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日本科學家造就「無畏」鼠小弟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恐懼是和嗅覺有關聯的,如果切除老鼠大腦裡的嗅球神經細胞,老鼠便不會對貓產生恐懼。
即使貓用過的項圈,由於沒神經感知的能力,老鼠也不會產生恐懼。
實驗中的老鼠在小貓懷裡玩耍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自然界,貓和老鼠之間從來沒有「友誼」可言,就像卡通片中「湯姆」和「傑瑞」一樣,你追我躲的遊戲一刻不停。不過,日本科學家卻通過基因改造逆轉了老鼠的天性,讓它不僅敢與貓「大眼瞪小眼」,還能玩得親密無間,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老鼠愛上貓》。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恐懼是和嗅覺有關聯的,如果切除老鼠大腦裡的嗅球神經細胞,老鼠便不會對貓產生恐懼。
先天恐懼來自氣味
綜合英國媒體11月8日報道,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者給實驗鼠移植了一種名為「白喉毒素」的基因,這樣就能定向移除老鼠大腦中的嗅球神經細胞,而這種細胞的功能是接收從鼻腔的嗅覺感知細胞傳來的神經刺激,並做出反應。
實驗產生了非常奇異的效果,老鼠在失去這種神經細胞後出現了「大腦短路」,它面對自己的天敵貓非但毫無懼色,還表現得一臉好奇,甚至膽大妄為地爬到貓身上磨蹭翻滾。東京大學的板野說:「他們依然能聞到貓的氣味或狐狸和雪豹的尿味,但沒有任何恐懼表現。它們和貓相處得很愉快,還和貓嬉戲打鬧。」
為了拍攝「貓鼠同歡」的照片,實驗中的小貓也是研究者特別挑選的,它們天性溫順而懦弱,並且事先已經吃得「酒足飯飽」。如果在拍攝照片中哪隻貓感到不耐煩,對面前不知死活的老鼠起了殺心,研究者就會立刻把它抱走。
為了進一步驗證氣味感知與恐懼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又選取了另一組老鼠,它們的嗅球神經細胞完好無損,但鼻腔嗅覺感知細胞嚴重受損。板野表示:「它們感知、分辨氣味的能力很弱,在將感知信息與記憶聯繫起來的過程中反應遲緩。但一旦有氣味信息傳遞到大腦,就能立刻激活危險信號,倒地裝死。
即使貓用過的項圈,由於沒神經感知的能力,老鼠也不會產生恐懼。
後天恐懼可以學習
當然,恐懼感也不全是來自天生的。在進一步的實驗中,研究者對經過基因改造的「勇敢老鼠」進行了訓練,試圖讓它們在嗅到的氣味和恐懼反應之間建立神經聯繫。結果發現,它們對貓等獵食者和腐爛食物產生了危險意識。
板野表示:「失去天生恐懼反應貓鼠能夠依靠大腦剩餘的神經細胞再次對危險氣味產生排斥感。這說明,氣味信息是由嗅覺系統中兩套獨立的神經細胞機制處理的,一部分產生先天恐懼反應,一部分則產生後天排斥反應。」
一直以來,科學家就認為動物的恐懼感可能和它們敏銳的氣味感知能力有關,但這次的實驗是第一次發現動物如何把氣味信息轉化為恐懼反應。「我們在哺乳動物中發現兩套系統,一種是天生的,一種是後天習得的,」 板野說。他領導的小組還將進一步研究哺乳動物的其它感官,如聽覺等,是否也存在這「雙處理系統」。
人類對氣味也有反應?
板野的研究報告發表在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研究在神經科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表明哺乳動物對氣味引發的先天恐懼、排斥感可以通過基因改造的方式來克服,人也不例外。
據介紹,老鼠大約有1000個能發揮作用的氣味感受器基因,而人類的氣味感受器基因只有400個有用,其它800個則不起作用。研究人員表示,一般人的嗅覺很差,甚至區分不了今年與去年的葡萄酒。但人類確實天生對發霉腐朽的食物懷有反感,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人類會對外激素這樣的化學物質的氣味產生反應。
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卡爾·格萊默表示:「人是否具有這種神經感知細胞還不清楚,但我們認為有這種可能,人在焦慮狀態下釋放出異常的身體氣味,而別人也能夠識別出來。雖然不像老鼠那樣因氣味引起恐懼,但他們知道這種氣味有些異樣並產生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