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1936年奧運會中國在柏林拋掉「東亞病夫」稱號 | 陽光歷史

 

A-A+

[圖文]1936年奧運會中國在柏林拋掉「東亞病夫」稱號

2016年04月02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49 次

在柏林中國拋掉東亞病夫 符保盧曾進撐竿跳決賽


圖:1936年8月,中國足球隊第一次出現在奧運賽場,2日與英國隊交鋒,上場首發陣容,


後排左起:李天生、包家平、譚江柏,中間左起:徐亞輝、黃美順、陳鎮和,


前排左起:曹桂成、馮景祥、李惠堂、孫錦順、葉北華。




在柏林中國拋掉「東亞病夫」(圖)


圖:李惠堂在1936年奧運會開幕式中擔任中國代表團旗手。


東方網8月15日消息:雖然在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短跑好手劉長春曾在跑道上競逐,但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自中國成為國際奧委會會員以來,1936年的柏林奧運才是他們首次正式參加這項盛事。


在柏林奧運會中,舊中國派出了人數最多的一個代表團。當全體運動員都因為各種原因被淘汰在預賽階段時,符保盧為中國人爭了口氣,闖進了撐竿跳的決賽,而舒鴻更是代表中國人第一次執法籃球比賽的決賽,中國人在這屆比賽中徹底拋棄了「東亞病夫」的帽子。



雖然當時舊中國正處於黑暗的獨裁統治階段,但國內的一批有識之士卻表現出極高的熱情,意圖要在納粹以及軸心國面前證明,中國人並不是所謂的「東亞病夫」。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以最大努力爭取政府支持的同時,積極準備參加,為了能派出較高水準的代表隊,全國體協特於1935年7月至8月在青島山東大學舉辦暑期訓練會,進行男子田徑、籃球兩個項目的訓練。參加的運動員有劉長春、符保盧、王士林、牟作雲等56人。教練除馬約翰、董守義、夏翔等著名體育人士外,還聘請了兩名外國專家進行指導訓練。1936年初,又分項進行選拔和集訓,同時籌措經費。終於,教育部出資17萬,募捐3萬,加上足球隊赴南洋巡迴賽的門票收入,於是派出了舊中國最為龐大的一支體育代表團參加柏林奧運會。政府代表郝更生、沈嗣良、陳時,總領隊馬約翰,田徑、籃球、足球、遊泳、舉重、拳擊、競走、單車比賽和武術表演運動員共69人。同時,還有一個34人組成的赴歐體育考察團隨同前往。



當中國代表團抵達柏林時,柏林火車站擠滿了歡迎的華僑和聞訊而來圍觀的西方人。他們爭先恐後地盯住舊中國女運動員的腳和男運動員的頭觀看,目光中充滿了疑問。當時的一家外國報刊還登出了嘲笑中國代表團的一張照片:一群中國運動員身前放著一個用英文標明的「德國製造」的大鴨蛋,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女人都是小腳,而男人都是拖著一條大辮子,運動成績當然也就更不在眼中了。



但這一次中國代表團的出現,卻無疑給了他們當頭棒喝,中國人在納粹首都柏林,徹底拋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此外,中國的武術也給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德國民眾的熱烈歡迎。當飛叉王鄭懷賢表演完畢,納粹首領希特勒還興趣十足地要看看他的飛叉到底是何東西。



撐竿跳高大王符保盧



窮得買不起比賽用竿



駕駛轟炸機迎擊日寇



1936年8月,第11屆奧運會的聖火在柏林點燃。而當時的中國仍然戰火蔓延、刀兵遍地。當時國民黨政府組織派遣了140多人的大型代表團赴柏林參賽,幾乎全軍覆沒,那時候唯一一名獲得複賽權的選手就是撐竿跳名將符保盧。



符保盧原名符保陸,字寶盧,1914年生於哈爾濱。他自幼喜愛運動,父親在自家院內設了簡易的單槓、雙槓等體育器械,父子二人常在一起鍛煉身體。進入小學以後,符保盧對體育活動興趣更加濃厚,1927年,在哈爾濱舉行的首屆聯合運動會上,符保盧一舉奪得了童子組50米、100米和200米賽跑的三個單項亞軍,獲得個人總分第二名,此後特別加強了撐竿跳高的訓練。1930年4月,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符保盧以3.28米的成績榮獲撐竿跳高第一,從此,僅17歲的符保盧名揚全國,被譽為「撐竿跳高大王」。1935年10月,他在全國第六屆運動會上重新整理全國紀錄,後又創造4.15米的撐竿跳高全國新紀錄,並保持20年之久。他還善於單槓、雙桿、墊上(自由體操)和跳箱(跳馬),跑冰以及十項球類等均有好成績。符保盧於1933年定居上海,代表上海參加全國運動會。



1936年7月23日,經過近1個月的水陸旅行,符保盧隨中國體育代表團抵達柏林,參加第11屆奧運會。他們的到來招來了當地人爭先恐後地圍觀,很多人都還以為中國婦女是裹著腳、男子留著辮子的形象。而當時,由於代表團對於運動員的生活條件注意不夠,代表團從6月26日坐船從上海出發到義大利,再轉坐火車,不少運動員暈船,吐了20多天,到了柏林只休息了一個星期就上場比賽。所以最終除了符保盧的撐竿跳高獲得參加複賽的資格外,其餘的中國運動員在預賽裡全部都被淘汰了。



而符保盧這根「獨苗」的比賽也是進行得十分艱苦,由於代表團連一根竹竿都未給符保盧配備,以至於他每次試跳都要點頭鞠躬向日本選手借用一根長度僅4.15米的舊竹竿。在這樣的條件下,符保盧最終也在後面的比賽中敗下陣來,以17名的成績無緣獎牌,中國代表隊也因此全軍覆沒。



從柏林回國之後的第2年,符保盧考入了南京國體專校進修,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屢遭敵機轟炸,學校不能正常上課。符保盧義憤填膺,轉而報考航空學校。由於他學過駕駛,且身材魁梧,體質極佳,經過短期培訓,很快被編入轟炸機大隊,參加抗日戰爭。在與日寇空軍戰鬥中,他英勇頑強,擊落3架敵機,立下赫赫戰功。



但讓人傷感的是,1944年,符保盧在一次試飛時失事,一代體壇精英、抗日英雄,與世長辭。



亞洲球王.李惠堂



中國足球隊一路「賣藝」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李惠堂以其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稱號。



李惠堂,1905年出生於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廣東省五華縣人。從小,李惠堂就是腳力過人。10歲左右,他返回香港,直到17歲成為了香港南華足球隊的一名隊員。到20歲那年,他到了上海。由於李惠堂球藝出眾,22歲即被上海復旦大學足球隊聘為教練。



1936年,中國正瀕於抗日戰爭邊緣,政府的資助遲遲未發,各選手因而無法前往柏林。當時,李惠堂正擔任中國足球隊隊長,他帶著譚江柏、孫錦順、馮景祥、李天生及包家平等眾足球名將想出了一道妙計——沿途進行足球比賽,直至抵達奧運會場為止。



這支由22人組成的球隊向海外華僑借了一筆錢,買票登上前往越南的遠洋輪船。在隨後的兩個月裡,他們先後在越南、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緬甸以及印度6個國家比賽,每踢一場,他們就向柏林走近一步。為了盡量節省開支,李惠堂和其他球員無論在船上或旅館內,他們只住最廉價的房間,有時甚至整隊人擠在一個大房間內,部分隊員睡在地板上。為確保在每場球賽中都能獲勝,以賺取額外的獎金,所有主力球員就算帶傷都要上陣比賽。在前往柏林的途中,中國足球隊共出賽24場,所籌得的錢除了支付旅費外,還有餘錢資助那些仍在家鄉等待出發的隊員。可惜,這段艱苦的旅程使球員們元氣大傷。他們抵達奧運會場之後,在第一場比賽中就被淘汰出局。儘管如此,各球員的決心和表現獲得了其他國家代表的稱讚。



香港淪陷後,李惠堂不願做亡國奴,遂於1941年借到澳門比賽之機,回到內地。1943年,抗戰期間,他不願為日本侵略者踢球,毅然回到家鄉。之後,李惠堂到桂林組織廣東足球隊,他先後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進行表演賽和義賽,籌集款項,救濟戰孤、難民,支持抗日救國。



首位中國奧運裁判.舒鴻



讓老外心服口服讓比賽流暢無阻儘管當時舊中國的競技水平並不高,但中國的裁判卻早已活躍在各個比賽項目裡。其中,來自浙江的舒鴻更是第一次執法起了籃球比賽的決賽,成為當時納粹首都柏林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



第11屆柏林奧運會,籃球作為一個新興的項目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而為了公平競爭,誰上場執法,在決賽前夕才公佈於眾。誰都沒料到,美國與加拿大爭奪金牌之戰的裁判,竟是來自亞洲的中國裁判——舒鴻。



舒鴻1895年生於浙江慈溪,1917年求學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19年赴美國留學。1923年畢業於斯普林菲爾德學院體育系。1925年回國,先後任大夏大學(現上海華師大)、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教授。



籃球決賽開始後,突然之間下起了傾盆大雨把場澆得一片泥濘。運動員在雨中你爭我奪,球卻只能泡在水裡根本無法運球,比賽成了一場水戰。



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舒鴻很好地控制住了場上的局面,他不但英語講得十分流利,而且執法手勢乾淨利落,規則更是背得滾瓜爛熟,雙方犯規隊員沒有任何怨言,對於舒鴻的判罰心服口服。



下半場,雨越下越大,舒鴻的眼鏡也被打破,但仍然反應敏捷,執法公正。在艱苦的條件下,讓一場爭奪金牌的決賽始終進行得流暢無比。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