃嬪。原來這是個不可張揚的秘密。朱棣為了自己皇位坐得穩一點,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生母,只好把妃偷偷供奉在這裡。明人有詩寫道:「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一見異千聞,《實錄》安可稽?」《實錄》關於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的說法是靠不住的。關於妃,有的野史說她是高麗人。燕王出生後,馬皇后養為己子,便將妃賜死了,據說是用鐵裙之刑致死的,是否確實,已不得而知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帶兵出塞進行他的最後一次北征,但師抵漠北,不見敵人蹤影,原來阿魯台早已帶著部屬遠逃了。一天,他對身邊的楊榮、金幼孜說:「昨夜三更我做了個夢,有個像畫中神人模樣的告訴我:『上帝好生。』難道上天有意保護他們這些蒙古人嗎?」行軍途中,朱棣見往年用兵時死於塞外的白骨委棄路旁,不禁心懷惻然,命人收拾道中遺骸,親寫祭文,加以悼念。大軍繼進,仍不見敵,這時軍中已經乏糧了。楊榮請求將皇帝供用之餘都給予軍士,又讓軍士互相接濟借貸,等回到關內官府加倍償還。但北征軍仍久久不見敵蹤。朱棣這時不能不感到後顧之憂,也感到疲乏了。他說:「北地早寒,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於是決定就此回師。


七月十七日庚寅,大軍行至榆木川,朱棣竟然積勞病倒,驟然去世,時年六十五歲。一代雄主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時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朱棣左右商定絕對不洩露朱棣逝世的消息。內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將軍中的錫器收集起來熔成一櫬(棺),將朱棣收殮了,然後將錫匠殺死。這樣人不知鬼不覺,將櫬放在龍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軍繼續朝京師進發,同時派人密報太子。


太子朱高熾不久即位,這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壽山長陵,與徐氏合葬,尊謚稱「啟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年間,嘉靖皇帝鬧大禮,要尊本生父母,於是修改朱棣謚號為「啟天宏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稱成祖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說在明史上,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應該佔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個聖主賢君嗎?這是個頗費思索的問題。如果要從官書的記載中找一些材料證明他的賢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關心民生,勤於政事,永樂元年他曾說: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民籍,靜思熟記,何郡近罹饑荒,當加優恤,何處地迫邊鄙,當置守備,旦則出與群臣計議行之。近河南數處蝗旱,朕用不寧,故遣使省視,不絕於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願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讀不怠。永樂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順門披覽奏章,御案上鎮紙金獅欹側將墜,給事中耿通趕緊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說教:


一器之微,置於危處則危,置於安處則安。天下,大器也,獨可置於危乎?尤須安之。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不謹而積之,將至大患,小過必改,小不改而積之。將至大壞。皆致危之道也。


他還曾說過:


朕德諒薄,托於萬姓之上,懼弗克負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謹者,治之所興,宴安者,亂之所自。


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朱棣確實是個勤奮的皇帝。永樂初,他每天「四鼓以興,衣冠靜坐」,「思四方之事,緩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處事完畢,還要處理宮中之事。「閒暇則取經史覽閱,未曾敢自暇逸」,「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廢弛矣。 」有人建議他務簡默,他回答說:「人君固貴簡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廣詢博聞然後得之。」「不如是不足以盡群情。 」因此他事必親聞。他曾指責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務者,悉不以聞」。他說:「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蓋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凡書奏關民休戚者,雖小事必聞,朕於聽受不厭倦也。」 他曾令人將中外官員的姓名書寫在武英殿南廊,間暇觀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後世皇帝,朱棣還算節儉。他曾說:「內府所貯,皆天財,待賞有功,雖朕不敢妄費。」 永樂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畢,朱棣退朝坐在右順門,所服裡衣袖敞垢,納而復出。侍臣有人稱讚他的賢德。他說:「朕雖日十易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濣濯更進。」這一點頗受朱元璋的影響。他說:「昔皇妣躬補緝故衣,皇考見而喜曰,皇后富貴勤儉如此,正可為子孫法。故朕常守先訓不忘」。


其他,如朱棣說「治貴得大體」 ,不必拘泥細故小事,「君臣貴相與以誠,諛佞非治世之風」 ,「國之興廢,在德,不專在數」 ,「一人苟有德可傳,何必百歲之壽」 ,「一物之異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樂業此國家之瑞」 ,以及認為「雖生知之聖,亦資學問」 等等。


以上所舉,雖不為無據,但若僅以此稱朱棣為聖明,尚不能令人心服。眾所周知,官書之溢美,史臣之阿諛,是不遺餘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於建立功業,雖欲留聖主賢君之令名,實欲洗以篡權奪位的亂臣賊子之恥。看他五出漠北,遷都北京、開設貴州、修《永樂大典》、郡縣交阯、派鄭和下西洋、派陳誠出使西域,無不赫赫煌煌,超邁前古。這些業績是功是過,何成何敗,自應給予應有之評價。而其攤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餘年間,驅天下百姓於無休止的征戰徭役之中,雖號稱功加漢唐,而當時百姓實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許神聖,必難入人言,狠厲好殺,定廣招民怨,至於其為鉗制人口嚴施控制,恢復錦衣衛刑具,重用宦官,設立東廠,更是歷來受人抨擊。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歷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說:「高皇帝剪除凶殘,鴻業未固,必須大聖人繼起,乃能定之。漢唐宋統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 王世貞(1526~1590)說:「太祖之後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 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場。他們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長治久安。對我們說來,即便是由於明成祖的功業而延長了明朝的國祚,也不是我們一定就要給他肯定評價的理由。皇帝姓朱還是姓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給人民帶來什麼,給歷史留下什麼。


放眼看去,中國歷史上似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每當一個新興皇朝建立,完成了統一事業,它同時帶有的缺陷又注定了它迅速垮台。繼之而起者,必須把前代皇朝所開創的制度完善起來,把它的缺陷克服掉。這時,便出現了一興盛的較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經百戰統一天下,而失於役繁政苛。漢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黃老無為之治得以安天下。隋繼戰亂而興,而失於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出現了「貞觀之治」。後周雖經改革,已具統一氣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權而失敗。宋繼之,剪除藩鎮,強幹弱枝,從而完成了相對的統一,建國達三百餘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備,但用刑過繁,分封過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強行推進政治轉軌,卻引起了內亂。朱棣以藩王奪位,削弱諸藩勢力,文武兼用,強化中央集權,使明祚延至二百餘年。這樣縱觀下來,朱棣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較清楚了呢?朱棣雖非開國之主,但也並非繼體守成之君。對於明朝,他承襲了朱元璋開創的制度,並把它置於更鞏固的基礎之上,雖無開創之功,卻走了關鍵性的一步。當然儘管政見不同,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麼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則以此成為明朝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從而也以此,對於中國歷史,成了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朱棣,完善了中國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