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噸石彈摧毀了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倒塌
1452年,當匈牙利人奧巴(Orban)來到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誰會想到他將改變戰爭的歷史呢?加農炮為土耳其人轟倒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摧毀了中世紀依靠高牆厚壁的防禦模式,也為軍事史翻開了令人恐怖的新篇章。
匈牙利人和他的技術
1452年初,一個名叫奧巴的匈牙利火炮設計師來到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想要在此地尋找財富。他向當時拜占庭皇帝康斯坦丁十一世進獻了那個年代最值得驕傲的技術:製造青銅加農炮。
雖然在這以前很久,火炮就用於戰場之中,但只有這一次,奧巴進獻的大炮製造技術改變了將來整個戰爭的走勢。
11世紀在中國出現了拋石機,並迅速在歐洲得到推廣應用。它取代了希臘和古羅馬陳舊的依靠張力和扭力的攻城機械。在黑火藥問世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裡,歐洲一直延用這種拋石機。新型火炮在黑火藥問世後才開始顯露頭角,加農炮比投石機效能更佳,使用更方便。
鑄鐵射石炮曾在1340年用於轟擊義大利的特爾尼城。從1470年起,攻城炮已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摧毀中世紀的城牆。
此時拜占庭帝國已同土耳其人進行了長達150年的戰爭,國土不斷被奧斯曼帝國侵吞。到1449年康斯坦丁即位時,整個拜占庭帝國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而此時他的對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穆罕穆德二世,年輕且富於野心,正在積極準備進攻君士坦丁堡。
康斯坦丁對奧巴的設計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且為奧巴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援助。但青銅大炮的造價實在太昂貴了,康斯坦丁已沒有太多的資金來建造大炮。隨著康斯坦丁的日益窮困,似乎連奧巴的日常薪資也不能支付。
在這一年的晚些時候,奧巴決定到別處試試自己的運氣。他將目光投向了康斯坦丁的敵人——穆罕穆德二世。
穆罕穆德二世正為攻打君士坦丁堡而焦頭爛額。這座城市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後防線,攻下了它就能成就自己的一世威名,這裡還將成為土耳其帝國的最合適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異常堅固。這個城市的三角形構造使得它易守難攻,從公元7世紀起就不斷依托堅固的城防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它兩面環海,另外一面又築有4英里長的高牆,牆上還有中世紀時期最為雄偉的堡壘。在過去1000年中,君士坦丁堡曾經被圍困過23次,但敵人一次也沒有突破過它的高牆。
然而奧巴告訴穆罕穆德二世:「我能鑄造青銅大炮,並且擁有你想要的口徑。我曾經仔細檢查過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我能用我的大炮轟碎它,哪怕就算橫在我面前的是巴比倫我也能擊碎。」
1452年秋天,奧巴在穆罕穆德二世強大的後勤支援下開始了鑄造青銅大炮。工人們先是挖出一個大坑,在上面用磚壘砌成熔爐,再用風箱鼓風加溫,然後將液態青銅注入其中的模具當中。最後經過翻砂,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令人恐怖,非常特別的怪物」——足足有27英尺長,炮管管壁有8英吋厚,大炮的口徑更是達到30英吋,能夠發射將接近半噸重的石彈。
1453年1月,穆罕穆德二世命令在他的皇宮外試射這種巨型武器。工人們先是將大炮拖到宮門邊,再費力地往裡填裝火藥,放上一顆石彈。最後調整角度點燃引信,隨著一聲巨響和沖天的煙霧,石彈被發射到了一英里開外,並在地上砸出一個6英尺深的大坑。
穆罕穆德二世見識了這種超級大炮的威力後,決定立即將其投入戰爭中。他動用了200名士兵和60頭牛來負責大炮的運輸,大炮被裝入數輛捆在一起的馬車當中,然後再由牛隊來拖動,一天只能走一到兩英里。另外,還有一支工程隊在前面測量道路,在峽谷和河流上架設木橋,為大炮開道。
大炮的設計者奧巴,則在繼續製造各種不同口徑的大炮。其後製造大炮的都不如第一門這麼巨大。即使這樣,長度也都超過了14英尺。
6個星期後,捆在牛車上的大炮搖搖晃晃地抵達了君士坦丁堡城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4月,穆罕穆德的軍隊也隨之抵達,約有8000人。穆罕穆德二世首先派遣一隊工兵砍掉了城外的果園,好為大炮射擊提供良好的視野;再命令另外的工兵順著城牆挖出了一條長度與之相當,但是距離城牆有250碼的壕溝,並壘起土牆,用來保護大炮。
穆罕穆德二世將10餘門普通大炮沿著城牆擺開,將炮口指向那些易於攻擊的地方。奧巴製造的超級巨炮,被安放在穆罕穆德二世的營帳之前。一些小型炮分佈在巨炮周圍,組成一個炮陣。周圍是可以發射200磅石彈的小炮,中間則是發射1500磅大石的巨炮。土耳其的炮手們將這種炮陣稱為「巨熊與幼獸」。
艦隊穿越黑海為這些大炮運來大量的石彈。大炮還需要大量的硝石,龐大的工程人員隊伍負責巨型大炮的填裝、發射和炮位上的維修。
1453年4月12日,大炮的引信被點燃,世界上首次火炮大戰拉開了帷幕。
炮彈飛射到城牆上,其巨大破壞力就頓時顯現出來,「它完全摧毀了部分城牆。」一個目擊者說,「有時是城牆的一部分,有時轟擊到市區,有時又是雕樓或者柵欄,反正在這種大炮的轟擊下城牆上沒有哪一處足夠堅固。」
這個幫助君士坦丁堡抵禦外敵千年的城牆就這樣一點點地被拆掉。
從超級大炮中發射出來的巨彈,還飛越差不多一英里遠,轟擊到城市的中心,炮彈的碎片射向民房和教堂,割草般摧毀著生命。根據目擊者的回憶,方圓2英里的土地似乎都在震動,就連港灣中停泊的大型木船也能感到爆炸後的搖晃。
炮擊帶給守軍心理上的震撼,遠遠大於他們實際所受到的傷害。大炮齊射所帶起的噪音與震動,濃密的煙霧,不知何處飛來的炮彈碎片的打擊,無一不讓守軍驚慌失措。對城市中的居民來說,似乎更是如此,人們從自己的居所中跑出來,整個城市一片混亂。
守軍則嘗試各種方式來減輕炮彈帶來的震動,在牆外側澆注石灰,在牆體的裂縫中填補進大捆的羊毛、皮革,乃至珍貴的織錦。但這些措施的效果卻微乎其微。守軍同樣也嘗試用他們僅有的幾門大炮來打翻城外的巨炮,但他們的硝石短缺,發射不了幾下便沒了彈藥,城外土耳其軍隊的柵欄又有效地防禦了城中射出的炮彈。更糟糕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和牆上的高塔並不適合作炮台,城牆與高塔沒有足夠的寬度來緩衝大炮發射所引發的後座力。守軍的大炮「給城牆帶來更多的震動,造成的破壞比敵人帶來的更大。」
守軍最大的大炮很快炸膛了。這更讓他們震怒,守軍將炮手處死,但他們不明白,堅固的城牆已不再適應這種新的戰爭模式。
穆罕穆德二世的策略正是消耗守軍的防禦工事,磨損敵人的士氣。他想通過炮兵打開君士坦丁堡城牆的缺口,然後步兵突入城內發起總攻。
「炮擊不分晝夜地進行著,衝擊與爆炸讓我們一刻都無法放鬆,炮彈隨時都有可能落在頭上,」一個守軍如是說,「穆罕穆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輕易地奪取這座城市,他想要用重炮的轟擊來炸死我們,讓我們精疲力竭,讓我們在這種猛烈的攻擊下沒有喘息的時間。」
4月18日,穆罕穆德二世覺得他的炮隊已經在牆上轟出了足夠大的口子,可以讓士兵上去發動總攻了。但士兵的攻勢並沒有奏效,反而折損了不少士兵。於是他讓炮隊繼續轟擊。這是加農炮第一次在戰場上作持續烈度和轟擊。
對守軍而言,這種不斷的循環轟擊,不斷的進攻與維修,讓他們疲憊無比,正如一個守軍所記錄的那樣,「陸地與海上都沒有什麼事情發生,除了那些對於城牆的持續炮擊……在5月13號,一小隊土耳其士兵登上城牆與我們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但一整天也並沒有什麼重大事件,除了那些對城牆持續不斷的炮擊。」
持續了一個多月的炮擊慢慢摧毀了守軍的精力與士氣。到5月28號,大炮已經連續鳴叫了47天,用去了55000磅黑火藥,發射出大約5000發炮彈,一共在城牆上轟開了9個大洞,粉碎了所有前線防禦。
時機已經來臨,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發起總攻。凌晨1點30分,土耳其的士兵在4英里長的戰線上對敵人發起衝擊。背後大炮依然在怒吼,無數的炮彈射向城牆。
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後,在加農炮激起的煙塵中,土耳其人衝入了君士坦丁堡。城市被燒燬,屠殺進行了好幾個小時。拜占庭的首都被摧毀了。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過時的中世紀高牆厚壁防禦技術的末路,宣告了一種新戰爭模式的到來。
加農炮是拉丁文Canna的音譯,是一種身管較長、彈道平直低伸的野戰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海岸炮均屬加農炮之類。在火藥的發明之後,加農炮的發展引起了攻城戰的重大變革。加農炮迫使大部分的防禦工事要重新設計,因為圍繞城市的直立高牆很容易被直接射擊的方式破壞。君士坦丁堡之戰後,加農炮很快地在戰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巨炮
堡壘剋星——「大貝爾塔」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研製出了專門用於攻克堡壘的「大貝爾塔」炮。大炮長7米,直徑420毫米,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噸,能將近1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4.5公里外。
1914年8月3日,德國對比利時宣戰。比利時軍隊依托列日要塞對德軍進行阻擊。8月12日,這種攻城炮運到陣地。它有矮胖的炮管,巨瘤般的制退機筒。炮手們俯伏在離炮位270多米遠地方,用墊料護衛他們的眼睛、耳朵和嘴,準備發射這門電控大炮。當晚6時30分,第一發炮彈發射。炮彈的弧形彈道高達122米,60秒後命中目標。炮彈爆炸時的塵土、碎片和硝煙匯成巨大的圓錐,升入300多米的高空。觀察員則從教堂尖頂或氣球上校正,使炮彈「逐步接近」目標。
炮擊持續了24小時,蓬蒂斯堡壘中彈45發,幾近坍毀,於8月13日為德軍攻陷。
超遠射程的「巴黎大炮」
早在一戰初期,德軍統帥部就提出要研製射程100公里以上的超遠程火炮,火炮專家羅森伯格正是這一計畫的主導人。1917年2月,德國軍方又提出將射程延長到120公里。
羅森伯格改裝了L52—5型355毫米口徑的艦炮。他將3段210毫米口徑的襯管連接起來,插入355毫米艦炮的炮管中,約3.9米露在外端,其他部件也作了相應改裝。
這種大炮口徑只有210毫米,但炮管卻達到34米。把炮身豎立起來,其高度要超過10層高樓。為了防止炮管因本身太重而變形,羅森伯格還在炮身上附加了支架,大炮射程的增減則由發射火藥的數量來調節。
該炮起初命名為「威廉火炮」。由於首戰威震巴黎,故後人又稱之為「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是當時世界上射程最遠的火炮。1918年3月23日7時許,大炮發射的第一發炮彈落在塞納河畔。20分鐘後,加雷德萊斯附近發生了第二次爆炸。以後每隔15~20分鐘,就有爆炸聲在巴黎響起。看不到飛機,聽不到大炮發射時的巨響,巴黎市民極為恐慌,甚至有人斷言,巴黎近郊藏著德國人的「秘密武器」。 3月29日下午,「巴黎大炮」再次發射。一發炮彈命中了巴黎市中心的聖熱爾瓦大教堂,炸死88人,重傷68人。
從3月23日至8月9日,三門「巴黎大炮」從三個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 300多發炮彈。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800多人死傷。
但「巴黎大炮」並未產生重大戰略影響。隨著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德軍匆忙將剩下的兩門大炮運回克虜伯兵工廠投入熔爐。其設計圖紙也神秘地消失,僅有一份原始手稿保留在羅森伯格家族,秘不示人。法國及其盟國的特工費盡心機也未能拿到大炮和設計圖。直到40多年後,羅森伯格關於「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才浮出水面。
空前絕後的「大多拉」炮
1935年,希特勒命軍方研製口徑在700~1000毫米的超級巨炮。德國陸軍兵工局把這一重任交給了曾設計製造過「大貝爾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虜伯兵工廠。該工廠的設計師穆拉主持了火炮的設計工作。
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設計師穆拉將巨炮命名為「多拉」,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大多拉」。
「大多拉」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全炮約長43米、寬7米、高11.6米,重1350噸。它的炮彈也大得驚人,一般的炮彈又有7.8米長,射程可達47公里;一種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彈丸則重達7噸,足以擊穿3.4公里處0.85米厚的混凝土牆。「大多拉」體形巨大,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達1400多名,加上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共需4000多人。
1942年6月,在德軍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戰鬥中,「大多拉」火炮向該要塞的7個主要目標共發射了48發巨型炮彈。落彈處立即化為廢墟,其中一發擊毀了埋在岩石下30米深的一個巨型彈藥庫,從而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後來,「大多拉」還參加了進攻斯大林格勒和莫洛托夫城的作戰。1944年9月,在離華沙30公里的一個小鎮,「大多拉」向華沙發射了約30發炮彈。這是它的最後一次亮相。
二戰結束時,「大多拉」成為了蘇聯紅軍的戰利品。後又被運到盟軍佔領區,成為他們研究巨炮的樣品。最後,這座空前絕後的超級巨炮被盟軍拆解,結束了它短暫而奇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