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上海整頓經濟:最終扳不倒「皇親國戚」
1948年,國民黨統治的崩潰已經到了勢不可擋的地步。對此,共產黨看到了,美國人看到了,就連國民黨自己也意識到了。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和經濟的瀕於崩潰,像兩隻難以掙脫的大手,死死掐著南京政府和蔣介石的脖子。
那年夏天,國統區物價較抗戰前上漲600多萬倍,一個小學教師一天的工資只能買幾個饅頭。國統區城市經濟的崩潰,令民怨沸騰,並使國民黨軍隊的戰爭補給大受影響。
國民黨阻止經濟崩潰的主要戰場,自然是經濟中心上海。蔣介石先是幾次電催杜月笙籌措平定物價的辦法,杜便招聚謀士,拿出「政府拋售一定量的物資,使大量法幣回籠」的具體方案,並得到蔣介石、孔祥熙等認可。
沒想到,物資一拋出,就馬上被搶購一空,市場猶如一個無底洞,隨拋、隨搶、隨空。尤其是還來了一些「消息靈通的南京客人」,都是與官家有著各種勾結的商人,他們在人數和鈔票上,比上海本地投機商人還強勢。山窮水盡的政府本來就沒多少東西可賣,這一招很快宣告失敗。
接下來,蔣介石、南京政府委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和「太子」蔣經國為上海經濟管制正、副督導員,坐鎮上海打擊投機倒把、發放金圓券取代法幣。俞一開始就知道這一招注定會失敗,加之不能與「太子」搶風頭,所以在上海的表現極為消極,不但很少露面,連一些會議都不親自到場。
為了挽救蔣家王朝,蔣經國倒是信心滿滿、幹勁沖天。看看他當時公開發表的言論便可見一斑:「投機家不打倒,冒險家不趕走,暴發戶不消滅,上海人民是永遠不得安寧的。」「人民的事情,只有用人民自己的手可以解決,靠人家是靠不住的,要想將社會翻過身來,非用最大的代價不能成功!」「本人此次執行政府法令,決心不折不扣,決不以私人關係而有所動搖變更!」「不惜以人頭來平物價!」「打禍國的敗類,救最苦的同胞!」「打倒豪門資本!」
行動上,蔣經國組織了「青年服務隊」,會同警察局和警備司令部聯合執法,並真的做到了連出重拳、鐵面無私,還就地槍斃了一些投機違法分子。上海的物價在一個時期內保持了穩定,岌岌可危的財政金融危機也似乎有所緩和,輿論也發出一片讚揚之聲。有的報紙稱蔣經國是國民黨的救命王牌;有的甚至稱頌他為「蔣青天」、「活包公」;有的外國記者則稱之為「中國的經濟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