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則徐不可戰勝神話
本文摘自《百家講壇》(紅版)2010年第三期,作者:周英傑,原題:《英國並不懼怕林則徐》
1841年5月,林則徐獲罪免職後不久,廣東民眾就質問英軍:「爾自謂船炮無敵,何不於林制府任內攻犯廣東?」可見,當時不少民眾認為:如果朝廷不撤換林則徐,英國人是斷不能取勝的。
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有些「民意基礎」的。1841年1月,閩浙總督顏伯燾和新任浙江巡撫劉韻珂主張重新起用獲罪革職的林則徐,其理由之一正是「該夷所畏忌。」鴉片戰爭之後的三部史著《道光洋艦征撫記》、《夷氛聞記》、《中西紀事》,皆把後來廣東戰事的失敗,歸結於林則徐的去職;將各地戰事的受挫,歸結於當地沒有林則徐。
儘管眾口一詞,但將英軍沒有直接進攻廣東的原因解讀為英國軍人害怕與林則徐交戰,是違背基本史實的。英軍之所以沒有進攻廣東,並不是害怕林則徐,而是他們的既定計畫就是捨棄廣東,撇開林則徐,北上清朝政治勢力的中心地區,尋找比林則徐官職更高的官員解決爭端。一旦談判不成,將在長江下遊和北方地區繼續開戰。
英國當局之所以有如此計畫,是因為他們不瞭解當時清朝的國情,如果他們瞭解,必然會找林則徐,因為林是主戰派的領袖。但對於林則徐而言,正是英軍不懂中國國情,給了他完身而退的絕好機會,也於偶然之間成就了他不可戰勝的神話。假若英國人的戰略目標就是廣東,那麼,林總督必然失敗。
這樣說並非危言聳聽。單從當時廣東的軍事實力而言,雖然林則徐充分考慮到了英國可能發動的軍事行動,並積極備戰,整軍修武,充實水師,加固炮台,但這與英國人的船堅炮利根本不在同一個級別上。實際上,以當時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水平和軍事實力,無論廣東也好,浙江也好,直隸也罷,都是不堪一擊的。這一點已經被近代以來無數次中外紛爭的結果證實。因此,倘想在歐美列強環伺的「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求國家的獨立和振興,非得痛下決斷別尋新法不可。
關於這一點,慢慢覺醒的林則徐是最清楚的。他在遣戍新疆的途中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曾這樣總結:「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
單憑這一點,我們這位運氣奇好的林大人就具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服善之勇」。一個時代的人只能做一個時代的事情,林則徐作為一個慢慢覺悟的中國人,他不可能超越當時種種主客觀環境的制約,做出更加驚世駭俗的大事來。與此相較,當世和後世那些頑固地認為英國人害怕林則徐,只要朝廷不將這位忠臣革職,那麼鴉片戰爭必將完勝英國的論史者,其見識實在遠遠不如當年這位六十多歲的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