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蔣介石到台灣後如何重整旗鼓、改黨整軍?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蔣介石到台灣後如何重整旗鼓、改黨整軍?

2016年05月24日 歷史真相, 蔣介石 暫無評論 閱讀 243 次


改組黨政


1950 年8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正式成立。上午10時,在台北中央黨部舉行就職宣誓典禮。參加典禮除了16名十央改造委員之外,還有中央評議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政治委員及各部「部長」等百餘人。其中,大陸時期的顯赫人物居正、於右任、鄒魯、閻錫山、張群、何應欽、王寵惠等也到場監誓。宣誓典禮由蔣介石主持,16名中央改造委員神情莊重,面對蔣介石,高舉右手宣誓:「遵從總裁領導」,「竭智盡忠」,完成改造任務。如果背誓,甘願「受黨紀之嚴厲制裁 」。《改造》第1期第11頁。蔣介石致訓詞,要求中央改造


委員:


要下「本黨改組決心」,擔負起「改造黨政、改造國家的責任」,「從頭做起」。1950年8月6日台灣《新生報》。


宣誓畢,由蔣介石主持召開中央改造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央改造委員會大綱》。大綱共9條,其中規定: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由蔣介石遴選中央改造委員會15—20人組織之;改造期間該委員會行使中央執委會與中央監委會職權(第六屆中執委會與中監委會職權在《本黨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中已明文規定:「停止行使」);在中央改造委員會之下設一處七組五會,即:


一處為秘書處,掌理中央改造委員會議事、總務、文書、會計、人事及黨員撫恤撫助及其他事項。秘書處設秘書長1人,由國民黨總裁提名任用,仰總裁旨意與本會議掌理事務,並對各組會盡督導之責。


七組為:第一組負責對大陸事項;第二組負責黨外團體與民眾運動指導事務;第三組負責海外各級國民黨組織訓練;第四組負責黨的宣傳工作;第六組負責搜集各種情報與研究;第七組負責國民黨經營企業事業管理。


五會為:幹部訓練委員會、紀律委員會、財務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設計委員會。


各處、組、會負責人,均由蔣介石指定。蔣派心腹大將張其昀、周宏濤為中央改造委員會正副秘書長;派陳雪屏、谷正綱、鄭彥棻、曾虛白、袁守謙、唐縱、郭澄分任第一至第七組主任;派李文范、陶希聖、蔣經國、俞鴻鈞等人分任各會主任委員。


為了進一步指導國民黨改造,蔣介石還發表了《本黨今後努力的方針》、《本年度工作檢討與明年努力的方向》、《高級幹部同志應有的責任》、《本年度黨的重心工作》、《改造地方黨務須知》等20多篇報告和講話,主持制訂了《中央改造委員會各處組組織章程》、《本黨當前急切工作要項》、《中國國民黨現階段的政治主張》、《黨務違反黨紀處分規程》、《中國國民黨從政黨員管理辦法》、《中國國民黨徵選人才實施要點》等案。在蔣介石的講話與各項章程中,提出了改造國民黨的方針與綱領,具體為:


(1)「排除派系觀念」,「打倒地域關係」,「整肅黨的紀律」。


(2)「剷除官僚」,「改變黨的作風」,「革新黨的組織」。


(3)「堅持反共抗俄戰爭,恢復我中華民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建設新國家」。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第2053—2054頁。


為了接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教訓與借鑒中共成功的經驗,蔣介石一方面要國民黨成為明瞭國民黨幾乎已經到了滅亡的絕境,整個生命寄托在台灣省,而台灣前途的成敗利鈍,完全看改造得失而定,告誡國民黨員一定要認真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蔣介石要國民黨員學習《辯證法》、《中共幹部教育》、《中共工作領導及黨的建設》、《中共整風運動》等四種書籍,企圖借鑒中共整風的方法,使國民黨起死回生。當一切工作準備就緒之後,聲勢浩大的國民黨改造運動在全島展開。


國民黨改造運動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1月至1950年7月,是國民黨改造運動的籌備階段。


第二階段:從1950年8月至1952年4月,是國民黨改造運動的全面展開階段。此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項。


(1)接管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職權,制訂頒發改造的具體政策的規程。


(2)直接督導和控制各級黨部改造委員會進行改造。


(3)發展組織,正式組建黨部。


第三階段:從1952年5月至10月,國民黨改造運動的完成階段。此一階段的重心工作是為國民黨「七大」召開作準備。


在長達兩年多的國民黨改造運動中,蔣介石感到最得意的,就是重新整頓了國民黨各級組織。


前面說過,蔣介石在總結失敗原因時,認為國民黨「中央組織之龐大複雜,內容之分歧矛盾」,導致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


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只見黨部,不見黨員」,組織系統完全渙散。為了整頓各級組織,蔣介石主持制訂的《中國國民黨省級暨所屬黨部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及《中國國民黨幹部訓練計畫大綱》分別於1950年9、10月份通過,並頒布實施。10月還通過了《中央直轄職業黨部改造委員會組織章程》、《小組組織規程》、《特種黨務改造實施綱要》等案。


根據上述諸案要求,省級及縣級改造委員會由上而下逐級成立。省級改造委員會由中央改造委員會遴選之;縣級改造委員會由省級改造委員會遴選報請中央改造委員會核派。區黨部不設改造委員會,由縣級改造委員會督導。各級委員會成立後應接管各級黨部及所屬黨部並接管所經營事業機構。當這些工作進行完之後,應擴大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內容是:講授國民黨改造案和「有關法規」;宣傳改造的意義與措施;發動黨內反省檢討運動,厲行新作風;宣傳國民黨現階段政治主張並研討具體實施辦法;發動國民黨員歸隊;重新調整劃編區黨分部小組;飭行黨員整肅;吸收新黨員;加強黨員訓練;完成省以下各級黨部之正式組織。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還規定:省、縣(市)改造委員會及所屬區黨分部完成改造工作期限為:區黨分部限5個月完成;縣改造委員會限7個月完成;省改造委員會限9個月完成;待改造工作正式完成之後正式成立各級黨部,改造委員會於各級黨部正式成立行使職權後立即撤銷。


從1950年8月至1951年3月,國民黨各級黨部改造委員會全部成立。與此同時,在全島大張旗鼓地展開辦理黨員重新登記及編隊工作。1950年12月23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發出黨員歸隊的號召,規定從1951年1月4日至23日,以20天期限重新登記黨員。在辦理黨員登記時,蔣介石特別強調要加強黨員的紀律性,要有組織觀念,要嚴格登記。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根據蔣介石的要求特發出通報,明確規定:


(1)凡脫離組織之黨員,未參加此次黨員歸隊登記者,一律撤銷其黨籍。


(2)黨員登記日期定為20天,不得展延。


(3)各主辦單位於登記結束後,15日內將報到黨員納入組織。


據台報載:1947年9月國民黨實施黨團合併時,進行黨團員總登記,全國參加總登記的國民黨員共計160餘萬人。亡命孤島之後,國民黨自己宣稱有 252042人,但在實施黨員重新登記的兩周內,登記者僅20258人。台報認為國民黨中央監察機構的改造較好。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共589人,經重新登記發現:死亡6人,留居大陸及情況不明者84人,在港澳及海外者107人,開除黨籍者62人,未歸隊者25人。在台的305名中央監察委員僅有個別人未歸隊2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編:《一年來工作報告》,1951年8月版。。對於未歸隊的國民黨中央委員,一律撤銷其黨籍。對于歸隊的黨員,要求進行宣誓儀式,表示對蔣家小朝廷的忠心與無條件的服從。所有的黨員都必須納入組織,通過小組的形式加以控制。


在黨員重新登記的基礎上,國民黨各級黨部與組織系統相繼建立。與此同時,開始從本地人口中吸收新黨員。在接收新黨員方面,蔣介石特規定四條標準:


(1)「願為反共抗俄而堅決奮鬥者」。


(2)「有刻苦耐勞之生活習慣者」。


(3)「能深入社會為民眾服務者」。


(4)「工作努力能起模範作用者」。2


這四條標準表明蔣介石選拔新黨員仍以堅持反共作為首要條件。同時也說明國民黨正在開始接受大陸失敗的教訓,注意「以身作則」。蔣介石此時還比較注意國民黨組織的社會基礎,確定「以青年知識分子及農工生產者等廣大勞動群眾為社會基礎,結合其愛國的革命知識分子為黨的構成分子」。據國民黨中央1952年8月統計,國民黨的成分構成是:農工分子占4931%,高中以上知識分子占2977%,25歲以下青年占3529%。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77輯第119頁。


在國民黨黨員重新登記的基礎上,改造運動的中心點在於整飭「黨紀黨德」,淘汰「腐敗分子」。根據蔣介石的旨意,《本黨改造綱要》第八條作了如下的規定:「舊有黨員應予徹底整肅之條件」。


(1)「有叛國通敵之行為者」;


(2)「有跨黨變節之行為者」;


(3)「有毀紀反黨之行為者」;


(4)「有貪污瀆職之行為者」;


(5)「生活腐化,劣跡顯著者」;


(6)「放棄職守,不負責任者」;


(7)「信仰動搖,工作弛廢者」;


(8)「作不正當經營,以取暴利為目的者」。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編:《一年來工作報告》,1951年8月版。


「黨員與幹部均應透過組織,由上而下整肅,但幹部得由上而下先行整肅」。


據統計,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成立一週年所制裁的黨員違紀案共計126人,其中有116人被開除黨籍。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第98頁,台灣正中書局1986年版。


整頓軍務



蔣介石將海南、舟山兩島軍隊撤至台灣之後,決定「整飭軍隊」,加強對台灣的防守。由於蔣介石已經認識到「國軍」完全習染了北洋軍閥的毛病,決心首先清除軍隊的惡習。此項工作蔣介石交陳誠去辦理。


陳誠認為「國軍」中最大的惡習是「吃空額」。許多部隊只在紙上留有番號。這種現象在大陸時期司空見慣。國民黨兵敗退台後,陳誠花了相當大的力氣,對國民黨殘兵敗將進行


收容整編。他當時嚴格規定,凡是來台的部隊,必須先放下武器,然後按照指定地點登陸、行軍、宿營。由於第一支部隊都經過重新登記,有了準確的人數,並按人口發給薪餉,便使長期以來纏繞國民黨軍隊的「吃空額」現象有了很大的改進。其後,陳誠又對軍隊實行三次整編。第—次整編,目的在於統一編製;後兩次整編意在減少指揮機構,將權力集中。經此整頓,「老弱無能」的軍官被裁掉數萬人,同時撤銷了軍隊中的60多個番號,將撤掉番號的殘兵充實保留番號的機構。整編之後,陳誠對外界吹噓說:


「現在經過整編的軍隊,戰鬥力量增強,一個軍可打共匪三軍,這是有把握的。」何定藩編:《陳誠先生傳》資料輯錄(台灣)。


陳誠還狂妄地宣稱:明年要到南京去歡度「國慶」。


蔣介石在陳誠整編軍隊的基礎上,進一步整頓軍紀,嚴加訓練。為了便於統一指揮、調動軍隊,蔣還效仿美式建制,重建軍事體制和首腦機關。此舉的最大特徵是最高軍權集於「總統」之手。「總統」之下分設「軍政系統」與「軍令系統」、「政工系統」,很顯然,後一種制度是倣傚蘇聯與中共做法。「軍政系統」為「國防部」,設人事、人力、物力、軍法、法規、戰略計畫研究、軍事工程等4室5局5委員會,主管軍事行政。「軍令系統」為「參謀總部」,轄「陸軍」、「海軍」、 「空軍」、「聯勤」、「警備總司令部」和「憲兵司令部」,還直轄澎湖、金門、馬祖防衛司令部,主要執行「總統」的軍令,指揮「三軍」。「政工系統」為「總政治作戰部」,設立人事、黨務、保防等9處4室1委員會和5個總隊,隸屬於「國防部」。該部職能是:掌理「國軍」政治作戰政策、軍事新聞、心理作戰、組織訓練、政治教育、文化宣傳、康樂、監察、「保密防諜」、軍眷管理、官兵福利及戰地政務等業務。


軍事機構恢復政治工作制度,「國防部」增設「總政治作戰部」,此舉是蔣介石退台後實施軍事改革的重要步驟。他在總結國民黨兵敗大陸的教訓時,認為「政治訓練的缺乏」是其一,士兵「不知為何而戰」。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第1947頁。他認為必須加強政治工作。如何加強政治工作呢?蔣介石當時採取了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統一軍人思想。蔣介石當時發表若干篇講演,其中尤以下列四篇最為重要:《革命魂》、《軍人魂》、《民族正氣》、《漢奸必亡與侵略必敗》。這四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要求明確「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蔣介石宣稱:


「我們是為從共匪狂暴下拯救父母與親人而戰,我們必須消滅共匪,否則他們便要消滅我們。」


第二步:組建政治部與設立政工制度。此舉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反共需要,二是為了讓蔣經國在軍隊抓權,為日後再度陞遷作準備,公私兼顧,當然重心在後者。


對於蔣介石的這項軍事改革,董顯光評論說:


「士兵與軍官之訓練,在政治的意義上,尤有必要。在過去,中國的將領只要其部下忠於個人,而不使他們知道對其敵人作戰之任何理由。這就是軍閥制度所由產生之故。蔣總統卻具大不相同的觀念,要使官兵早日認識其所從事的政治目標。當然這些目標都是為著人民的福利。蔣總統認為士兵如果不知道為何而戰,那他們就只是一種募兵,而募兵是不會成為優良士兵或鬥士的。」


「中國軍隊中所建立之政治作戰制度,其主要目的在激勵軍隊的高度戰鬥精神。為達此目的,每一軍官或士兵必須充分信仰三民主義,並具有為三民主義而不惜任何犧牲之堅決意志。」董顯光:《蔣總統傳》第622頁。


夏宗漢先生將蔣介石此舉稱之為唐代的「監軍制」,他認為「監軍制」有其缺點:


「由工商管理學的觀點去看,政工監軍制度的弊病在為了減少兵變風險,而分散指揮官事權,因此減低了效率。如果行之過甚,則軍隊雖然忠字當頭,沒有兵變的危險,卻也使指揮系統的效率降低,有礙克敵制勝。指揮官作業之最終目的在求勝,目標是戰場上的敵人;政工監軍之目的在肅反,其目標為軍中內部的不穩分子。為了求勝,優秀的軍事人才比較重要;為了肅反,政治熱情分子比較受重視。」「兩者往往難以兼顧。」香港《明報月刊》1978年6月。


「政工制度,雖由蘇聯紅軍的政委制衍變而來,卻『性相近而習相遠』,和中共比較,更差之遠甚。」江南:《蔣經國傳》第254頁。


蔣介石要蔣經國出任「總政治部主任」一職,本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小蔣有老蔣的尚方寶劍,加之蔣有「吃苦耐勞」作風,「國軍」政工亦有聲有色。蔣經國到任之後,首先提出兩個主張:一是消除吃空缺,二是軍隊不能濫用私人。為了使政工步入正軌,他要求從事政工的幹部只「講政治的責任,而不講政治的慾望。」在部隊全面倡導「人事公開、經費公汗、意見公開、賞罰公開」。凡涉及人事、經費、意見和賞罰問題,必須經過公開討論,有士兵代表參加,部隊長不得徇私。當部隊風氣稍有好轉之際,蔣經國又將工作重點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肅清匪諜,轉移風氣,推行思想教育」;


(2)「嚴密軍隊組織,提高軍中文化,推行克難運動」。


(3)「健全一切組織,推行實踐制度,改善官兵生活」。


(4)「要求全體官兵把思想變成信仰,把信仰變成力量,要做到政治上永不屈服,在戰場上永不投降」。鐘聲:《蔣總統經國先生》第124頁,台灣立坤出版社1984年3月版。


對於蔣經國的做法,江南評論說:


「新制(政工)實施後,對軍隊的福利、紀律以及戰鬥力的改善,有顯著貢獻。」江南:《蔣經國傳》第253頁。


蔣經國的老部下孫家麒對蔣經國出掌「總政治部主任」以來的工作評論說:


「假使太子先生在他總政治部主任的第二個任期屆滿之時,能夠依法飄然引退,不再暗地裡玩弄魔術手法,我們真要再為這位當年的『打虎英雄』大聲喝彩,稱讚他是重建國軍的第一功臣」。孫家麒:《我所知道的蔣經國》第9頁。


儘管江南、孫家麒對蔣介石讓蔣經國掌管政工頗有異議,對蔣經國的其他做法也有不同意見,但對蔣經國初任「總政治部主任」的工作成效均表欽佩。這說明蔣經國的確不負父望。


第三步:創辦政工干校。此項工作蔣介石交兒子去辦。蔣經國讓贛南時期就追隨他的王升草擬建校計畫。1951年2月,成立於建校委員會,選定台北近郊北投的賽馬場為政工干校的校址。干校的訓導方針是:


「以培養篤信三民主義,服從最高領袖,忠黨愛國,堅決反共抗俄之健全政治工作幹部,使能參與陸海空軍各級部隊……共同完成國民革命第三任務使命為教育宗旨」。台灣《國軍政工史》第1565頁。


通過該校的創辦,蔣經國大量網羅「人才」,使政工干校成為台灣的黃埔,門生遍佈黨、政、軍各界,為日後蔣經國陞遷護航保駕。


在軍隊整頓過程中,蔣介石還對軍官隊伍進行調整,制定制度。蔣的具體做法是:


(1)實行軍官「假退役制度」。這一制度主要針對年高失勢的將領而言。通過此一制度,蔣介石讓閻錫山、徐永昌、何鍵等140名少將以上的高級軍官和一批校級軍官退出現役,以免礙蔣氏父子的手腳。


(2)實施軍校教育制度。蔣介石規定:國民黨軍隊的各級軍官一律經過軍校培養和輪訓,以造就出「效忠黨國」、「領袖」的各種指揮人員。


(3)建立「軍事主官任期制」。蔣介石規定:各主要軍事單位指揮官每兩年變更一次,實行輪換制,以防止軍事主官擁兵自重,權力膨脹。此一制度使國民黨軍隊「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高級將領不能在軍隊裡從容培植個人勢力。借此規定,蔣氏父子先後將孫立人、桂永清、王叔銘逼下原位來。此一制度成為蔣介石有效控制軍隊和維護在軍中最高統帥地位的重要手段。孫家麒對此一制度的評論更為深刻:


「所謂,『任期制度』也者」,乃是蔣氏父子所玩的一套「政治魔術」,對於他們「所不喜歡或不需要的人,不必找任何理由或借口,可於任期屆滿時,冠冕堂皇的炒其魷魚」;對於他們「所喜愛的人,可以使他繼續連任,真正無法再連任時,又可以派往另一重要單位過渡兩年,然後再捲土重來,依然有再來4年的機會」。孫家麒:《我所認識的蔣經國》第11頁。


蔣介石上述諸項軍事「改革」措施的實施,一方面為國民黨軍隊革除弊端、改善軍隊風氣與「確保台灣」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為蔣介石的軍事獨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並將軍隊「國家化」,轉變為軍隊「蔣家化」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