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慶長江流域捕獲35厘米長4兩重中華鱘
本報訊 (記者 王成)昨日,大渡口漁民牟紹成在魚洞長江大橋上遊500米處的南家石盤捕到一條疑似野生中華鱘的魚兒。因為長江裡已經三四十年沒有出現野生中華鱘,一旦它的身份被確認,意義將十分重大。
昨日下午,這條全長35厘米的「鱘魚」已被送至有關動物救助中心寄養。待專家教授對其鑒定後,將放歸長江。
幼鱘長35厘米僅重4兩
昨日下午2時,大渡口區漁政站站長馬龍華將裝在一個麻袋裡的「中華鱘」送到了救助中心。這個小傢伙還是條「幼鱘」,只有4兩重,全長35厘米,體長28厘米,高4厘米,吻長5厘米。全身呈黑黃色,魚鰭呈淡黃色,用手輕輕一碰,就會靈活的四處遊走,四條鬍鬚隨身體晃動。
上午9時,接到漁民牟紹成打來的電話後,馬龍華當即對送來的這條「中華鱘」進行了初步鑒定:「從外觀看這應該是一條中華鱘。我們仔細數了一下,它有11顆脊骨板、40顆側骨板、11顆胸骨板,還有3顆腹骨板。」
馬龍華表示,長江已經多年未發現野生中華鱘,一旦鑒定這是真正的野生中華鱘,其意義不亞於「陝西發現野生華南虎」。
是否野生中華鱘
尚待鑒定
得知長江中意外捕到了疑似野生中華鱘,救助中心技術員賀幕蓉非常興奮:「長江裡已經有三四十年沒出現過野生中華鱘了。這簡直是個奇跡。」
養殖員專門為「中華鱘」準備了一個1米多見方的大養殖箱,經過觀察,這條「幼鱘」的健康狀況良好。養殖員黃義桃告訴記者:「我們會專門為它準備一些蝦仁、魚糧,一定會讓它這兩天在這裡過得健康愉快。」
救助中心表示,已經在聯繫西南大學的專家教授,這兩天就會專門來為小傢伙進行身份鑒定:「一是確認它是否是中華鱘,二是爭取確認它是否長江裡野生的,如果確認是長江裡的野生中華鱘,那意義真的不一般,因為長江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出現野生的中華鱘了。」據悉,專家鑒定完畢後,這條「中華鱘」將會被放歸長江。
和人工養殖中華鱘有區別
昨日下午,記者在興澳海底世界看到了一條長約80厘米的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和牟紹成捕到的小「中華鱘」相比,這條成年中華鱘顏色略黃,吻部看起來稍短。
賀幕蓉介紹,因為水質和生長環境不同,中華鱘的顏色和形狀都會稍有差異:「我們餵養的這條中華鱘買來的時候有60公斤,餵了4年,現在有80公斤,顏色也稍稍有些變化。」
對於捕撈到的這條「中華鱘」的身份,賀幕蓉也不敢完全肯定:「看起來應該就是中華鱘,但是這個小傢伙吻部的形狀和我們養殖的這條中華鱘略有不同,要顯得更長一點,更尖一點。當然,最終的結果,只能由專家來鑒定。」
捕撈到「中華鱘」的牟紹成介紹,昨天清晨7時,他和往常一樣起床出門,開起自己那條載重一噸的小漁船,把網撒向南家石盤江中堤壩和岸邊中間的那條100多米寬的水溝:「沒想到竟然撈起一條野生中華鱘!我已經有二三十年沒看到了。」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又稱為「水中的熊貓」,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長江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使中華鱘在長江中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目前的種群依靠人工繁殖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