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鑄劍大師干將原是吳國的戰俘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鑄劍大師干將原是吳國的戰俘

2016年10月13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88 次


翻開吳越春秋的歷史,說到鑄劍高手的,歐冶子、干將、莫邪三人而已。歐冶子是越人,專諸刺王僚的魚腸劍,就是他的作品。干將、莫邪是吳人,據說與歐冶子同出師門。在春秋時代,吳人和越人的鑄劍技術是全國領先的,即便放在世界範圍來看,也是首屈一指。


文章還剛開頭,疑惑已經出現了:歐冶子、干將、莫邪,同為鑄劍高手,為什麼歐冶稱「子」,而干將、莫邪不叫「干將子」或「莫邪子」呢?


「子」,在春秋時代表示身份崇高。錢穆說:「晉、齊、魯、衛之執政官皆稱『子』。其後,學者稱『子』,如孔子。又後,學者之門人亦稱『子』,如曾子。」(錢穆《國史大綱》)歐冶能夠冠以「子」的美稱,顯然,他在越國享受到了高級別的政治待遇,而干將、莫邪卻沒有。


為什麼?


干將是吳國的俘虜,也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干將本來是干(也寫作邗)國人。干國是江淮間的小國,在揚州一帶,世產工匠。吳國滅掉干國後,它的大部分工匠轉為了吳人,稱吳干,就是「在吳的干人」,有點雙重國籍的意思。另有一部分工匠投奔了越國,被稱為越干。所以吳國和越國都善於製造兵器,其基本隊伍,就是這支幹國的工匠。《戰國策·趙策》有記載說,「吳干之劍」,不光能斷牛馬,連銅臉盆也一斬兩段。稱讚的就是干國工匠和干國工匠的作品。


將俘獲的干國工匠為我所用,用來鑄造大批的兵器,可能也是吳國吞併干國的目的。所謂干將,最初也許就叫「干匠」,將與匠,本來就是同音的。因此,我們還可以更加大膽地設想:干將也許根本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因為凡干國來的工匠,都可以叫「干將」的。後來,其中的一個「干將」,因為手藝特出,漸漸地,「 干將」成了他獨佔的的名字了。


現代人來重敘「干將、莫邪」的故事,其實真是很難。因為干將、莫邪屬於工匠階級,有一點記載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可惜的是,從文獻夾縫中留存的這些許文字,尚且有很大的篇幅帶點迷信與荒誕,從而又將真實的記錄淹沒在假想中了。這說明什麼?說明當初記述干將、莫邪故事的,離干將、莫邪的時代已經有些年份了,就拿比較早的收集、記敘「干將、莫邪」故事的《吳越春秋》而言,間隔干將的時代也已過了五百多年,那可是口傳歷史的年代,簡陋的遠古文明不可能為現代人留得更多。


據現代史家的研究,吳國出於擴軍備戰的需要,儲備的兵力達到20 萬。可以想見,它需要多少工匠來製造武器,其匠作的頭頭當為干將、莫邪。大概他們倆也略有分工,干將在匠門外主持鑄劍,當年稱為干將門,規模一定不小。而莫邪在常熟主持鑄劍,其地稱為莫邪城,又稱劍城,就是現在的莫城。


吳國高超的鑄劍技術,與它的兵種有關。北方平原擅用戰車,而南方軍士以步戰見長,而劍是步兵的利器。吳國還有一項絕活,鑄戈。戈是能刺能鉤的長兵器,對付北方的戰車更是妙不可言。「操吳戈兮披犀甲」,這是屈原的歌辭。吳戈,當是銅戈兵器中最精良的。


值得自豪的是,文獻所記的先秦鑄劍名師,都是吳越之民;文獻所記的先秦寶劍,都是吳越所產。現今留世的吳王諸樊劍、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鋒鍔犀利,裝飾精美,其劍身上的暗紋,至今仍是世界科技考古學者苦思冥想的難題。現在,先秦寶劍的防銹防腐蝕技術解密了,原來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十微米的鉻鹽氧化物。美國掌握這種技術已經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德國早一些,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發明並獲得專利,而我們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已廣泛應用於軍事工業了,從而使老外們大惑不解。


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有個毛病,重文學而輕科技。但《吳越春秋》留下的「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卻讓史家們大為興奮,這說明干將、莫邪已經掌握了用鼓風提高爐溫的技術,懂得了炭的燃燒溫度比其他燃料高。


干將、莫邪「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成的這對陰陽劍,陰劍獻給了吳王闔閭,另一柄陽劍瞞著藏著沒有獻出去,留在了干將身邊,後不知所終。這個傳說也透出一絲消息,說明干將對吳王闔閭是不大滿意的,其原因,怕也與干將的俘虜身份有關。或者,干將因為沒有得到「子」的稱號而有所抱怨。


干將、莫邪作為鑄劍大師,活動的半徑還蠻大的。其蹤跡一直延伸到安徽蕪湖的赤鑄山。而浙江的莫干山,分明得名於干將、莫邪的名字各取一字。現在,莫干山上,還有劍池、試劍石諸古跡,倒是與虎丘相彷彿的,也許虎丘也曾經煉過劍。另據考古發現,春秋晚期,吳國已經有了鐵器,有實物為證,這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越絕書》上也有歐冶子、干將作「鐵劍三枚」的記錄,所以我們蘇州已故的古史專家顧頡剛先生和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李約瑟教授(注)都相信干將練鐵之說。鐵器的使用,標誌著中國青銅時代的結束,而進入了戰國時代,從此,中國歷史掀起了悠久而波瀾壯闊的一頁。這個休止符號點在蘇州,當是干將、莫邪的功勞,也是蘇州的光榮。蘇州將以「干將練鐵」的世界之最而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


1953年春,顧頡剛先生與省圖書館的沈勤廬先生曾到相門外尋找過干將墓,干將墓沒找到,卻找到了歐冶廟,當地人叫它歐老爺廟。而據南宋《中吳紀聞》載,蘇州人有一種迷信說,用干將墓土做灶頭,沒有蟑螂和灶雞的。所以,怕在800年前,干將墓就被喜歡干將的蘇州人刨回家了。


自漢代以來,就有學者認為莫邪不是劍,而是戟。如《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注《漢書》的臣瓚、注《文選》的李善及注《說文解字》的段玉裁等,都認為"莫邪"是戟。《說文解字》:「鏌,鏌釾,大戟也」。鏌釾這個詞,分明就是莫邪加了個金字榜。


《越絕書》引楚王的話說,「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而出,天下未嘗有」。就沒有說到莫邪。這只能說明莫邪在「干將、莫邪」的組合中,處於次要的地位,倒有點妻子的味道。那時,已經男尊女卑了?但何以吳王闔閭又讓一個女人獨擋一面鑄劍,而且以一個女人的名字來命名劍,這就很值得回味。就此而言,又覺得女人並不卑啊?!


根據《越絕書》上的說法,莫邪是歐冶子之女。而《吳越春秋》上說「莫邪,干將之妻也」。如果真是這樣,那歐冶家族分明統治了整個吳越的鑄劍業。當然,《吳越春秋》以及比它成書更晚的《越絕書》本身,雜合著正史、傳說和想像中的材料。按現代歷史學的標準來看,它更接近於一部歷史演義。更何況,人的思維和民間傳說,是很容易從陰陽劍而聯想到雌雄,進而聯想到男女。


干將、莫邪留給蘇州人的,將永遠是個無盡的謎。這個謎,已存在2500年了,它仍將謎下去,也許,虎丘山下的闔閭墓一旦打開,會有一個結果的,因為傳說中的莫邪劍,正陪葬在墓中。(2600字)


註:李約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著名專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文學院院士,英中友誼協會會長。李約瑟博士主編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國科學技術史》從1954年開始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被認為是是二十世紀完成的重大學術成果之一,是歐洲人學術研究的最高成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