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訪台灣最初的生命線:嘉南平原
圖:從安平古堡望樓上遠眺嘉南平原
站在赤嵌樓上,極目西望,面前一片扶疏的椰林,遮住了望眼。椰林的空隙中,遠近高低是一片錯落無致的民居。大多數白牆青瓦,氣色中透出歲月的風霜。
不知這些房子什麼時候蓋的。資料顯示這裡原本是台江內海,每當潮水高漲時,可以直達赤嵌樓城下。清初此地六景有「赤嵌觀海」,直到清中葉,「赤嵌夕照」仍為此地八景之一。如今,不僅內海早已成陸,就連在它西邊與它成掎角之勢、當年直面台灣海峽的安平古堡都已四望屋舍儼然,不能不令人興世事無常之慨。
這一帶是台灣歷史的發祥地。1662年鄭成功進軍台灣,正是在這裡接受了荷蘭人的投降。小時候從歷史課本上知道這一史實,因為語焉不詳,還以為是將戰敗者大卸八塊、拖出去餵狗;看到赤嵌樓下那一組題名「鄭成功受降圖」的雕塑,還有安平古堡陳列室中鄭成功與荷蘭人締和的條款,簡直大吃一驚:荷蘭人雖然落荒而逃,卻還是帶著足夠的人格尊嚴離開的。可見中國古人並非不願意照國際規則行事,只是需要一個國際化的環境。
鄭成功將荷蘭人的「熱蘭遮城」改名「安平城」,在此設「承天府」,其位置就在今安平古堡。1683年,鄭克降清,統率清軍的施琅就駐紮在今台南大天後宮。清廷設台灣府;1887年升格為省,省治台灣府移設台中,此前的台灣府改名台南,至此台北才開設為府。1895年割台,日本人在台北設台灣總督府,這才讓台北成為延續至今的全島政治中心。儘管清末以降首府持續北移,但迄今為止,台南仍然是台灣歷史上作為首府時間最長的。顯而易見這是拜嘉南平原之賜。
隱隱的日本鄉村風
嘉南平原因嘉義、台南而得名,歷史上,這一帶是由閩粵兩省的移民開發成熟的。史載其「民非土著,皆泉、漳、潮、惠之人,故習尚與內地無甚異」。
這條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史料形成於乾隆年間,如今已無法質證它的真實性。時移世易,當我奔走在嘉南平原的時候,非但沒有感受到其「習尚與內地無甚異」,相反,我總覺得它在某些方面與日本的風物頗有些類似。
起先讓我產生這一印象的是在台中。落地的當天,東道主中正大學廖幼華教授趕赴桃園機場迎接我們,午餐時,裡面的K歌台上有人唱起歌來。是一首日本風味的歌,聲音很大。我們趕緊出來,漫步在街市。四周有一點寂靜,街道窄窄的,房屋矮小,路邊不時有一些日式燈籠漫射出昏黃黯淡的光。低徊間,我恍惚如行走在日本的街道。然而舉目四望,形形色色的漢字招牌又分明告訴我這是在中華。廖教授說,那歌者只是個中年人,早年一些上輩人在唱歌時還要弄出些喉音一抽一抽的,那個日本味還要濃厚。
我們去看布袋港和北港。一路上老舊的柏油路面潔淨異常,兩旁不時掠過樸素低矮的村莊,景觀中露出深重的歷史感。無論在田野,還是在海邊,風都是硬硬的,一陣一陣拍打著衣襟。地面上清清爽爽,一絲纖塵都沒有。那情景,又讓我覺得似乎行走在日本的鄉間。天那麼藍,雲那麼白、那麼潤,彷彿剛從水裡撈出來的一般。我想:難怪甲午以後日本要將台灣據為己有,都是環太平洋島嶼帶的組成部分,自然景觀天然該有些共同之處吧。
最不可思議的是之後站在安平古堡的頂層。四望是密密麻麻的房屋,雜亂無章,牆一例是粉白,屋頂則是那種簡單的幾何形,或淺灰、或淡黃、或赭紅,掩映在藍天白雲綠樹之間,特別絢麗安靜。偶爾有一兩幢蠢蠢然搭積木式的現代建築,彼此各行其是,互不牽扯。明艷的色塊讓我剎那間想起,它們與日本的某些小鎮有得一比。
古老的中華建築傳統
從安平古堡的望樓下來,在樓梯轉角迎面撞上一隊幼稚園的小朋友,他們對我齊聲高叫:「各各好!」同伴告訴我,叫的是「哥哥」。這個稱呼不太習慣,但心裡竊喜。出來後驀地發現,古堡的建材比較特別:竟是紅磚。
紅磚不稀奇,在我老家到處都是。所以在那之前我肯定看到過這些紅磚,但是沒有注意。聽過小朋友們那一聲大叫,我陡然意識到這是一個文化含量很高的現象。
在大陸,長江以南的居民本來是不會陶制磚瓦的。土著民居主要是茅屋,或者板屋。史稱「民無蓋藏」,而且很容易滋生火災。從唐中葉到北宋初,一大批地方官不約而同地在南方推廣陶瓦技術(不知是否當時的形象工程),文獻中記載較清楚的有洪州(今南昌)、鄂州(今武漢武昌)、廣州(今廣州)、峽州(今湖北宜昌)等地。首先在城市。顯然,南方民居普遍採用陶制磚瓦正是那以後的事。當時的陶制技術如何史無明文,從存世實物來看,應該是青磚,因為傳統民居較發達的地方建材都是青磚青瓦,尚未見例外。
磚瓦之青與紅,從技術上講,屬於兩個體系。燒紅磚是把窯砌在地面上,用氧化法,燒出來的磚瓦因鐵離子為三價,呈紅色;而燒青磚則是將窯挖在地下,用還原法,鐵離子變成兩價,呈青灰色。這一點當然也與燃料有關,燒青磚一般用柴木,而燒紅磚主要用煤炭。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南方農村陶制磚瓦一般都是燒青窯。之後,才傳入一種新的陶制技術:燒紅磚。不言而喻,這是因「大躍進」大煉鋼鐵而造成森林大量破壞、後來又因農業學大寨而造成林木急劇減少的必然結果。現在長江以南農村新建民居一般已沒有再用青磚的。
我驚訝的只是嘉南平原使用紅磚年代之早。在赤嵌樓和安平古堡的樓基邊,都有一些荷據時代的遺址,用的都已經是紅磚。據說荷蘭人在建熱蘭遮(安平古堡前身)、普羅民遮(赤嵌樓所在)二城時,建材都由海外運來,這應該是可信的。那之前雖然已有不少大陸人遷居於此,但這顯然不是從大陸傳來的技術。
從清代方志中可以發現,原住民聚落的通名是「社」,而漢人的聚落則多稱「莊」、「寮」,極少數稱「街」、「市」。所謂「莊」、「寮」的差異不甚明,推測除了規模的差異外,應該是建築的形式有所不同。「莊」可能主要是一些磚瓦建築的三合院、四合院,「寮」則主要是一些誅茅為捨的竹木建築。這代表了民居發展的兩個階段。
現在嘉南平原上已很難看到「寮」,除有意搭建供參觀者外。我們觀察到的實用建築基本上屬於磚瓦階段的傳統民居。這些民居普遍採用紅磚。饒有意思的是,瓦的表現大不相同。赤嵌樓和安平古堡都用的是紅瓦,此外,一些大型公共建築如台南孔廟和較大的媽祖廟也都用紅瓦,而普通民居則一般用青瓦。
這裡面,顯然有一個文化的整合。燒青窯的技術,應該傳自大陸,它與別處傳來的紅磚燒製技術交相為用,共同表現建築中的等級:尊貴的官方建築、神聖的宗教建築用色彩艷麗的紅瓦或黃琉璃瓦,而普通民居則只用色澤淡雅的青瓦。這充分反映了中華傳統的文化精神。
認識到這些,我猛然醒悟:嘉南平原上的地理景觀雖然在某些細微處與日本列島不無類似,但那只是皮相。從骨子裡,它還是泱泱中華一脈。同樣是低矮的房屋、狹窄的街道,台灣聚落的空間佈局總歸比日本寬敞。這種審美意趣上的恢宏,無論如何是與日本判然有別的。
更為直觀的是,台灣的傳統建築非常重視裝飾,尤其那些財力雄厚的媽祖廟。雕樑畫棟,五彩斑斕,舉凡內外牆壁、立柱,通體無一空白。新港奉天宮的屋脊上和廊廡上雕滿了以三國為題材的戲劇故事,左邊「三英戰呂布」,右邊「古城會」,整個屋頂遠遠望去極為招搖。就連宮門兩側的邊門、香爐等附屬建築都裝扮得極為複雜。朴子配天宮體量稍小,其風格也如出一轍。這兩個黑面媽祖廟如此,全島唯一供奉白面媽祖的祀典台南大天後宮就更進一步,其裝飾之繁縟簡直無以復加。一般民居雖然不可能有廟宇那樣雄厚的財力,但也總盡量地施以雕塑和繪畫。這種帶著神聖情感的對文化傳統的崇敬和張揚,與日本那種崇尚簡單、質樸、含蓄、閒寂的深層文化心理是大異其趣的。
斷不了的故國文化
由此我想到,從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台灣都處在日本人的統治下—半個世紀,最起碼三四代人了吧,都在日本的殖民教育中長大,然而,中華文化在台島不絕如線,靠的是什麼?以前我對此難以理解。這次,當我踏上嘉南平原,看到那些黑面媽、白面媽,看到那些劉關張,那些「忠」、「孝」、「節」、「義」巨幅大字,心裡不時地漾起一波波暖流:有這些在,還怕故國文化會斷根嗎?
無疑,台灣的民間信仰不止有媽祖。在嘉南平原,我們每走過一段,就會看見一座廟宇。其外表特別顯眼,用的都是黃色磚瓦,傳統的大屋頂樣式,裝飾特別華麗,一片金璧輝煌,其體量遠較一般建築高大。在其周圍,坐落著一些普通民居。顯然,這些聚落都是以廟宇為中心進行佈局的。廖幼華教授說,這些村子裡的居民每年都要給廟裡交份子錢,以此建立起一種地域歸屬。無論移民、土著,一視同仁。這在筆者的地理經驗中是很新鮮的。
1933年,日本地理學者富田芳郎曾著文指出,台灣漢人的傳統聚落,南部多集村,北部多散村;其形成因素南部多血緣性,北部多地緣性。我們在對嘉南平原的觀察中,確實很少發現散村;其形成因素未及考察,但以給廟宇湊份子錢的風俗來看,即使是按血緣組織起來的村落,焉能說它不同時也是一種地緣性組織呢?
民間信仰重要,但還只是一個方面。它從清代以來一脈相承,無怪乎更重要的一些文化設施也都巍然屹立。這方面,我想最有標誌意義的恐怕無過於台南孔廟了。它始建於明永歷年間(1665),為全台首學,康熙二十四年(1685)改建為台灣府學,包括大成殿、明倫堂、泮池等一應設施。在正殿即主祀至聖先師的大成殿中,清朝諸帝的欽賜御匾赫然俱在。
說來慚愧,讀了幾十年聖賢書,竟還是第一次進真正的孔廟。小時候發蒙,也算由先伯父主持行了一個儀式—在一個「開」日,跟著他認寫在一張紅紙上的字—其時「文革」尚未結束,這一切只能在一間暗屋裡進行,紅紙上寫的是語錄,當然更不可能有拜孔夫子之事。上學不久,趕上「批林批孔」,成天「孔老二」、「臭老九」不離口,「師道尊嚴」也成了罪過,哪裡還有半點對「先師」的敬意。之後雖然崇尚科學、提倡文化,孔子挨批是不會了,但他老人家的地位,一直在不清不楚之間。
佇立在「至聖先師」的牌位前,看著空中「萬世師表」、「斯文在茲」兩塊御匾,我心中百感交集。人為什麼要讀書?讀了書以後該怎麼樣?這一系列問題縈繞在心間,迄今揮之不去。
倒是廖幼華教授在那次考察中說的一個警句讓我一直記憶猶新。她說:「我們一定要讓學生知道,人世間有一種品德,叫厚道。」我不知這句話在我的生活中是否能適用。我只能說,我會儘管去試,希望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