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若非赤焰軍魂在,豈與梅郎再相逢。 | 陽光歷史

 

A-A+

琅琊榜:若非赤焰軍魂在,豈與梅郎再相逢。

2015年10月25日 琅琊榜 暫無評論 閱讀 203 次

---------
投稿網友:踏雪醉尋晉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彷彿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呼喚,始終都覺得自己該囉嗦點兒什麼,不然就好像有一份作業一直拖著沒有交似的。
 為什麼呢?當然因為我大小算得上是骨灰級原著粉了,雖然不敢像諾一這個「西遊記十級學者」那樣自詡「琅琊榜十級學者」,卻也始終記得年少時為梅郎和冤死的七萬錚錚男兒英魂躲在被子裡偷偷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時的那種殤痛的。
  因為讀入了心,所以記憶自然而然就深刻在腦海裡,就像靖王那樣,十二年失去至親摯友的隱痛雖然不至時時於嘴邊提起,卻從未忘卻。「赤焰軍」三字,一直都是心底深處永遠抹不去的最重的那一抹色彩。
  舔居世間數十載,雖不敢說閱盡天下典籍,讀書萬卷卻是堪堪做到了的,像《琅琊榜》這種於社會大流來說並不是什麼值得傳頌的「野史小說」,卻難得的讓讀過的人絕不會輕易忘卻,自是有他的魅力所在的。
  不知道別人閱罷琅琊後是何種感受,於我個人來說,貫穿全書的「忠義」「赤子之心」「家國天下」的核心真的很讓人動容。中華自古禮儀之邦,忠孝節義這些東西,是無論過去多少年都始終刻在國人骨子裡不變的情懷。
 初逢梅郎,若你太過年少,也許不太會理解為什麼在經歷了梅嶺那場徹骨冰涼的「火中雪」,落得個家破人亡,拼得一身碎骨解毒從地獄重生歸來後。從始至終所謂的「復仇」卻只是為了雪冤,從沒想過像言侯那樣不顧一切拚個玉石俱焚以洩私憤,始終都以江山社稷為重。
  而隨著年齡漸長,再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便會漸漸明瞭家國大義的重要。明瞭之後,才會明白長蘇一路以來所有的抉擇都只是因為他「國永遠大於家」的初衷從未改遷,他比誰都透徹明瞭「相比家國大義,個人的恩怨情仇再大都是小事」。所以即便這個江山的主人僅僅只因為心中那一點兒關於「可能」和「可疑」的猜測就殘狠地對嬌妻賢兒痛下殺手毫不留情;私情上背叛了年少時與小夥伴最純真的情義;大義上辜負了林家滿門忠烈,(不托大的說一句:得虧他運氣好謝玉和夏江是在赤焰軍徹底打退大渝軍隊後才痛下殺手,否則單憑他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但凡大渝若不是被赤焰軍打擊得狠了毫無還手之力,失去了最精銳戰力赤焰軍的江山可以說分分鐘會被大渝拿下,到了那一步梁帝就會知道什麼叫「悔不當初」!)將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做到了極致,釀成了悚人聽聞的赤焰慘案。而我們的小林殊,當年那個金陵城中最耀眼的少年,在這場慘案中失去了至親的戰友、兩心相許的愛人和摯愛的父母,這樣慘烈刻骨被背叛的傷痛,即使作為路人,聽聞後也會如景睿般僅從卷帛的字裡行間便能感受到那徹骨的冰寒絕望、如穆小王爺般大呼一聲「千古奇冤!」吧。
  若有機會能問一聲「恨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七萬軍隊對戰敵軍二十萬精銳,浴血拚殺好不容易得勝後滿懷喜悅的以為迎來了援軍卻萬萬沒想到被最信任的「自己人」從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怎麼可能不恨?!那種灼傷到靈魂的痛,午夜夢迴想起來怕是都要恨得牙癢癢,每每憶起都會忍不住想手刃罪魁禍首吧?可是又有什麼辦法?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父輩師長自小的諄諄教誨、軍人的忠君愛國早己深深刻在骨血裡。「但有一絲林氏風骨存世,便不容大梁有失」從來不止是說說而已,而是矢志不移的信念!身為軍人要保衛的從來都不是哪一位帝王,而是所有無辜的百姓!所以在經歷了那樣深的絕望後,也只是希望能翻案為所有冤死之魂換回應得的一身清名。得到想要的結果後,馬上就能夠在敵軍兵臨城下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以林殊的結局重新披甲上陣保家衛國,深度詮釋了何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關於書想要說的感概太多太多,若要細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所以就到此為止轉回劇吧。
  因為網絡發達,這些年來關於小說改編劇的烏煙瘴氣多少也耳聞目睹過,所以當得知琅琊榜的改編消息後初初的擔心是不可避免的,萬幸的是,長蘇遇到了一個好的、靠譜的、肯踏踏實實認真拍劇做事的好團隊,原著親媽粉的心首先便放下了一大半。
  榜劇籌備之初就早己有人說過第一次見到如此尊重民意選角的劇組,為什麼古人會說「公道自在人心」群眾永遠不癡不傻不會被輕易唬弄。《秘密》裡說過:你反饋給宇宙什麼樣的信息宇宙就會照原樣返歸你本身。若從一開始便只是做做樣子不認真聽取群眾意見,那麼你最終做出的東西是好是壞,是絕對逃不過群眾雪亮的眼睛的,大夥兒心裡門兒清著呢!
 關於選角、服裝、道具、佈景等前期製作公眾對於榜劇的讚譽隨處可見,所以也不一一細說了。略略想提一下的是不得不讓人欽佩的胡椒,一路關注下來的人都知道,胡歌能出演梅長蘇,軍功章至少有一半是屬於他們的。這一點其實是很感動我的,粉絲做到這個份兒上也是沒誰了。
  苦等苦盼了n久,片花終於出來了!真是忍不住要迎風落淚長嘯一聲「在下也是擼個片花擼了一年多的人兒!!!」近半小時的片花收穫一片好評不斷,劇好不好,製作用不用心?群眾給出了最中肯的答案。唯一不滿的是,太吊胃口了!而且一吊一年多,這是要逼死人的節奏!
  冬去春來寒來暑往,皇天不負有心人。歷時數年精心製作的榜榜終於喜大普奔的首播了!(此處應有掌聲)能治好「昆蟲恐懼症」的水墨風素雅片頭就己開了個好頭,到劇集終於呈現在眼前,首先帶來的就是視覺上的驚喜,沒有一片濫浴閃瞎人眼的高光艷色。雖然與片花的調色略有差距,但畢竟回歸了古裝該有的大氣清雅,便初初暈染出了三分韻味。
  也許知道原著群眾基礎強大,所以劇集開篇的進展節奏略快,若沒看過原著可能會不太好理解,但沒關係,就算你懶的不想去補書,自然也會有大把的免費水軍會在微博上給你PO上一篇無比祥盡的科普,配合著來看,相信你既然選擇了觀此劇,智商自然會漸漸跟得上來然後慢慢看懂的。
  由於是原作者親任編劇(聽說山影因為不太滿意編劇最終決定由海宴親自操刀,有多用心可見一斑)開篇的「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郡主招親引出百里奇、三稚子殿前制敵撈出庭生、認靖王為「主」、情絲繞闖宮救人等經典橋段行雲流水般緊湊呈現;蘭園藏屍、濱州浸地、妓館殺人樁樁件件牽連六部的一步一謀略也漸露端倪,節奏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一氣呵成讓觀者大為快慰:終於不用再忍受那些亂七八糟莫名其妙的剪輯了,可喜可賀!
  同時,劇版用心浸潤後的改編也顯露人前。「蘇氏燒烤」正式開張,炭烤六部小牌牌的改編凸顯了一絲林殊昔日的小頑皮,使劇集多了些意趣。而這份少年意氣的顯現絕不止於此,有別於書中令人心頭沉甸甸的苦悶,也許是胡歌自己,也許是團隊的有意為之,劇至如今,在很多只有親近之人的場合,蘇哥哥說話做事總是會不經意的顯現出一絲絲林殊的影子,為梅長蘇的沉冤之路帶來了一點兒亮色,再也不是全然在黑暗中行走的憋悶了。雖然因為主體的沉重,這個度很難把握,但就目前來說,沒有讓觀者心生反感,已經說明演員和團隊在改編的同時也很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度」。而這個「度」把握好了,便於這一絲輕鬆中適度的照顧到了觀眾的感觀。
  然後是「故府重遊」,於我個人來說,當初讀書時是不太喜歡聶鐸這條感情線的。這並不是說聶鐸這個人有什麼不好,也沒有要為梅長蘇悲苦的人生留一絲慰藉的意思,更不是說郡主不該另擇良人。而是個人很喜歡那種青梅竹馬少年相交的純真情誼,所以總感覺這樣的情誼並不會如此輕易就改弦易轍。因為書中並未祥述,所以我也總忍不住會遙想當年那小小的一雙璧人是何等風姿,光想想就覺得很美好的畫面,怎會忍心讓它輕易消逝呢?
 也許海姐姐和團隊也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劇集中掐掉了聶鐸這個人,加重了郡主的戲份。不論別人怎麼看,我個人可以說是非常開心的,甚至可以毫不吝嗇地說,就因為這點,都要忍不住誇一句頭一次遇到改編在我心中超越原著的。
  加了郡主的戲份,便有了「故府重遊」,如霓凰所說「女人的直覺,總是這麼不講道理」,再加上長蘇初見時於太奶奶面前握手不放;於共同賞花時忍不住伸手為心愛的小女孩兒拂去發間落花的種種情不自禁早己露了痕跡,所以她懷疑了,所以她將長蘇帶到了昔日林府有意試探。然後催淚的就來了,縱然林殊九死一生地回來了,可在任何籌謀都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又怎能承認昔日的身份?能做的,唯有否認後狠心離開,再適度穿插當年的淒慘一幕,加上配樂,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份萬般無奈的悲痛,不落淚也難。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那個居於高位的人心裡,只要未挑戰到他至高無上的君威,任何事都可以被赦免原諒,他需要那個一無是處的窩囊廢太子和事事奉承的越妃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滿足自己那可憐可悲的虛榮和自尊,所以毫不意外的,謝玉稍加挑撥,如此開罪了郡主的越氏便輕易獲得赦免!
  這一舉動寒了多少人的心才沒有人會在乎,可是傷到了誰的利益,那個人還是不會坐視不管的,因此譽王坐不住了,在梅長蘇的推波助瀾下提出「朝堂論禮」,至此開始小高潮迭起。
  既然論禮,想要獲勝,請出的禮學大家自然地位越高越好,於是便引出了在禮學界地位超然的周玄清周老先生,文人風骨,自來存世;高山流水,知音情重。此處周玄清與黎崇一句話便不管關山幾重皆可跋山涉水拚力為之的情誼讓人不由得為古時文人的風骨心生欽佩。當周老先生拖著老邁身軀十萬火急之時仍於殿外周全行禮,是劇組的用心;當他出現在朝堂之上,引得皇帝都震驚起身時,又引得多少人激動不能自持?
  很多人不能理解此處的辯論一筆帶過未祥盡表述,私以為這般處理才更出彩,一來中華泱泱幾千年的「禮」辯論起來若要一字一句呈現是一項太過巨大的工程,若拍不好只怕弄巧成拙引來更多詬病;二來此場辯論於全局來說重要的只是一個結果,以便推動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若太過著重表述怕只會喧賓奪主,頗不討巧了。因此這樣在一筆帶過的同時又讓觀者產生強烈共鳴的處理其實是恰如其分的。
  回到蘇蘇這裡,他得到了黎綱回稟的想要的結果後,已經代表多日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若照普通情節發展來說理當為此高興的。可是不能啊,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呢?不要忘記歸根結底他並不是「蘇哥哥」,他是小殊啊,那個「雪夜薄甲逐敵千里」不怕寒冷性烈如火的小火人。可如今呢?換了一副隨時性命堪憂的破敗身子骨,成日於往日最不屑的陰謀詭計中掙扎求存,違背本心的辛苦為翻案勉力支撐,舊案未昭沉冤未雪,哪一點又值得高興呢?所以望著日日離不開的炭火爐,他會怔怔出神,會忍不住因為想要尋回一點兒昔日崢嶸歲月的影子而以手觸炭,然後於灼痛中愴然「你知道我這雙手,以前也是挽過大弓、降過烈馬的,可是現在卻只能在這陰詭地獄裡,攪弄風雲了!」話至此,苦苦強撐的面具終於碎裂,十二年的辛酸不易驟然湧上心頭,心志堅定如長蘇,終也是忍不住淚落如雨,又怎不讓觀者感同身受,銜淚紛紛?
  視線模糊了麼年輕人?別著急,留點兒紙巾為接下來做準備吧。不要忘了小虐之後必有大虐的千古不變定律,這兩集爆點比較集中,而諸多爆點中最大的爆點這便要來了。前方高能,請做好戰鬥準備。
  朝堂論禮獲勝,是蘇蘇用黎老先生的玉嬋請來了人,所以必定是要見上一見給個交代的。因此他請穆青將人帶至城郊長亭,於此處恭候老先生的到來。
  接下來的幾場戲,在目前己播出的戲份中,是我要著重拉出來推崇一下的不可錯過的「好戲」。首先取景絕佳,城郊長亭,舉目望去天寬地闊,於蒼茫中略現古樸,讓觀者於不經意中感受到「長亭外,古道邊」的韻意,自然也就很容易被帶入戲,不自覺的跟著劇中的情節發展走,而不會被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分去心神。
  摒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東西,只簡簡單單兩位智者的交談,簡淡素樸中卻著重突出了禮儀,當兩人於長亭內對座相談時,真的就看到了活生生的梅郎重現在了眼前,向你娓娓道來屬於他的故事,卻又偏偏不能向眼前的周老先生表露半分,那種克制隱忍,在周先生說出「當年黎兄門下有一心愛弟子,雖出身將門,性情飛揚,但絕頂聰穎,若彼時你在,你與他定會成為一時雙璧」時;當他無比感歎惋惜地說「可惜呀,這個人,是再也見不到了」時,真恨不得衝進屏幕對著老先生大叫一句「眼前人就是你所說的小殊啊啊啊!!!」然而依舊不能,當聽到那些刻骨銘心的舊人舊事被人提起,卻只能死死咬緊牙根閉口不言半分的苦楚躍然屏前,怎不教人萬般滋味湧上心頭?
  送走了老先生,那些如烈火烹油般攪動心神的痛楚卻沒能馬上平息,此時的長蘇已然有些撐不住嗆咳起來。而此時已經疑竇叢生的郡主縱使對出筆跡不符卻仍是不甘的策馬而來,只為了心中那一點點微乎其微關於「可能」的直覺,她便能如老先生所說「守君一諾,即便千山萬水亦不相負」。所以,她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出現在了這郊外長亭。
  然後是一句句有理有據的「質問」,步步緊逼下的緊張掩也掩不住,我多希望那是你,因為這樣至少證明了你還活著,不再如十二年前那般讓我連塊屍骨都找不到,想收屍都不知道從何做起;可我又多希望那不是你,我的林殊哥哥,當初是多麼飛揚耀眼的少年,怎會變成如今這副弱不禁風的樣子?若真是你,我怎敢想像當年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你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可是我不是別人,我是霓凰,縱然天翻地覆,亦要執著的得到一個答案,一個真相。好壞,我都能一力承擔!
  所幸祁王與梁帝之間雖然「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殊凰之間卻不存在這樣的溝壑,相反兩人卻是對彼此知之甚深,霓凰對於林殊來說又從來都是「終究和他人不同。」的存在,所以長蘇己抱著「如果梅長蘇瞞不住她,就讓林殊來勸她吧」的想法不再打算隱瞞到底,於是,真相大白。
  前面己說過,我個人是尤為喜愛對於殊凰感情的改編的,有人說,身為將門虎女,小郡主當年想必也是相當任性張揚的頑皮女兒,而林殊對於這嬌俏的小未婚妻必然是十分疼愛忍讓的,這些從郡主說「小的時候,每當我跑遠了,跑不動了,我的林殊哥哥,都會背我回家」便可窺見端倪。兩位將門小兒女自小一起讀書習武出來的情誼,以及一些初初萌芽的純純愛意不會那麼輕易的隨著生死相隔而消散,反倒積澱在心,於這些年獨撐南境邊防的艱苦歲月中,時時給予那個其實並不能於一夕間承擔那麼多的少女一絲慰藉。認真說起來,梅嶺一案之後,郡主也失去了許多,之後又因為梁帝的猜疑於幾年後雪上加霜的失去了父親,心中的苦痛偏偏無人可訴,又有誰知道她這十二年是怎麼熬過來的呢?若不是時時念著家國幼弟,誰知道失去一切支撐的郡主究竟能否撐得下來?
 「西風夜渡寒山雨,家國依稀殘夢裡,思君不見倍思君,別離難忍忍別離,狼煙烽火何時休,成王敗寇盡東流,蠟矩己殘淚難干,江山未老紅顏舊」獨自苦撐太久,驀然之間以為早己不在人世的心上人以最不可思議的方式生生站在眼前,即便堅強如霓凰,亦忍不住失聲痛哭,再配上《紅顏舊》的詞曲,誰能不潸然淚下?而林殊哥哥含淚一言「我本該一直照顧你,我原本以為我可以一直照顧你的」的同時,軍營外青山碧水下年少的殊凰相攜練劍的畫面適時出現,製作方太懂觀眾的淚點,於極虐中穿插進美好的恍若前世的年少時光,再對比眼前萬般艱難才得來的重逢,直擊人心!長亭相認賺足了多少人的眼淚?捫心自省一下,有多少年沒有被國產劇感動得如此稀里嘩啦了?這些年早己被粗製濫造的東西磨練得麻木的心,為何獨獨到了殊凰這裡會感同身受?其間製作方的用心己可見一斑。
  高潮迭起之後,回歸現實。要做的事情還是太多,所有的謀算剛剛起步,即使私下裡相認了,明面兒上卻半點不能露痕跡。於是長蘇首次以林殊哥哥的身份殷殷囑咐一番,可是!對於當年血案,卻隻字未提還不讓郡主問!就是這裡讓我對郡主肅然起敬:面對著如此天翻地覆物是人非的變化,內心懷揣著無數疑問,卻僅僅只因為林殊哥哥一句話就什麼都不問了,不愧為林殊哥哥一直深愛的人,當真霓凰風範!
  彼此坦承身份互訴情衷後,胡歌和劉濤的演繹並未停止。身份不同帶來的轉變馬上就被兩位好演員呈現於觀眾眼前:郡主一秒變成當年的小女孩兒,明明眼裡還含著兩泡未干的淚,卻擠出笑容小心翼翼的問「我還能去蘇宅,看你嗎?」而她的林殊哥哥,明明已經因為冬日寒涼又被扒了衣領而受了寒快要忍不住咳血了,卻帶著一絲驕縱寵溺勾唇慢言「如果你實在想見我,就來吧。」全然忘了他前一刻還在叮囑「今日之後,我還是蘇哲,你還是郡主,不能露出絲毫破綻」,難得的對自己有了一絲絲放縱。其實,你也是想時時見到她的吧?而那口血,幾番強忍後終於是沒有咳在郡主眼前,又是多麼不想讓她為自己多擔一份心。
  感情濃烈至此,在之後卻能很好的克制隱忍於人前不露半分端倪,將所有的深情狠狠壓下,明面兒上什麼都淡淡的。卻於淡淡中悄然的行起了女兒禮;私下裡聲聲「兄長」的呼喚;遞手爐時對於「兄長」體溫的關懷;於元宵佳節之時,一個對著廊下花燈憶起昔日少女,一個「突然想見兄長了」便瞞過眾人只身前來,此處不止人物演得好,畫面也美得不可勝收,小小的一隻紙糊花燈牽連起了十餘年的漫長時光,誰都不知道這十幾年內梅郎有多少次獨自想起自己的小女孩兒回過神卻都是一片空茫,驀然於今年佳節再次憶起,回過神時,心上人卻切切實實的站在眼前,再也不是虛無的幻影,那種巨大喜悅之後的隱忍,都展現在了演員的眉梢眼角,實實在在美好的幀幀皆可入畫。如果說美好的佳節之夜己使郡主的情誼表露無遺,那之後長蘇被靖王誤解時的勃然大怒,著力維護,更是於細節處將郡主難得的驕縱任性拍出了脈脈溫情,雖然太過急切有暴露之虞,可那不是別人,那是我苦盼了多少年才失而復得尋回來的林殊哥哥,怎能容忍你如此憑空的橫加指責惡言相向?如此詞鋒犀利的出言相護,逼得靖王立刻意識到錯誤並賠禮道歉,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位南境女帥的剛烈風采,使觀眾得到了一絲「我蘇哥哥終於也有人護著了」的慰藉的同時,也為這冰涼寂冷的復仇之路添上了一份來之不易的暖色調。而我們人人稱頌的「江左梅郎」,才智如鬼的蘇哥哥,在郡主面前,已經開始漸漸隱忍不住屬於林殊的部分,與她談論起自己的那些謀劃時,會時時於不經意間流露出一些小小的得瑟和張揚,使觀者能夠悄悄窺視到昔日那飛揚淘氣小少帥的影子,這種改編通過演員的細細拿捏表現出來,正如冬日裡的一杯奶昔,舒服乾淨,熨貼人心。
  佳茗慢品,好劇慢賞。撇開劇情談談其它,都說此劇選角物都妥貼恰當,皇帝有於無上君威下隱藏著的狠戾毒辣翻臉無情;妃子有笑裡藏刀一個不防隨時要你命的乖張;太子有他窩囊廢毫無主見的猥瑣(聽說演員為此特意增肥,良心啊。)譽王完美重現了當初梁帝登基前騙過所有人的偽君子面貌(前期喜歡譽王的人啊,你們就和當初的林燮言闕一樣為偽善所騙,想想他們的結局吧,你還會喜歡這樣一個可怖的偽君子麼?)靖王也有未染嬌奢習氣獨懷將軍肝膽的風骨,而我們的江左盟團寵萌物小飛流那滿滿的少年氣更是錦上添花般出彩,這是核心人物之後主角團呈現出的面貌。
  再往下是朝中大臣江湖子弟,每個人都是他該有的樣子。該劇最出彩的點之一就是沒有為了迎合部分大眾的口味找來一堆油頭粉面的奶油小生和蛇精椎子臉混出違和感爆棚的崩壞畫風。而是真正依據角色該有的樣子來選擇演員,也許梁帝的後宮妃子並不美艷驚人,可那才是正史該有的樣子;也許黎綱童路甄平和江左盟其它成員貌不驚人,可江湖子弟該有的瀟灑落拓卻被演員清清楚楚的呈現在眼前。年輕人啊,不要被太多的雷劇毀壞了你的審美,正常的古人該是什麼樣子,此劇雖沒有做到十全十美的還原,至少也讓我們窺見了冰山一角。
   而最為我所稱頌的是小郡主,當她初次現身與年少的林殊在草地上動作一致的翩翩舞劍;當她於上元佳節與林殊哥哥在廊下輕掛金魚燈,已經將當初年少時的美好完整的呈現於人前,深深的打動著觀者之心。有人形容她的出現帶來一絲清新甘甜的青草氣息,讓人無比舒適。這種好評從何而來呢?其實片方只不過是選了一位適齡的青蔥少女來出演,不需要刻意的彰顯美貌,單憑這個年齡的少女天生具備的青春朝氣活潑陽光,便已經達到了想要表現的效果。所以很期待接下來的夏江衛崢和聶峰呢!
  劇集未完,想說的太多,卻文辭有限,無法一一表述,千言萬語只得化為一句:期待接下來的精彩。
 夾帶一點點兒小私貨:
 「長蘇,你的血,仍是紅的麼?」
 「此血仍殷,此身仍在。」
  單憑這一句表露出的情懷,就夠壯膽氣的懇請列位一句,請勿再以什麼「男版XXX」來形容琅琊榜了,宮闈內鬥雖有她的精彩,可與此書此劇所要表現的家國大義情義千秋實在是兩種情懷,如此混為一談,真的沒有必要。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