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恐怖分子是怎樣煉成的?
《巨塔殺機:基地組織與「9·11」之路》作者:(美)勞倫斯.賴特 張鯤,蔣莉譯
《文本中的蓋達》作者:吉爾·凱柏,湯馬士·艾佳
《巨塔殺機:基地組織與9·11之路》的主題,就是六十年來恐怖主義的成長史。
大事件總是充滿象徵性。2008年12月24日,平安夜,塞繆爾·亨廷頓去世。12年前,他宣稱,冷戰結束,世界並不太平,未來衝突將發生在不同文明之間。「9·11」的發生「雄辯」地證明了他的預見。
六十年一輪迴。1948年,一個叫E·B·懷特的人隨手寫到紐約的「未來」:「只需一小隊形同人字雁群的飛機??讓它的塔樓燃起大火,摧毀橋樑,將地下通道變成毒氣室,將幾百萬人化為灰燼。」懷特是《紐約客》的作者,同時還是著名的童話作家。
將懷特的虛構變成現實,經歷了近六十年時間。本書的主題,就是六十年來恐怖主義的成長史。作為一部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紀實作品,它並不提供「為什麼會發生」這類問題的答案,以滿足讀者的求知慾,它僅僅描述「虛構變成現實」的漫長過程,終點就是「9·11」。
恐怖主義的家譜
1948年的第二年,1949年,亨廷頓來到哈佛大學,開始他的充滿爭議和創造力的學術生涯。就在同一年,一個名叫賽義德·庫特卜的埃及學者來到紐約。
庫特卜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他有一個傑出的學生,叫納傑布·馬哈福茲。1988年,馬哈福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六年後,宗教極端組織領袖盲人謝赫發佈了針對馬哈福茲的「聖令」:「他是叛教者,而對叛教者的懲罰只有在公共大廣場上處死。」馬哈福茲被人在家門口用刀刺傷,險些喪命。
一花五葉,各不相同。庫特卜不僅是一個學者,同時還是埃及最大的宗教極端組織的領袖。在短暫的居美生活期間,他帶回埃及一個嶄新的觀念:「歐洲或美國的白人是我們的頭號敵人,??一有機會就應該加以消滅。」除了馬哈福茲,庫特卜還有很多「傑出」學生。盲人謝赫是其中之一,後來領導了庫特卜的組織。另一個學生名叫扎瓦希里。
1966年,庫特卜被埃及政府處死,扎瓦希里在上中學,已經組建了由自己控制的地下組織,作為庫特卜組織的「少年先鋒隊」。在這同時,庫特卜的弟弟穆罕默德·庫特卜來到沙特的一所大學,傳播哥哥的思想。在他的非正式學生中,就有年輕的本·拉登。本·拉登的妹夫和早期追隨者哈利法回憶:「我們讀了賽義德·庫特卜的書。他是對我們這一代影響最大的人。」庫特卜是根,本·拉登是花;庫特卜是種子,本·拉登是果實。具有象徵意味的是,本·拉登的家鄉哈德拉毛在阿拉伯語裡的意思是「死亡已經降臨」。
死亡的第一絲陰影降臨在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本·拉登所在的學校。除了庫特卜的弟弟在那裡任教之外,盲人謝赫的朋友、法學博士阿卜杜拉·阿扎姆也在那所大學工作。阿扎姆同樣信奉庫特卜的理論,本·拉登則崇拜阿扎姆。上世紀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阿扎姆發佈了召集青年奔赴阿富汗參戰的「聖令」,本·拉登為阿扎姆的行動募集了數千萬美元的資金,並跟隨阿扎姆來到阿富汗。1989年,阿扎姆被汽車炸彈炸死。他的遺產,除了基地組織,還有巴勒斯坦的哈馬斯。
恐怖分子的想像力
百川歸海。在埃及與盲人謝赫爭奪宗教極端組織領袖地位失敗,扎瓦希里也來到了阿富汗戰場,擊敗阿扎姆,成為本·拉登的「大腦」,將自己經過嚴格訓練的手下安插在本·拉登身邊,為基地組織提供了第一批骨幹成員,一手規劃了基地組織的結構。基地組織在阿富汗成立的時候,類似於一場工作招聘會:單身成員每月工資1000美元,已婚成員1500美元;每人每年回家探親往返機票一張;每年享有一個月假期,並享有醫療保險。退出組織者,可以一次性拿到2400美元的遣散費。這樣的薪酬待遇,對於那些在阿富汗遊蕩的失學、失業青年們來說,自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庫特卜的理論在老家埃及繼續得到恐怖組織的信奉、發展和實踐。最典型的恐怖事件,是發生在1997年 11月17日的「盧克索屠殺」,共有58名外國遊客和4名埃及人被殺,包括一名5歲的英國孩子。恐怖分子採取了肢解、斬首、挖掉內臟等血腥手段,屠殺的目的是「不許遊客來埃及」,屠殺者自稱是盲人謝赫的「毀滅分隊」。兩個月後,一直與盲人謝赫較勁的扎瓦希里,發佈了新的「聖令」,宣佈將向美國人,不論軍人還是平民,展開全球戰爭。
實際上,第一個發佈這種「聖令」的依舊是盲人謝赫。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在美國申請政治避難被拒絕,四處奔波籌款,發表反美演說,「燒掉它們的公司,抹殺它們的利益,炸沉它們的輪船,擊落它們的飛機,從海洋、空中和陸地上扼殺他們。」1993年2月 26日,他的追隨者拉米茲·優素福實施了世貿中心爆炸案,炸彈炸出240英尺寬的深坑,炸穿6個樓層的結構鋼材和水泥,6人死亡、1042人受傷。但這場爆炸並沒有達成他的預期目標:讓世貿雙塔倒塌。
在當時,炸倒世貿雙塔,無疑是一件極富想像力的事。戲劇性始終是恐怖分子追求的目標。這次行動「失敗 」後,優素福逃往馬尼拉,開始策劃其他更富想像力的行動,比如同時炸掉數十架美國班機、駕駛私人飛機撞向中情局總部,並且為此展開試驗,其中的一項試驗炸掉了馬尼拉飛往東京的班機。優素福後來被美國抓獲,但他的策劃方案落在了叔叔哈立德的手裡,哈立德曾經是阿扎姆的秘書。1996年,本·拉登邀請哈立德加入基地組織。「9·11」計畫開始啟動。這其中波瀾壯闊的細節,都可以在《巨塔危機》中看到。關於「9·11」的圖書,美國「9·11獨立調查委員會」發佈的《9·11委員會報告》,在國內有兩種版本,瑣碎漫長的全本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簡寫本由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巨塔殺機》的資料來源不是 「9·11報告」,而是作者對近700人的翔實採訪,採訪對像既有基地組織的核心成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還有相關國家的高層人物和情報部門官員。另外一本,《文本中的蓋達》,則提供了拉登、扎瓦希里等人的演講和著作節選,可和上述書籍參照閱讀。
此外,「9·11」計畫充滿想像力,其日期也富有象徵性——不是因為美國報警電話號碼為911,而是因為——1683年9月11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維也納城門前被歐洲聯軍擊敗,中止了向歐洲進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