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畫家高劍父的戰鬥生涯
高劍父(1879~1951年), 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侖,字劍父,後以字行。1879 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番禺縣,1951 年6月22日卒於澳門。與陳樹人、高奇峰一起致力於中國畫改革,後人稱嶺南畫派
高劍父,藝術家中的革命家,革命家中的藝術家。
他在藝術領域中革命,因為有他的參與,畫壇上從此有了嶺南畫派這一面旗幟,因為他的革新,中國畫壇有了新國畫,日本畫、西洋畫成為國畫中新的風景因素。
他在政治領域中革命。碧血黃花之夜,他跳上廣州城頭,扔下重磅炸彈;武昌首義不久,他親制炸彈,幫助戰友李沛基炸死不可一世的將軍鳳山。
今天,讓我們又回到百年前那些激動人心的日子,看這位嶺南丹青妙手,是如何親自描繪革命壯舉的。
文/記者 劉黎平
廣州同盟會的小諸葛
1909年的廣州河南,鰲洲外街擔竿巷,一家新的裱畫店開張了,店名為「守真閣」,還有一副春聯,其中有字:「糊塗世界」。
同年不久,又是廣州河南,保安社附近,一所名為「美術瓷窯」的瓷窯開張了,就在附近,還掛著「博物商會」的招牌,商會對外宣稱是日本人辦的。
這一切都與革命有關,與高劍父有關。
「守真閣」並不「糊塗」,而是同盟會廣州分會的總機關,而負責人就是高劍父,「糊塗世界」就是高劍父手寫的,不是說裱畫店糊塗,而是暗諷清廷糊塗。1905年,高劍父第二次東渡日本進修美術,在遇到異國藝術的同時,也遇上了革命思想,1906年,高劍父加入同盟會,1908年來廣州,翌年,任同盟會廣州分會主盟人。高劍父奔走廣東、香港、澳門之間,抨擊帝制,宣傳共和,發展會員。大名鼎鼎的陳炯明就是高劍父介紹入會的。
「美術瓷窯」比「守真閣」更神秘。這裡真有一個窯,不過不是用來裝瓷器的,而是用來裝炸彈和武器的。誰來負責這個秘密的機構?還是高劍父。清朝的軍警不是吃素的,有所風聞的他們,也來搜查過一次。然而,由於這些炸彈和武器隱藏得太巧妙了,軍警無所獲而返。
不僅炸彈和武器是安全的,人也是安全的。高劍父所轄的革命機構,無一被破壞,會員無一被捕。故而同盟會人都稱高劍父為小諸葛。
碧血黃花之夜
英勇第一擊
清末的革命志士,有一種先秦刺客專諸、荊軻的風格,他們認為通過刺殺清朝的親王、官吏、將軍,可以重創清廷,推動革命。高劍父也受此風氣影響,他對曾經刺殺廣東水師提督不成的同盟會員劉思復說:「我們必須成立一個暗殺團,集中力量掃除革命的絆腳石」。於是,1910年,「支那暗殺團」成立。團長劉思復,副團長高劍父。原址設在香港羅便臣道一間寓所內,因地址洩露,又改租摩士咭23號寓所。入團宣誓時,高劍父立於會場中央,舉右手宣誓:「諸位同志,我們成立支那暗殺團,就是為一個目標,剷除清朝韃虜,推動民主革命……」
1911年4月27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爆發。高劍父親身參與了這次起義。起義前,參加的同志都以抓生死鬮的方式分配任務,高劍父抽到的是「生鬮」,擔任外圍接濟和軍械運輸的工作。抓的雖然是「生鬮」,高劍父卻做好了必死的準備。起義打響時,高劍父等在廣州南門,接應的同志未到,高劍父便強行進城,被清軍開槍阻擊,高劍父卻不畏懼,攀上屋頂,扔下一枚炸彈。炸彈炸響後,引起清軍舉槍四射,高劍父傷右腳,攀瓦離開現場,喬裝成小販脫身。
這是高劍父為革命扔出的第一枚炸彈。在以後的革命歲月裡,他還要親手製造炸彈,為末路清廷再送一程。
黃花崗起義失敗,高劍父萌發要刺殺兩廣總督張鳴岐、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為烈士報仇的想法。他與梁倚神、李應生潛入廣州,以東郊龍眼洞婆髻嶺作炸彈實驗場。他們住進當地的昌大公司,以寫生打獵為名,在密林裡製造炸彈。炸彈研製成功,由同盟會會員林冠慈擔當主要執行員,陳敬岳輔助。1911年8月13日上午,廣州雙門底,林冠慈將裝在籐茶籮裡的炸彈扔向路過的廣東水師李准的坐轎,擊中目標。不幸的是,林冠慈當場犧牲。陳敬岳被捕,不屈而死。遺憾的是,李准逃過一劫,未死。
1911年10月,武昌首義成功,兩廣總督張鳴岐惶惶如驚弓之鳥,特請鐵腕人物鳳山將軍南下鎮壓。暗殺團將目標瞄準了鳳山。高劍父收拾起喪失戰友的悲憤,又投入到製造炸藥的工作。吸取前一回刺殺李准失敗的教訓,此番製造的炸藥配備了能凝固血液的毒藥。為萬無一失,高劍父、梁倚神、李熙斌等人在郊外拿小牛犢和兩隻狗做實驗,均成功。除此,還有萬無一失的行刺路線。高劍父、李熙斌、朱述唐三人選定三處作為埋伏場地:倉前街,在此處開設「成記洋貨店」,安放炸藥;又在雙門底、惠愛中設置第二關、第三關。
時機終於來了。1911年10月25日清晨,距武昌起義已有半個月的光景,鳳山威風凜凜地來了。在天字碼頭上岸,一路上五步一崗,300旗兵全程護送。如此嚴密的保護,革命黨有機會嗎?清兵們注意到四周,卻沒注意到頭頂,就在倉前街,一家小商店的樓上有塊木板。從街上看,只是一塊木板。從樓上看,卻是一塊裝著炸藥的木板,木板上還繫著一根繩子,連接後屋。
鳳山的隊伍走到小樓下,木板忽然鬆開,一聲巨響,鳳山灰飛煙滅,二十幾個衛兵灰飛煙滅。不久,清王朝也灰飛煙滅。割開木板繩子,放下炸彈的,是同盟會17歲的少年英雄李沛基,事後他通過商店後門安然脫險。高劍父的第三擊終於成功。
革命繼續發展,共和取代君主。高劍父曾參加中華革命黨,參加倒袁運動。此後,他便離開政治運動,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高劍父先生,做革命,便是純粹的革命家,做藝術,便是純粹的藝術家。
辛亥秘史
辛亥「孤品」文物:
在沉默中等待解讀
辛亥百年,各類有關遺物成為各界重新發掘、整理、解讀的焦點。但一個麻煩也接踵而來:由於時間久遠,很多當時最普遍、最習以為常的物品、文件等已經成為「孤品」,而這些對理解革命運動的細節,還原歷史真實十分重要的歷史文本,恰恰因為其在當時「太平常」而沒有得到很好的記錄和描述,反而成為現在讓讀史者頭痛不已的問題。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就向記者透露了若幹這樣的「尷尬」。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離不開眾多當時精英志士的扶助。廖仲愷就是其中最堅定、最優秀的人物之一。辛亥革命後,他長期掌管財政要務,被稱為孫中山的「錢荷包」。實際上,這位「財爺」涉足的領域遠不止此。日前,廣州博物館對外公佈了一張極為珍貴的廖仲愷在南海西樵山視察農民運動時的玻璃底片,展現出當時歷史的一個重要細節。底片也帶來新的疑問:照片中的幾副外國面孔是什麼人?他們是不是在當時「聯俄」政策下來到中國的俄國友人?如果是,他們此行的任務是什麼?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一時解答不出來。
革命黨在長期的革命過程中也逐步認識到發動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工的作用。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提出,即是例證,廖仲愷則是其中干將。國民黨「一大」後,廖仲愷擔任農民部長、工人部長,在他的主持或參與下,制定了革命政府對於農民運動宣言、農民協會及農民自衛組織法及工會組織條例。他還親自主持召開廣州工人代表大會,支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建立並擔任教員。這張底片就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
又如同盟會會員李湛的會員證,為目前僅見的孤品。但也因為沒有其他類似文物可供參照,難以說清當時同盟會的證件制度。
程存潔表示,歷史研究是個錯綜複雜的技術活兒。以廖仲愷的玻璃底片為例,國內存世的早期玻璃底片數量稀少,而反映辛亥革命重要歷史人物的,發現的僅有這張和香港歷史博物館藏的孫中山等「四大寇」合影。這張照片的具體入藏情況已經不可考,是在此次紀念辛亥百年,整理清點館藏文物的時候發掘出來的。底片上並無日期或者其他有效的文字信息,專家們根據合影中的人物,與其他現存檔案照片比照,並通過廖仲愷年譜等資料的綜合分析,推斷出它應當拍攝於1924年5月廖仲愷去西樵山視察農民運動之時。但當下能做到的也僅此而已,照片中約有20個人物,除了廖仲愷和何香凝,其他人的身份、經歷,以及在歷史中的作用,都得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