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歷史上最強烈的大地震:郯城大地震
地震形成的熊耳山雙龍大裂谷
震驚世界,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一次最強烈的地震,
其釋放的能量約是唐山7.8級地震的11倍
■■大自然的警告
公元1668年,即康熙七年間。大清國清聖祖玄燁已從需要重臣輔助的8歲幼皇成長為初具韜略的少年國君。此時的滿清王朝政治穩定,經濟復甦,可謂國泰民安,欣欣向榮。
然而,在這繁榮的背後,在中國東部的大片地區,包括大氣圈、地球圈、生物圖在內的異常現象正愈演愈烈,一場曠古奇災一觸即發。
「史料記載,在郯城地震前4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區的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的部分縣出現大面積乾旱。」管志光介紹說,「1665年旱情持續發展,遍及整個山東省,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蘇等省。這年山東省除膠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縣出現了人相食的慘景。而且這場特大旱災一直持續到1666年底。」
到了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1667年),持續了3年的大旱一反常態,山東德州「霾雨河溢」,「萊陽大雨自六月起至八月止,稼傷過半」,濟南地區「夏大雨雹,秋大水」。到了大震當年,降雨連綿不斷,時而暴雨成災。如山東即墨「六月霾雨連綿,平地波濤泛漲、田禾淹沒,死者甚眾」。
隨著氣象的變化,大震之前的各種異常現象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而且範圍很廣,遍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如大震前的小震活動、出現熱異常。《地震》詩裡說熱得人連氣都喘不過來:「炎熱猛東首,便便但喘息。」大震前日月星辰異常,地表水異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長者尺餘,地聲、地光頻發等。
面對如此多的震前異常現象,囿於時代和科學普及的局限,人們對此雖覺怪異,卻沒有誰知道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的預警信息。
■■地面撕裂 家園摧毀
1668年7月25日晚8時(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
經過地殼應變能量的高度積累以及由此引發自然界的物理異常變化達到極限,大地震終於在山東省的郯城、臨沂、臨術三縣交界處找到了突破口。
隨著一道呈黃紫色雲狀的火光由南迤北,大地發出駭人的雷鳴聲,強烈的地震如萬馬奔騰而來,其巨大能量勢如破竹,滌蕩了地面上的一切:建築物像孩子手中的積木一樣坍塌,粗壯的橋墩像紙糊一樣,脆弱得不堪一擊,大地突然間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像被魔杖點中一般,平地噴砂射水,高達數丈。剎那間,一陣陣熱浪夾裹著騰空而起的煙塵迅速瀰漫了夜空。人們眼睜睜地看著地面被撕裂,家園被摧毀,親人被吞噬,不禁驚恐萬狀,蜂擁逃生。一時間大人的喊叫聲、婦孺的呼救聲和傷者的呻吟聲匯成一片淒涼哀絕的聲浪,令人撕心裂肺。
「這就是山東郯城8.5級強烈地震時最悲慘的一幕。」管志光介紹說,「這次地震是中國大陸東部板塊內一次最強烈的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11倍,是我國境內發生的3次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另外兩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8.5級地震),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20餘次)的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地震波及範圍很大,南至浙江、江西,北至河北北部、遼寧,西至山西等省,東至隔海的朝鮮半島,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當時我國東部410個州縣至今仍保留有520多條關於這次大地震的記載,其中郯城、臨沂、臨術、莒南、莒縣、沂水、新沂、宿遷、贛榆、邳州等遭受極嚴重的破壞,山東大部、江蘇和安徽北部150餘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
地震、地陷、噴水冒砂、山崩是郯城大地震震害的主要特徵,而且數量多、規模大、分佈廣。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安徽省北部,面積在174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變形,其中山崩達15處之多。變形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板泉,南到郯城縣歸義茅茨,長約70公里。據專家調查,有23個州縣記載了這次大地震的地裂、山崩等自然面貌破壞慘狀。
另據史料記載,大地震前,震區東邊的地殼很久以來一直在上升。原來海裡的一個小島,由於海岸上升,後來竟與陸地連成一片。地震發生時,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而蘇北贛榆縣海灘猛烈隆起,致使黃海海水退30里。
強烈地震的衝擊和大面積的地面變形,使震區的建築物遭受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郯城,「房屋倒塌一空」,「震塌房屋數十萬間」;其中城樓、縣治、學宮、寺廟、村落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據史料研究表明,郯城、臨沂、莒縣三地,無論從建築物遭受破壞的種類、數量還是破壞程度等方面都是受災最為嚴重的。
這次大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也是歷史上較為罕見的。從歷史記載的資料來看,郯城、沂州、莒州三地死亡人數最高。
這次地震驚動朝野,康熙命戶部速行詳議,分別蠲賑。發免山東沂州等40州、縣、衛年租多寡不等,銀二十二萬七千三百有奇,並遣官賑濟。
■■水災氾濫 餘震不斷
大地震發生後,最為突出的次生災害是水災,致使震後的災情更為慘重。郯城史料記有「更苦霪雨不停休,滿陌季田水漲流」;莒縣記有「莒自遭地震,又遭水沖,平地水深三尺,四千淹沒」等等。據有關史料研究表明,震後的水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淹沒城池。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至少有10座城市在地震中明顯地遭到了洪水的襲擊。
——地震引起了海嘯,使濱海地區人民遇難。如江蘇沭陽地震之後,「海水大漲,濱湖之家盡沒」。地震時由於江河之內的水體劇烈動盪,也使停泊在岸邊的船隻失去穩定,造成舟毀人亡的事件。
——淹沒農田,毀壞莊稼。這次地震,洪水淹沒了大面積的農田,毀壞了大批的莊稼。面對洪水,人們在無居、無食的環境下,使本次地震的災情進一步擴大。如江蘇清河(今清江市)西南「地廢人逃,邑治幾廢;沖沒治後田廬數十里;水決三儀壩」。山東即墨「田禾淹沒,民地泥塗」。河南汝寧府(今汝寧)「洪水決,田禾淹沒」。
——黃河大堤潰決。在這次地震時,黃河、淮河、運河交匯處的三儀壩被震壞,運河在高郵、寶應多處潰決,這不僅造成了這些地方的下遊水災,而且影響到了漕運。河北永年,江蘇海州等地河流的堤防也有被震壞的記載。此外,浙江海鹽地區的海塘工程崩塌,除了海水侵溢之外,還引起農田的鹽鹼化。(康熙年間,黃河是由開封、歸德(今商丘)以東,經虞城、曹、沛等縣,於徐州南流,過宿遷,至清河(今清江市)與淮河、運河合流後東流入海。黃、淮、運三河交匯之地稱為清口,是漕船出入運河的咽喉。三儀壩就是設在清口的一個重要水利樞紐。)
——水害點多面廣。這裡把地裂(陷)、噴水冒砂、水翻波斗的小規模的水災稱為水害。在這次地震中,江蘇淮安、邳縣、連雲港、海州、沭陽,山東汶上、郯成、莒縣等多處地方都產生了這種水害。如海州「地裂處沙湧水飛,深者數十丈」;郯城也「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消化為烏有」。此外,在這次地震中,江西九江市「江沸湧高七八尺」,對沿江地帶產生水害,甚至水災。
「這次大地震發生在我國多震區之一的華北斷塊之內,震中位於泰沂蒙斷塊與魯東斷塊之間的沂沭斷裂帶上。」管志光說,「由於該斷裂帶是一條切穿地殼的深大斷裂,主震過後可能造成連續破裂,因此這次地震成為典型的主震——餘震型地震。各地史料對餘震活動有不同的記載,如位於極震區邊緣的莒州,史書記有:莒州自七年大地震後,初時一日動數次,後或一日一動,或數日一動,或一月一動,至今四年,猶屢動不止。而遠離震中區的浙江德清、河南泌陽,史料上記有:戌時地震兩次或夜地動兩次等。據地震專家考證,主震後一天之內連續發生了3次7級左右的強餘震和一系列中強餘震,6級以上餘震集中在主震後的兩個月內,有感餘震長達6年之久。」
管志光介紹說,這次山東郯成大地震,由地震而引起的災害鏈現象十分明顯:如,地震-地裂-房倒屋塌,地震-地陷-水災,地震-山崩-埋沒村莊,地震-海嘯-水災,地震-河堤決口-洪水等,構成了錯綜複雜的一連串災害鏈現象。對於災害本身來說,既構成了「鏈」的關係,又構成了「群」的關係,並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具體的防震減災措施及對策時,既要考慮到災害鏈現象的個性,又要考慮到災害鏈現象的共性。每當一種原發性地震災害發生時,應根據當地的地域特點和社會環境,以及可能出現的災害現象,有力果斷地斬斷災害鏈,採取相應的對策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世紀新發現
這次地震還為我們留下了山東僅有,全國罕見的熊耳——郯城地震遺址。2000年3月初的一天,一個農民上山打獵,發現一個有碗口大小的山洞。農民隨即撬開洞門,欲掏窩捉獾,沒想到裡面竟然是一個大溶洞,洞內奇石林立,鐘乳倒垂,千姿百態,置身其間,似入神話世界,令他目瞪口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馬上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科學考察,發現並確認了熊耳山溶洞群。其後,於5月間又進一步發現「山東僅有,全國罕見」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及山崩遺跡。
「據地震專家研究認為,熊耳山原先風化成的大大小小的裂隙、溶洞,在地震波到來時的強烈運動中,可能迅速擴大貫通並連成一條大裂谷,且同時發生水平左旋錯動。」管志光說,「另一方面,山體崩塌部位,恰巧有一個較大溶洞,在強烈震動中,溶洞開裂,靠山坡的岸體便崩塌下去,造成山崩谷裂、掩埋村莊的災難,同時形成了熊耳山大裂谷及山崩這一奇特景觀。2002年3月28日,熊耳山大裂谷及其東南方向約8000米的抱犢崮被國土資源部正式確定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4月,該谷被中國地震局批准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核心提示
「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這是清朝康熙年間郯城縣令馮可參《災民歌》的前四句,真實地描寫了郯城大地震的慘狀。據專家研究,這次地震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一次最強烈的地震,其釋放的能量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11倍。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20餘次)的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同時,這次地震也是一次殃及河南的特大地震……近日,省減災協會副秘書長、省地震局宣教中心副主任、一直致力於地震研究的學者管志光向記者講述了此次大地震的前前後後……
時間:1668年7月25日晚8時(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
地點:山東省郯城、臨沂、臨術三縣交界處(東經118.5度,北緯34.8度)
災情:震級8.5級,震源深度36公里,震中烈度12度;有感範圍波及陝西、山西、遼寧、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江蘇、廣東及中國東部海域和朝鮮半島,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遭到破壞的地區約19萬平方公里,死亡5萬多人。
●發震時刻1668 年7月25日8時左右(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
●震中位置
中國山東省郯城、臨沂(蘭山區)、臨沭三縣交界處〈34.8 °N,118.5°E〉
●震級
8.5級
●震源深度
約36公里
●震中烈度
XII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中國地震烈度最高級別,
●地震別稱
郯城-臨沂大地震,郯城-莒縣大地震,郯城麥坡地震。
影響範圍
據記載,當時地震影響所及達410多個縣,魯、蘇、浙、皖、贛、鄂、豫、冀、晉、遼、陝、閩諸省及朝鮮同時感覺地震。山東郯城、沂州(今臨沂)、莒州(今莒縣)破壞最重。50多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150多個州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有感半徑800多公里。極震區內城廓、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無存屋,並伴有大規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湧水噴沙等現象。震時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為塹,漩為淵,沙湧井湮,地側樹偃,百谷隕籜。共壓斃5萬餘人,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處,腥臭之氣達於四處。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流散。震中周圍50多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150多個州縣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共壓斃5萬多人,有感半徑達800多公里。震後又發生6.5-7.1級餘震6次。
極震區北至莒縣,南至新沂,沿沂沭斷裂帶呈北北東向分佈,其中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烈度達XII度,其它地區烈度達XI度。震時如舟覆,地側樹偃,百谷隕籜,城郭、公廨、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山崩為塹,地漩為淵,沙湧井湮。郯城城樓垛口、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湧,上噴高達二、三丈,地裂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敢視,李家莊一鎮數千家並陷;沂州人無完宇,平地水深丈餘,井內湧水高數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無存屋,馬蓍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半,閻家崮、旋風朵、馬齊山大山個裂一半,城內四鄉遍地裂縫。區內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疏散。
X度區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城郭官民房舍盡壞,壓斃居民無數,山崩,地裂湧黑沙水,平地水湧數尺。
IX度區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壞官民房無算,人畜死傷甚多,地裂山崩,湧水出沙。
VIII度區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一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一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城垣官捨傾倒無數,人畜多為壓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區北起膠東半島至惠民、德州一帶,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蘇省盱眙、寶應、大豐,西至菏澤、河南省商丘,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城垛廬舍多壞,人民有壓傷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區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一帶,面積近40萬平方公里。一般記載房屋多傾倒或撲屋傷人。
古籍描述
山東數十個縣的縣志對此都有記載:如沂水縣志記載「倒房數千間」,章丘縣志記載龍山山崩。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誌異》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關內容: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余適客稷下(編寫者註:今臨淄),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地震後果
●地質山崩、地裂、地陷等地面形變現象分佈於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安徽省北部,形變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板泉,南到郯城縣歸義茅茨,長約70餘公里。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蘇北贛榆縣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捨30里。更由於數十個州縣房屋倒毀。
●人員
人畜傷亡十分慘重,按史料記載計算人口死亡在5萬人以上,其中莒縣死亡2萬有餘,臨沂死亡1 .2萬以上,郯城死亡8700餘人。
●經濟
這次地震驚動朝野,康熙命戶部速行詳議,分別蠲賑。發免山東沂州等40州、縣、衛年租多寡不等,銀二十二萬七千三百有奇,並遣官賑濟。
地震成因
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長期遭受剝蝕的豆家嶺-汞丹山地壘.必然要發生間歇性均衡補償,瞬時性的上升必然導致地震的發生,這就是本區地震形成的大背景.大地震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圈閉隱爆,因為隱爆能夠形成岩漿通道,讓高密度的岩漿不斷向上侵入,能起到有效地均衡補償作用.郯城大地震極震區的地質背景具備隱爆地震的圈閉聚氣-熔融岩漿-隱蔽爆破-楔塊運動的形成條件,因此認為郯城大地震是圈閉隱爆作用形成的.
地震遺跡
山東省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被中國地震局正式批准設立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下一步山東省將對該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
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位於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中部,公元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級地震就發生在該斷裂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