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國民黨老兵出境抗日70年後艱難回歸
李錫全驕傲地戴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圖/王旻
只因他的另一重身份:中國遠征軍老兵。
七十年一覺返鄉夢
離家70年後,李錫全回來了。
他記得母親叮囑他,「打完仗就回來啊」,也許是因為這句叮嚀,李錫全對他人生的第一次出門遠行,並沒有太大的期待。他倒是更盼望回家:在那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勞作,並像他的哥哥們、他的父親和祖父那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結婚,生子,終老,是那時候的少年所能想像的唯一的生活形態。但是,這一切被戰爭改變了。
他沒有打完仗,沒有回過家,沒有再見到他的父母親和哥哥們。
離家70年後,2008年10月20日,89歲的李錫全終於回來了。客居緬甸64年,除了鄉音無改,他與他所牽掛的一切都在改變:家鄉的行政名早有變更,祖傳的老屋亦已重修,父母與哥哥們已入黃土,而他,從一位青年,變成了耄耋老人。
騰沖:命運的分號
騰沖位於雲南西部,鄰近緬甸,1942年5月日軍佔領怒江以西地區,控制了中國的最後一條對外交通線:雲南人民為抗戰而在1938年建成的滇緬公路。為了奪回這條輸送戰爭物資的要道,由十一集團軍與二十集團軍組成的遠征隊,在 1944年5月強渡怒江,發動滇西反擊戰。騰沖之戰,便是其中重要一役。
騰沖城建於明朝,類似於一個大碉堡:城牆高9米,厚8米,外層還有岩石加固,淪陷之後,日本軍隊又重兵鎮守,兼修了大量工事,自命為「極邊鐵城」。1944年8月,李錫全所在的二十集團軍,6萬人分三路對騰衝進行合圍。借助美軍飛機的轟炸,滴水不漏的騰沖城牆終於被炸了個口子,中國士兵才得以入城,而迎接他們的,是日軍在各類工事、碉堡中的瘋狂掃射。
1944年,那麼多生命在騰沖被劃上了句號,而25歲的李錫全得到的是一個分號:他的人生分為兩段,此後的時光,他不得不在緬甸度過。
李錫全當時的職位是輜重團特務長,負責後勤給養、運輸調度,而不是第一線作戰。但鮮血與火光,流彈與硝煙,是戰爭中任何人都避不開的威脅,他的右腿便中了彈。時隔60多年,他對騰沖之戰的印象,全在其慘烈:「死了好多人啊。」
密支那:別處的生活
在異域生活了64年,異域也就成了故鄉;然而對李錫全來說,只有「湖南省桃源縣白洋河鵝道咀」,才能收納他那麼多年來刻骨銘心的鄉愁。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的生命經歷,越來越容易在他自己的記憶裡失散;雖然他念念不忘的那個地址,他只在其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初的19年。
李錫全有一本中國地圖冊,20多年前在緬甸買的,長時間的翻閱使這本冊子破敝不堪。借助著滿冊的抽像的點與面,李錫全得以不斷詢喚自己對故土的記憶。「這一頁是湖南,這裡是常德,這裡是桃源」,老人相當熟練地指點介紹。
但是通過地圖而「還鄉」,到了桃源縣這一級不得不戛然而止。「白洋河鵝道咀」,他是沒辦法在地圖上找到的。
甚至在現實裡也沒辦法找到。還在軍隊的時候,李錫全就給家裡寫信,那時候他的家鄉被日本人統治,他的幾封信都如泥牛入海,沒有任何的回音。到了緬甸以後,他試圖與家裡聯繫,結果也總是令他失望。新中國成立後,因為自己曾經當過國民黨的兵,雖然沒有參加內戰,李錫全卻還是沒敢跟家裡聯繫,更別提回家的事了。
而到現在,政策放開了,李錫全再想和家裡聯繫的時候,卻發現烙在他記憶裡的地址,竟然已經失效,再沒有一個「 白洋河鵝道咀」存在了。滯留密支那的100來號遠征軍老兵中,目前健在的只餘三位,而李錫全,是唯一一個沒有與家裡聯繫上的老兵。
但聯繫上了又怎麼樣呢,李錫全也沒有經濟能力回家。他不過是一名通過賣柴火維持生計的老人,生活拮据,據探訪過他的志願者描述,李錫全在密支那的生活水平,相當於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水準,根本沒有節餘來供給長途跋涉的費用;而另一方面,出境與入境的種種手續,也不是這位老人所能應付的範疇。
李錫全只能把還鄉的心願壓縮再壓縮,雖然他每次打開地圖冊的時候,那種召喚又活生生地躍然紙上,他和他的心願默默相對,過一會,他就把地圖冊合起來。
網絡: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接力
網絡在哪裡?李錫全不知道,至少不在他所知道的桃源或密支那。
但他又知道這個空間確實存在,沒有網絡,他恐怕回不了家。
很多人接跑第二棒。5月10日,一名李錫全的同鄉網友指出,昔日的白洋河鵝道咀,早已更名為青林鄉大洋村二隊。並通過青林中學校友群,很快找到了李錫全的親人——侄子李錫忠。
但當孫春龍將這個好消息輾轉告知李錫全的時候,老人的表現不是激動,而是「更大的傷心」;當他承諾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籌措資金讓老人回家時,李錫全「才真正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激動」。
只是迎接老兵回家的費用相當龐大,預算在20萬元,本已答應提供贊助的某證券公司,隔日又反悔。為了自己的男兒一諾,6月19日,孫春龍又發表《跪求湖南熱心人士關注流落緬甸老兵》一文,言辭懇切、情緒激動地請求社會各界對老兵回家進行幫助。在湖南當地諸多媒體的推動下,有贊助單位主動打電話來自薦,願意接過關鍵一棒,也有很多讀者自發捐款,甚至有位福建商人在網上看了新聞,不遠萬里地從南京坐車來長沙捐錢。老兵回家的經濟困難,基本得到了解決。
另一方面,志願者的網絡宣傳,也使得李錫全、遠征軍,乃至參與抗戰的老兵,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10月19日,一早就等在長沙火車站的歡迎老兵回家的群眾,很多都是在網上得到消息並報名參加的。而來自「湖南老兵之家」群的志願者聯絡人鐵騎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天他「接到了上百個問詢電話,有很多還是從湖南之外打過來的」:「有的是來找組織,想加入志願者;有的是托我們轉達對老兵的敬意;還有的是來給我們提供新的老兵信息??」
宛如英雄凱旋
10月19日,李錫全直到傍晚6點才走出出站口,火車晚點4個多小時。在長沙待一個晚上之後,第二天他將返回桃源青林鄉。
到達的時候天色已暗,然而他出場的時候,閃光燈此起彼伏地亮起,照得出站口一片通明。
他沒有料到有那麼多人來接他,他也不知道,那些人多半都已等了5個多小時,等得最久的易慶明老人,早上9點多就到了。
易慶明今年已91歲,瘦削而矍鑠,穿著靛藍人民裝,左胸口別了好幾枚徽章,有一枚是黃埔軍校紀念章。早早到了的時候,他指揮著一群抗日老兵唱起了當時的救國歌,一手拿著歌譜,一手揮著拍子,慷慨激昂。他不像李錫全那樣遠征印緬,而是在國內參加了武漢會戰、棗宜會戰、宜昌守備戰等多場戰役。今天,他來歡迎戰友回家。
在他的家鄉,在這些朝他微笑、鼓掌的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中間,他是抗日英雄,是值得尊敬的老爺爺,是有類似經歷的戰友,而對他自己而言,他只是一個終於回到故鄉的遊子。
就在長沙火車站的出站口,在眾多鏡頭與眼睛的注視之下,89歲的遠征軍老兵李錫全,兒孫滿堂的家住密支那的中國老漢李錫全,70年沒回過家鄉的湖南桃源人李錫全,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