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愛玲家離津真相:父親聲名狼藉失靠山離職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張愛玲家離津真相:父親聲名狼藉失靠山離職

2015年04月10日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488 次


 


    張愛玲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張佩綸的孫女,前清大臣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出身名門。1942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上世紀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創作擅長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後死於公寓。  在這個最為簡潔的介紹下,張愛玲的身世地圖緩緩開啟。 



 



 


    張佩綸:張愛玲的祖父 張愛玲曾自述:「我祖父出身河北的一個荒村七家坨,比三家村只多四家,但是後來張家也可以算是個大族了。」其實,這所謂的「七家坨」應該是「齊家坨」。


 


    張佩綸(1848—1903),同治九年中舉人,光緒元年中進士,任翰林院侍講,後又晉陞為日講起居主管,兼有言官的職權,伴隨光緒皇帝左右。 


 



 


    才女張愛玲兩歲時隨全家由上海遷往天津英租界32號路61號,八歲時又遷回上海。在天津的六年雖然短暫,但這些兒時的記憶卻久久無法揮去。無論是張愛玲此後的多部作品,還是在她弟弟張子靜的回憶錄當中,張氏姐弟與張氏家族在天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張廷重:張愛玲的父親

    所有關於張愛玲的資料,都明確地記載了張愛玲父親1922年到天津的情形。這一年,張廷重通過堂兄張志潭的關係得到了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這個「閒差」,舉家從上海遷到天津,住在一處花園洋房裡。

    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對於舊居的回憶出現了分歧。張子靜回憶是在英租界三十一號路六十一號,而張愛玲則記得是三十二號路六十一號。從她的回憶裡,我們可以知道:這處洋房的院子裡有個鞦韆架,某次蕩鞦韆蕩到最高處,忽地翻了過去,而後院還養著雞。「夏天中午我穿著白底小紅桃子紗短衫,紅褲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滿滿一碗淡綠色、澀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謎語書,唱出來,『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謎底是剪刀。天井的一角架著個青石砧,有個通文墨、胸懷大志的男的下人時常用毛筆蘸了水在那上面練習寫大字。這人瘦小清秀,講《三國演義》給我聽,我喜歡他,替他取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叫『毛物』。」


 


    張子靜後來在回憶錄中道出了張家離開天津的真相:真正的原因是,我父親「官位」不保。他在津浦鐵路局那個英文秘書的職位雖然是個閒差,總算也是在我堂房伯父轄下的單位,他不去上班也就罷了,還吸鴉片,嫖妓、與姨太太打架,弄得在外聲名狼藉,影響我堂房伯父的官譽。1927年1月,張志潭被免去交通部總長之職,我父親失了靠山,只好離職。他丟了這個平生唯一的小小官差,心裡當然深受刺激,這才痛下決心,趕走了姨太太,寫信求我母親回國。我們於1927年春天搬回上海——因為我舅舅一家都住在上海。

    李菊耦:張愛玲的祖母

    張愛玲說,「我祖母也是二十三歲才定親,照當時的標準都是遲婚。」「因為父親寵愛,留在身邊代看公文等等,去了一個還剩一個。李鴻章本人似乎沒有什麼私生活,太太不漂亮……他唯一的一個姨太太據說也丑。」

    李鴻章嫁女的這段故事被演繹成了《孽海花》,書中莊侖樵的原型都被認為就是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兒,李鴻章在南京購買了「豪宅」作為女兒的嫁妝,讓長女風光出嫁,但可憐的是李氏夫人39歲就守寡了。

    李菊耦在丈夫去世以後,只能靠嫁妝維持生活。她嚴守詩書世家的傳統,望子成龍,督促兒子背書,背不出就打、罰跪,甚至顯得孤僻怪異。張愛玲不相信爺爺奶奶有著情投意合琴瑟和鳴的婚姻生活,而她的姑姑張茂淵也對外祖父李鴻章感到不解:「這老爹爹也真是——兩個女兒,一個嫁給比她大二十來歲的做填房,一個嫁給比她小六歲的,一輩子嫌她老。」張愛玲後來形容一張奶奶中年時的照片為「陰鬱嚴冷」。李鴻章的這位長女在1916年去世,享年50歲。她去世3年後,兒子張廷重娶妻成家。

    張志潭:張愛玲的堂伯父

    張志潭與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是堂兄弟,其父張佩續是張佩綸的弟弟,因而張廷重生活無著落的時候,得以到天津投奔這位堂兄。張志潭住在大理道4號,昨天已經討論過,不再重複。

    張人駿:另一個堂伯父

    張愛玲與張人駿的關係可以上溯四代。張廷重與張人駿是堂兄弟,只是關係不及張志潭親近,因這兩兄弟不是同一個祖父,張廷重的祖父名叫張印塘,與張人駿的祖父張印坦是親兄弟。

    張人駿(1846—1927),字千里,號安圃。宣統元年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張人駿曾到青島定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侵佔青島,張人駿舉家遷回天津,住在英租界。張愛玲在散文《天才夢》曾回憶:「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籐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這文中的滿清遺老,據稱就是指張人駿。

    張人駿在天津的寓所在湖北路。

    張嘏臣:遠房伯父

    張嘏臣與張愛玲家的關係較遠,要上溯到五代以上。張愛玲祖父張佩綸的祖父與張嘏臣的曾祖父是親兄弟。按照天津的傳統,到張愛玲父親張廷重這一輩,張廷重與張嘏臣仍是「五服」內的堂兄弟。

    張嘏臣(1886—1958),號錫純。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張嘏臣辭官到天津,依靠張志潭關係從事鹽業生意,其舊居在湖北路。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