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翰林盛讚華盛頓功超陳勝吳廣和曹操 | 陽光歷史

 

A-A+

清代翰林盛讚華盛頓功超陳勝吳廣和曹操

2016年05月05日 三國皇帝,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有一座標誌性建築——華盛頓紀念塔。塔壁鑲嵌著鑄文石刻計190方,取自世界各地,皆為歌頌美國國父之詞語,旨在顯示其在全世界的影響。其中,一方刻石為漢字所書,鑲嵌在紀念碑第十級牆壁上,碑文如下: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碑文摘自清代道光年間福建巡撫徐繼畬所著的《瀛寰志略》,圖片見本版中部)


品讀碑文,不難體味出作者對華盛頓的讚譽之情。徐繼畬認為,華盛頓勇武勝過陳勝吳廣,豪雄超越曹操劉備,且功成不居,不戀權位;創推舉之法,乃古代聖賢「天下為公」遺意之體現者。此外,還對美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的新制度予以衷心讚美。


徐繼畬(1795-1873),出身於書香門第。《清史稿·徐繼畬傳》記載:繼畬選庶吉士,授編修,不久遷御史。直言敢諫,疾惡如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遷福建布政使,二十六年,授廣西巡撫,未赴官,調福建。


鴉片戰爭之結局,給徐繼畬觸動極大。已有兩百年輝煌歷史,號稱盛世的大清帝國,面對來自數萬里之外蠻荒之地的化外夷人,居然不堪一擊,一敗塗地。悵恨之餘,深感夜郎自大於事無補,便利用一切機會,焚膏繼晷,著眼於境外之新奇世界。1848年他的《瀛寰志略》應運而生,這是繼《海國圖志》之後,一部更加系統地介紹世界地理之著述,其價值不言而喻。此書共分十卷,乃經繼畬易數十稿而成。此書圖文並茂,立意高遠,用詞雅正。其率先突破根深柢固的天朝意識和華夷觀念,將中國定位於世界一隅,顯示出觀念上的巨大進步。其中尤其對美國這一新興國家表現出極大興趣,以濃墨重彩予以介紹,涉及立國史、政治制度等等方面,特別肯定了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之功績,其中包括前述用於華盛頓碑文之內容。「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而在當時情況下,徐繼畬對西方政治制度和華盛頓的介紹與推崇,後果可想而知。以當時清廷專制之登峰造極,理念之僵化老舊,豈能容許身為朝廷命官身份之臣下影射和抨擊自以為至美之制度,且公開讚美外國元首!故而徐繼畬受到朝中言官彈劾。這引起閩浙兩地維新先覺之士強烈憤慨,張斯桂便是其中之一。斯桂曾熟讀《瀛寰志略》,認為書中對喬治·華盛頓之評論乃點睛之筆,每每頌之,輒稱道不已,感慨系之。


恰在當時,美國政府為紀念國父華盛頓決定建造紀念碑,並於1848年7月4日安放第一塊奠基石。總統波爾克親臨開工典禮,並向全世界廣徵紀念物。當美國政府向中國徵集相關的紀念物時,由於中國的封閉和國中人士視野之狹窄,竟無相關可用之物,美國政府頗為失望。而恰在此時,美國傳教士丁韙良通過與張斯桂之交往,得知中國官員徐繼畬對華盛頓不僅非常瞭解,且發表過相關評論。於是,他購得上等石料制碑,並通過張斯桂得到原文並泐之於石,漢字碑乃成。1853年,此碑漂洋過海到達美國,贈予美國華盛頓紀念館。1862年,美國傳教士伯駕,將碑文譯成英文後發表,使徐繼畬的言論事跡在美國不脛而走。尤其是繼畬對華盛頓之讚譽言論,使美國朝野上下大受感動,引起很大反響。美國人感興趣的是,在遙遠的大清國,竟有一位官員如此推崇歌頌他們的國父華盛頓。徐繼畬境遇亦因此有所變化。同治三年(1864年),在罷職12年後,徐繼畬以三品京堂供職於總理衙門,負責協辦清廷外交事務。


為表達對徐繼畬的崇敬,1867年10月21日,美國第十七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和國務卿西沃德,特請著名畫家普拉特摹制斯圖爾特所畫華盛頓肖像一幅,由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國政府贈送徐繼畬,並舉行了隆重的贈予儀式。蒲安臣公使熱情洋溢地致辭曰:「華盛頓『與中國人民一樣,堅信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氣;與中國人民一樣,堅持孔子在2300年前就提出的一個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孔子這位世界級思想家充滿仰慕之情。同時對繼畬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他談道:「蓋為我國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獨有兄台一人而已!」徐繼畬答辭稱:「因思貴國中華盛頓首建奇勳,創為世法,以成繼往開來之功,其必傳於世無疑也!」一如既往地讚美美國的制度創新,並預言民主制度以其適應性和生命力,必將大行於世界。1868年3月29日,美國《紐約時報》在第十版對此作了專門報道。盛讚徐繼畬是一位「勇於探索真理的科學家」。毫無疑問,此類中美之間早期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間的瞭解,促進了兩國關係的發展,也成為中美尋求相互理解、促進友好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