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被砍頭的路易十六:曾經是個非常高明的鎖匠
處死路易十六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是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公開說出來的。原創者是誰呢?說法不一,有人說路易十四,有人說路易十五,有人說路易十六。《南風窗》曾載文對詞話出處作一番考究。至於這話跟路易十六搭上關係,恐怕是指革命洪流。
關於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歷史教學和研究中,人們總是把他描繪建構成為這樣的形象:專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奢華糜爛,揮霍無度,終日與鎖為伴,渾名「鎖匠」,就在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的那一天,他仍然在日記上寫著,今日無事。總之,正是路易十六的昏庸和殘暴引發了法國大革命,並把自己送上了革命的斷頭台。
路易十六向來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貴族。他不但對國務無什麼興趣,還對貪得無厭的王后瑪麗·安東尼特(Marie Antoinette)言聽計從,使國家債台高築,屢戰屢敗。
在旁的一名農夫大叔也插嘴道:「他早就應該被處死了!窮人繳稅,而豐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貴族卻免稅,這是什麼道理?」
這段關於路易十六之死的描述讓人覺得路易十六更像是受到貪得無厭的老婆所連累。在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歷史中看待路易十六此人,他曾有「激進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聲,也試圖改革,以挽救國家危亡。
1774年,當路易十六執政時,他所承繼的是一個自路易十四時就已達到空前鼎盛的專制的王朝,國王的權力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國王在其詔書中都要宣稱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蘭西和納瓦爾的王」。在神授權力的名義下,國王擁有一切權力,成為專制的君主。
法蘭西此時也是危機四伏。專制體制對人的漠視,對人的權利的剝奪和方式上的橫暴是空前的。在這樣的體制下,居於法蘭西底層的第三等級承載著整個國家的重負,但卻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權利。稅收負擔全落在貧困者身上,使他們更加怨聲載道。同時,官僚制度充滿惰性、政府人員腐敗懶散、行政管理龐雜而且混亂。
專制體制的暴政和不合理性自然引起了種種不滿和反抗。龐大的帝國受到了種種困擾,此時路易十六認識到現存的專制「舊制度」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要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南懷瑾先生在《老子他說》中提到:
法國的中興英主就是自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窮兵黷武之外,又加上窮奢極欲,建築了名城凡爾賽宮等處。五六十年之間,傳位到曾孫路易十五手裡,在極度的豪華以後,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變本加厲,「揣而稅之」。因此給後代子孫——路易十六留下國債四十億之巨。如此局面,當然不可長保。
路易十六決意要借財政問題向貴族開刀了,他同時對讓人生厭,舉國怨恨的「舊制度」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項舉動,關乎國家前途。這次改革在復旦大學李宏圖教授看來是充滿著悲情的。路易十六的確有過一番努力:
路易十六當政後,首先任用了73歲的重臣莫普,想借他的威望和經驗來幫助他理順現存體制的混亂,但這樣的目標沒有實現,國王旋即起用有新思維的杜爾閣。杜爾閣上任後,他制定了一個宏大的計畫,準備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權。具體來說,他建議免除農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壘,廢除貿易的關卡,振興工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讓貴族和僧侶同第三等級享受一樣的稅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現存的省議會的途徑,擴大政治開放,讓人民能夠獲得政治權利,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
這項改革,按照路易十六的說法,杜爾閣和他自己是想要為人民謀求利益。但是,這項改革計畫由於受到特權階級的反對而無法推進,在特權階級的一片反對聲中,路易十六隻好免去了杜爾閣的職位,改由馬爾澤布爾來繼任。與杜爾閣一樣,馬爾澤布爾也是主張要給每一個人以權利的。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給被告人以辯護的權利;在政治上,取消國王的「密札」和新聞出版檢查,讓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論出版自由;在宗教上,反對宗教迫害,實現宗教自由。由於他的改革與杜爾閣差別不大,依然無法進行,他也同樣落了個下台的結局。隨後克呂尼走馬上任,但好景不長,僅僅六個月他就下了台。
路易十六先後任用杜爾哥、內克等為財政總監,企圖進行改革,將希望寄托於貴族們與國家共渡難關,主動放棄自己的一些權益和利益,只不過特權階級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堅決反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路易十六被迫召開多少年沒有行使過權利的三級會議了,1788年的8月8日,國王同意在第二年的五月召開三級會議。 他萬萬沒想到此舉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來臨,導致自己被送上了斷頭台。而後人也多了一個啼噓憑弔,寄予無限的同情的對象。
1789年的5月5日,三級會議如期召開。剛開始,當國王走進會場時,全場熱烈鼓掌,國王表示了希望能夠在現有的體制和程序內解決問題的願望。隨後,貴族階級拒絕合作,第三等級只好自己單獨組成國民議會。革命眼看就要爆發,路易十六竟然暗中調派軍隊試圖威脅第三等級,雙方展開了衝突。7月14日,人民群眾攻佔巴士底獄,以此為標誌,革命正式爆發。南懷瑾先生如是評價:「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終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魄力,甚至還要矢上加尖。終至『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路易十六被控勾結外人,洩漏軍事秘密,出賣法國,罪名成立,判死刑。
1793年1月的一天,法國巴黎協和廣場的人潮洶湧,氣氛是那麼的歡騰、激昂。國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台,在人民的歡呼中,人頭落地!不過,路易王直到臨死前,仍堅稱自己無辜。他是在早上十時被公社(Commune)押來這裡的,手臂被反綁在背後,走上斷頭台。這時,他高喊起來:「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米涅說: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於他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地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儉樸。人們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夠體察公眾的需要並立意要給予滿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繼行暴政都是困難的,因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貴族特權階級服從改革。在這一改革的過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堅強的意志,實際上只有這樣的意志才能完成國家的重大變革。他頭腦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夠堅定,在他的所作所為中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計畫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因此,正如一個君主因拒絕改革而遭到毀滅的結局那樣,他是由於嘗試改革而毀滅的。
在米涅的筆下,路易十六不是什麼暴君,而是「心地正直、善良」,「他沒有任何野心,因此他可能是惟一沒有權力野心的國君,惟一具有一切好國王所應有的畏上帝和愛百姓這兩個優點的國君」。在革命者的步步為營面前,路易十六步步退讓,而實際上如果不惜代價從一開始就堅決抵抗的話,他甚至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保住王位。
也有意見指出米涅在談論歷史人物的時候過於同情、過於微觀的考慮了個人情感。在路易十六的問題上,反覆強調其人善良的本性,殊不知西諺云「地獄的道路是由善良的願望鋪成的」。作為一國之君,路易十六過於缺乏剛毅的性格,作為非常時期的法國君王,這樣的性格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