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秘巴人的「崇虎」情結
1 小朋友們參觀青銅虎鈕錞於 2 虎紋青銅劍 3 虎形銅帶鉤 4 虎紋青銅矛 5 虎紋銘文戈
昨日,三峽博物館,小朋友被「虎鈕錞於」吸引。重慶晨報 甘俠義/攝
再過一天,將迎來農曆的虎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將2010年定為「老虎年」並公佈了首份「全球老虎生存狀況地圖」,呼籲「虎」年拯救老虎。如今,「虎」已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詞。
而對我們重慶人來說,自古以來就有著與「虎」有關的文化習俗。追溯數千年前的上古巴人時期,行軍打仗、宴樂歡歌,這些主要的社會活動都能見到「虎」的身影。
三峽博物館舉辦新春特展,專門挑選了與重慶上古巴人相關的部分文物,顯示重慶地區數千年來與虎特殊的淵源和關係。本次展覽將向市民免費開放,一直持續至3月10日。
本次虎年虎形文物特展位於三峽博物館底層大廳,分別有鎮館之寶虎鈕錞(chun)於王、虎形帶鉤、虎紋戈、虎紋劍、虎紋矛等古代巴人青銅器,為戰國、西漢時期出土文物,擁有至少2000多年歷史。
三峽博物館負責此次展出的策展人介紹,這批虎形青銅文物均為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全部文物都被密封在一隻玻璃箱子中,監控嚴密,有安保人員24小時把守,遊客只許看不能摸。每件虎形文物旁邊配有簡短的文字說明。
據悉,三峽博物館今有館藏藏品17萬餘件,其中與老虎有關的藏品至少上千件,如虎傭、虎畫等。
虎形文物簡介
虎鈕錞於【圖1】
古代樂器,用於指揮軍隊
一種軍中樂器,用於宴樂、壯軍威和指揮軍隊進退,使用時用繩懸掛橫樑上,用棒槌擊打,音低沉。錞於廣泛見於南方,但將繫繩之鈕作虎形,則是巴人獨特的傳統。三峽博物館藏有虎鈕錞於數只,本次展出錞於的虎鈕形體粗壯,長尾巨首,四肢如柱,身體後挫,全身佈滿怪異飾物和花紋,戴項圈。虎鈕的周圍分佈圖語。因這只錞於形體最大,高68厘米、重達30公斤,被稱為「錞於王」。
1989年夏天發現於萬州紅旗水庫洩洪道巨石縫中,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屬戰國時期物品。
虎紋青銅劍【圖2】
巴人隨身武器,形似柳葉
巴人善戰,劍是隨身武器。巴人之劍極具特徵,長近50厘米,寬3厘米左右,像一片柳葉,細長清秀,故又稱柳葉劍。這支劍上刻著一隻斑斕的虎紋,低頭矮身,長尾微卷,像匍匐隱伏的猛虎,隨時準備一躍而起,充分體現了巴人的勇敢無畏。
三峽博物館徵集所得藏品,出自戰國時期。
虎形銅帶鉤【圖3】
古人腰間配飾,有身份者使用
古人腰帶上的扣件,除束衣外,還有裝飾、掛物和辟邪功能,多以銅、木等材質製作,當時身份較高人物使用。此青銅帶鉤以虎為形,長約十餘厘米。
涪陵出土,西漢時期物品,專家估計是當時一高級武將使用。
虎紋青銅矛【圖4】
巴人兵器,刻有神秘符號
因把虎視為保護神,遠古巴人喜歡在兵器上裝飾虎紋。這只矛長約二十厘米,後面安裝兩三米長的木桿。矛頭上的虎為陰刻線紋,虎頭前還有一個不知其意的符號,更增其神秘性。
開縣余家壩出土,戰國時期物品。
【圖5】
虎紋銘文戈
青銅兵器,刻文無人破解
典型的巴人青銅兵器,長約二十餘厘米,其虎身為淺刻陰線紋,虎頭為淺浮雕,一隻虎足前伸,其頭身相接處,採用透雕,後部不與戈身相連,看去像虎從冥冥之中突然躍出,藝術效果呼之欲出。更加珍貴的是,這支戈身上刻有一段銘文,是當時巴人使用的文字,屬於「巴蜀文字乙」類,但至今無人破解其含義。
萬州新田公社出土,戰國時期物品。
重慶人老祖宗以虎為圖騰
巴人崇虎文化至今仍在部分地區有所體現
重慶人飼虎、愛虎、畏虎、敬虎的文化傳統已經持續了數千年。
虎被譽為百獸之王,國人從原始時代開始,就對老虎懷有一種崇拜情結。巴人為伏羲後裔,其先祖後照南遷至巴陵,號為巴人。因堯、舜、禹三代連續不斷地攻伐三苗,巴人被迫西移至鄂西長陽武落鍾離山。巴氏子務相與四姓爭神獲勝,被立為廩君。其後,廩君率其族繼續西移,射殺鹽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國。巴人之族徽由島變成蛇,最終以白虎為圖騰。傳說白虎就是巴人祖先廩君的魂魄化身。
巴文化研究學者認為,白虎象徵了巴人祥瑞、驍勇、知兵善武的民族精神。因此,巴人獨特的虎文化也至為發達,是千年巴文化的核心構成元素。
雖然上古巴人生活的地區與今天重慶幾乎一致,但學界普遍認為,由於巴文化與漢文化的多次大交融,如今重慶人多已不是巴人後裔。但是原巴人崇虎文化習俗,在今天重慶地區等地的土家族人身上,仍依稀可見。
土家文化學者戴曾群認為,土家族是夏時期源於鄂西古稱夷水的清江之濱,屬巴人一支,參與神奇而璀璨的巴文化的創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代土家兒女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特別是酉陽、秀山等地民間舞蹈《跳喪》,與巴人圖騰關係密切。
「跳喪」是土家族悼念死者的一種祭奠歌舞,內容豐富,舞段紛繁,曲調高昂動聽而不狂,低沉而不悲,節奏明快,跳躍性強,保存著遠古時代的純樸風格。「跳喪」還有「打喪鼓」、「跳喪鼓」、「撒葉兒呵」等說法。
專家認為,「跳喪」是巴人圖騰舞蹈演變而來,如今其許多唱詞仍有崇拜白虎的內容,動作仿虎較多,如「虎抱頭」、「猛虎下山」等。另外,在跳喪時在棺材上鋪蓋虎毯等,足以說明當時巴人崇虎的文化習俗。
虎形文物
有許多未解之謎
三峽博物館籌辦的這場與虎有關的藏品特展中,勾勒出了上古重慶的一個崇虎的神秘民族的模糊背影,其中還有不少謎團至今未能解開。
三峽博物館巴文化研究員唐冶澤介紹,《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顯示了古巴人的驍勇善戰和能歌善舞,本次展出的國寶級藏品虎鈕錞於就生動給予證明。錞於是一種軍中樂器,用於宴樂和指揮軍隊進退,但巴人使用的錞於非常特別,將繫繩之鈕作虎形,造型精美獨特,顯示了巴人不但擅歌舞,還異常的勇武精進。這次展出的虎鈕錞於高68厘米、重達30公斤,需要懸在橫樑上擊打,但戰鬥中移動得需戰車運載,重慶地區山路崎嶇,攻伐中虎鈕錞於是如何隨部隊運載並使用的,就無法得知了。
此外,巴人使用的青銅兵器上面多刻有虎紋圖案,這次展出的一柄虎紋銘文戈,戈身刻有一段銘文,專家普遍認為就是當時巴人使用的文字,並將其歸屬於「巴蜀文字乙」類。遺憾的是,這段虎紋戈上的文字,至今無人破解內容。唐冶澤說,類似銘文戈全國極其罕見,是破解巴人文字最重要的載體。巴人是否擁有過文字,目前爭論不休,成為史學界的千年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