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深夜窺視康熙帳篷最後被廢 | 陽光歷史

 

A-A+

太子深夜窺視康熙帳篷最後被廢

2016年10月08日 康熙, 清朝皇帝,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25 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像往年一樣,康熙帶著兒子們離開京城,前往熱河行宮避暑和行圍打獵。這次去熱河,康熙總共帶了八個阿哥,包括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十三阿哥胤祥等,當時未滿八歲的十八阿哥胤衸也在其中。康熙把皇子們帶上的目的,一來是為了讓皇子們出去見見世面,二來也是希望通過行獵保留滿人的軍事傳統。


隊伍走到一個叫永安拜昂阿的駐地時,十八阿哥胤衸突然病倒了。雖然康熙一直關心有加,可胤衸的病情在好轉一段後又再度惡化,來勢比之前更加兇猛,終於在回京的路上不幸夭亡。


胤衸的死,讓康熙痛苦萬分(康熙的兒子夭折的很多),但更讓他傷心的是,隨行的其他皇子對他們這個十八弟的病情一點都不關心,甚至根本就是無動於衷。特別是作為皇長子的胤禔和皇太子的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時候,幾乎就不聞不問,就連胤衸病死了,也看不出他們有絲毫的哀傷。


康熙原本覺得自己的這些兒子們都十分優秀,他也在兒子們的身上傾注了無盡的父愛,但這些皇子們對自己的手足同胞竟然如此地冷漠無情,這實在是出乎他的意料。這一次,一向以仁孝治天下的康熙帝失望了,特別是對當時已經35歲、有了子女的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至極。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生育兒女較多的皇帝之一。在康熙的35個兒子中間,排上序的有24個,長大成年的有20人。古人的觀念向來是認為多子多福,但作為帝王之家,兒子太多反不是件好事。如果兒子個個都精明能幹的話,那就更加麻煩了—偏偏這兩樣康熙都挨上了。


康熙的這20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大都出類拔萃、文武雙全,一個個都是海裡蛟龍、人中精英,如果不是出生在帝王之家,也許他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問題是,皇位只有一個,它是不可分割的,又怎能平均分配呢?


皇位的繼承,從來就是個大麻煩,歷朝歷代為爭奪皇位而導致父子兄弟反目甚至骨肉相殘的慘劇屢見不鮮,康熙熟讀經史,對此當然十分清楚。為了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混亂和防止骨肉相殘的悲劇發生,康熙一改滿族貴族公推儲君的制度,他在康熙十四年早早地立了未滿兩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以期穩定朝政。


為了讓胤礽能夠早日成才,康熙特請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大學士作為胤礽的師傅,並復設了順治時裁撤的詹事府,目的是為太子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專門服務。儘管康熙政務纏身,忙得不可開交,但有一段時間裡他還堅持為胤礽親自講授四書五經。在那段時間裡,康熙每天在臨朝之前,都要讓胤礽將前一天所教的經書背誦並復講一遍,直到胤礽完全記熟並融會貫通了,才匆匆趕去上朝。


小時候的胤礽也很爭氣,他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異。據記載,胤礽在八歲的時候,便可以左右開弓,而且騎射嫻熟。十來歲的時候,胤礽便已通曉滿漢文字,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加上胤礽長得儀表堂堂,康熙對他十分寵愛,還特意在自己住的暢春園旁邊為胤礽專門修了一座小園林,以方便自己見到太子。更可喜的是,胤礽20歲的時候便已經是十分的精明強幹,康熙出巡的時候也經常把他帶到身邊。即使不隨同出巡,康熙也往往將胤礽留在京師代理朝政,胤礽也總能把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讓康熙感到非常欣慰。


康熙作為父親,對其他皇子也都是盡心盡力,慈愛有加。康熙十四年二月,當時正是平定「三藩之亂」最為困難的時候,四歲的大阿哥胤禔出痘,康熙輟朝九日專門護理。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康熙帶皇子們出古北口行圍打獵時,大阿哥胤禔不慎從馬上摔下,肩膀受傷。康熙得知後,立刻命令隨扈人員和大部分軍隊近六萬人停止行進,暫時駐留原地,直到十天後胤禔的臂傷基本痊癒後,康熙才讓行圍隊伍繼續前進。還有一次,在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康熙出巡塞外的時候,八歲的四阿哥胤禛突然患上痢疾,康熙聽後便決定立即趕回京師,並親自安排四阿哥的治療事宜。


和以往的朝代比較,清朝皇子的教育確實非常嚴格。每個皇子很小就進上書房讀書。等到成年後,大都精通四書五經、滿漢雙語,詩文書畫方面也有相當造詣。從教育內容來看,皇子們也是文武兼備,全面發展,康熙還經常帶著皇子們隨駕出巡、行圍狩獵、出京辦事、統兵祭祀等,在實踐中鍛煉他們,結果這些皇子們大都才能出眾。但不幸的是,這也為後來儲位的爭奪埋下了伏筆。





當時有個西方傳教士張誠曾這樣記載他的親眼見聞,說康熙三十一年的夏天,康熙帶著七個皇子巡視塞外,「整整一個月,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終日在馬上任憑風吹日曬。他們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時而奔馳,時而勒馬,顯得格外矯捷。他們之中的每個人,幾乎沒有一天不捕獲幾件野味回來,連最小的九阿哥允禟(十歲)也獵獲了兩隻鹿」。因為從小就訓練有素,不少皇子的箭法十分厲害,16歲的三阿哥胤祉在圍獵中,還曾多次與皇父康熙比試箭法,父子二人一時間竟然難分高下。看著兒子們個個有出息,這時候的康熙大概是最開心的。


在這些皇子裡面,康熙最重視最寵愛的當然是太子胤礽。康熙在出征噶爾丹的時候,因為想念太子,曾給他寫了這樣一封信:「朕帥軍征戰之時,軍務在身,無暇他思。今勝負已定,噶爾丹逃遁,我軍窮追不捨。當此之時,班師返歸,一路欣悅,朕不由思念太子,何得釋懷。今天氣已熱,將你所穿棉衣、紗衣、棉葛布袍、褂子等四件,一併捎來。務必揀選你穿過的,以便皇父想你時穿上。」康熙的舐犢之情,著實讓人感動。胤礽收到信後,「伏閱慈旨,得知皇父眷戀兒臣之心,不禁熱淚湧流,難以自已」,隨後他便按照皇父的要求,將自己所穿的衣物精心挑選數件,派專人送給皇父。


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康熙對胤礽的過度寵愛,事事都順著他,結果導致胤礽後來極為驕縱,甚至養成了暴戾的性情。胤礽仗著自己是皇太子,從剛懂事起就奢侈無度,貪財好利。13歲的時候,人家就曾說他「剛愎喜殺人」。胤礽成年後,更是脾氣暴躁,經常凌虐自己的奴僕隨從,甚至連宗室成員和朝中大臣也不放在眼裡,有一次還親自動手鞭撻過平郡王納爾蘇和貝勒海善。這個太子如此暴戾不仁,連朝鮮使節都說如果他當政的話,「必亡清國」。


胤礽的不仁不孝和冷酷無情,康熙早在幾年前便已察覺。比如有一次康熙在出巡的途中生病,因為想念胤礽,便特意讓他來行宮。胤礽當時16歲,他來後見了自己生病的皇父談笑如常,沒有一點憂戚之色。康熙非常生氣,沒兩天便找了個借口把胤礽給打發回去。胤礽還常跟人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言外之意,是自己做太子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似乎是希望康熙早點去見閻王,好讓他早日登基!


胤礽的太子地位,使得他身邊聚集了一幫趨炎附勢的小人,這些人認為康熙日漸衰老,遲早要把皇帝寶座交給胤礽的,於是紛紛巴結,好為日後的加官進爵打下基礎。其中,以胤礽的外叔公索額圖最為積極,在他的張羅下,朝廷中隱然形成了「太子黨」,而且力量不可小覷。後來由於爭權太露骨了,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時候,索額圖因「潛謀大事」而被處死。由此,康熙和太子的矛盾也日漸暴露。


矛盾產生的時間長了,遲早有一天要爆發出來。十八阿哥的死,其實只是一個導火索。在康熙訓斥胤礽「毫無兄弟之誼」後,胤礽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忿然發怒」,竟然跑出去撻辱隨行的侍從和大臣出氣。


這時,途中又發生了一件「帳殿夜警」的事,更是讓事態火上澆油。原來,太子胤礽挨罵之後,心裡忐忑不安,有種不祥的預兆,於是他便派出自己的親信去偵察康熙的日常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間偷偷到康熙帳前,扒開幃幄的縫隙,鬼頭鬼腦地窺視裡面的動靜。不巧這事被其他皇子看見,結果便被擁到了康熙面前。


康熙聽了,大為震怒,隨後便召集所有的隨從大臣和武將,並下令將太子胤礽和其他皇子全部拘來。康熙當著大臣們的面,痛罵這些無情無義的兒子們,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賬老賬一起清算,他痛罵道:「你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太過分了!你平日裡就不聽教誨,目無法度,我包容了你20多年,你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你平時奢侈無度,比我的花費還要厲害,這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當地的官員索賄納賄,膽子也大過天了!連外邦進貢的物品,你都敢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發生的事情,越說越氣:「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慮萬分,你身為兄長,竟然可以無動於衷,你這樣毫無孝悌的人,怎麼能當太子?你還在深夜裡向我的帳殿窺視,難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沒有嗎?你的親信日夜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到底用意何在?」


康熙喘了喘氣,又痛罵道:「這幾日來,你每天都在我帳幄周圍窺測,弄得我整夜不能安寧,時時刻刻都得戒備,真不知道是今天會被你毒死,還是明天被你所害!」


說到這裡,康熙痛哭流涕,對這些兒子失望至極,激動之下,一度還昏倒在地。最後,康熙宣佈:「胤礽廢去太子名號,他這樣的人不能繼承祖宗的家業!」


康熙下令廢太子後,命大阿哥胤禔一路監視胤礽回京師。隨後,康熙又下令將索額圖的兒子格爾芬、阿爾濟善和追隨胤礽的蘇爾特、薩爾邦阿等六名黨羽立刻誅殺,以絕後患。回到京師後,康熙將胤礽囚禁在上駟院旁邊的氈幄之中,交由大阿哥胤禔、四阿哥胤禛和九阿哥胤禟負責看守。


廢太子一事對康熙的刺激很大,他一下就病倒了,六天六夜都無法入睡。潛意識裡,康熙把太子的被廢看成是自己的一次重大失敗。培養太子是一個幾十年的事業,作為父親和皇帝的康熙在裡面傾注了無數的精力和感情,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這個打擊,決不會比擒鰲拜、平定三藩和西征噶爾丹所帶來的衝擊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康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太子胤礽剛剛被廢,其他的兒子們一個個就像烏眼雞一樣,在那裡蠢蠢欲動,極為露骨地表達了他們對儲位的興趣,這無疑又給了病中的康熙沉重一擊。想起當年齊桓公去世後兒子們「束甲相爭」的可怖結局,康熙的心裡便萬念俱灰,整個人彷彿麻木,像是墜入了萬丈深淵。





胤礽被廢的悲劇,其實康熙也同樣負有責任。太子的被廢,不僅僅是教育失敗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對皇子們的培養和極權體制的衝突上。眾所周知的是,滿人入關前實行的是王公及八旗旗主推選制,以功勞大的、有賢能的人為王。但是,這是在當時打天下時,為了發揮那些軍事首領積極性所採取的一種措施,隨著滿人最終一統中原局勢穩定後,這種公選制度遲早要被以皇帝為中心的專制制度所取代。


康熙後來推翻了滿族傳統的「以臣選君」的公選制,改用了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但他在對皇子們的培養和任用上卻保持了滿人的傳統。康熙的兒子們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並且都很有才能(有德無德姑且不論),但問題是,培養出這些人之後應該如何使用呢?


康熙所認為的理想狀態,當然是眾多優秀的皇子圍繞在更優秀的太子身邊,眾星捧月,今後自己死了,太子成為皇帝,而其他皇子能夠成為賢王輔佐太子,家族事業由此興旺發達。因此,康熙盡可能地給這些皇子們提供機會加以鍛煉,他每次南巡或者圍獵的時候,總是要把一些皇子們帶上。另外,康熙在離開京師的時候,往往也會留下幾個皇子在北京代他處理政事。


康熙想讓皇子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的想法固然不錯,但皇子干政的結果卻對太子的地位構成了威脅。那些參與處理政事的皇子在政治活動中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往往會像服用了毒品一樣上癮,他們怎肯做個屈居人下的賢王?畢竟,當時滿人入主中原時間不長,即使康熙有嫡長子的觀念,但他的那些兒子們對此並不以為然,怎麼會對胤礽心服口服?康熙在位的時候,大家都是兄弟,只有長幼之分,憑什麼就胤礽能做太子呢?


太子不但和其他兄弟們有矛盾,和皇帝也存在矛盾。康熙是皇帝,這就意味著他必須大權在握,其權威不能受到任何的挑戰和質疑,這也是專制制度的必然要求。但是,太子作為儲君,康熙又希望他在登基前能夠在政治中得到鍛煉,以便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國君。可現實問題是,太子一旦從政,由於其將來會成為皇帝的事實,各大臣們很難對抗其權威,由此也會形成第二權力中心,與當前的皇帝進行隱然對抗。


讓皇子們參政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讓太子參政又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康熙發現自己良好的願望最終形成了一個悖論,而形成這個悖論竟然是由於自己前面幾十年對皇子們有意的培養所致。1708年一廢太子的時候,大阿哥胤禔竟然提出要替父皇除掉胤礽,這令康熙極為震驚,結果胤禔很快被終身監禁。爾後,八阿哥胤祀等人又結成「八王黨」爭奪儲位,鉤心鬥角,紛紛擾擾。阿哥們的這些舉動,令晚年的康熙身心疲憊,痛苦不堪,至死都沒有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康熙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吧。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