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秘中國近代國歌史
李叔同:《祖國歌》作者
中國的國歌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具有深厚音樂素養的曾紀澤出任清政府駐英公使兼駐俄公使時,有鑒本國無國歌而「作樂章一首,兼排宮商,以為國調」,「名曰《華祝歌》」,以應外交禮儀。曾紀澤一度將《華祝歌》上報清政府作為國樂,未被採納。1885年,曾離任回國,臨時充作「國調」的《華祝歌》也就結束了其歷史使命。
後來,一批愛國志士為激發國人的民族意識,抵禦列強侵略,曾創作了一些類似國歌的愛國歌曲,如借用日本歌曲《君之代》曲調的《一統舊江山》,梁啟超作詞、日本橫濱大同學校作曲的《愛國歌》,夏頌萊作詞、譜曲的《何日醒》,石更詞、辛漢曲的《中國男兒》,楊度詞、沈心工曲的《黃河》,李叔同作詞、譜曲的《祖國歌》、《我的國》等。其中以李叔同所作的兩首歌影響最大,《祖國歌》歌詞是:
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嗚呼,唯我大國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聲價。我將騎獅越崑崙,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慶昇平!
《我的國》歌詞為:
東海東,波濤萬丈紅。朝日麗天,雲霞齊捧,五洲唯我中央中。二十世紀誰稱雄?請看赫赫神明種。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崑崙峰,縹緲千尋聳。明月天心,眾星環拱,五洲唯我中央中。二十世紀誰稱雄?請看赫赫神明種。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黃炎培後來在《李叔同先生的〈祖國歌〉———回憶兒時的唱歌》一文中憶及了《祖國歌》的巨大影響。他說:「那時候的有志青年,大家憂心忡忡,慷慨激昂地發揮他們的愛國熱忱。李叔同先生這歌曲便是在那時候作的(《祖國歌》作於1905年)。這歌曲在滬學會的刊物上發表之後,立刻不脛而走,全中國各地的學校都采作教材。我的故鄉石門灣,是一個很偏僻的小鎮,我們的金先生也教我們唱這歌曲。我還記得:我們一大群小學生排隊在街上遊行,舉著龍旗,吹喇叭,敲鑼鼓,大家挺起喉嚨唱這《祖國歌》和勸用國貨歌曲。」
1910年,曾到日本考察過音樂的禮部左參議曹廣權,鑒於「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極致欽崇,遇親貴遊歷,公使宴集,即自奏國樂」,而「我國國樂從前由出使大臣曾紀澤權宜編製,聲調緩慢,至今各國常致疑問」,他奏請「整飭禮樂,以正人心」。禮部議復:「交際宴會之樂歌,則由禮部會訂也;學堂之學歌,則由學部編纂也;各軍隊之軍歌,則由海陸軍部軍諮處修訂也。」
1911年7月15日(宣統三年六月二十日),禮部上奏,擬定編製國樂辦法,認為:「我國朝會宴饗所用樂章,典麗矞皇,允宜奉為楷則。至各國國樂,定義制音,類皆別具本源,自未可捨己從人,輕盛典。所有應定國樂,擬請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諳習音樂人員,參酌古今中外樂制,編製專章,奏請頒行。」
1911年10月4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旨諭內閣:「典禮院會奏,遵旨編製國樂專章一折:聲音之道,與政相通,前因國樂未有專章,諭令禮部各衙門妥慎編製。茲據典禮院會同各該衙門將編製專章繕單呈覽,聲詞尚屬壯美,節奏頗為葉和,著即定為國樂,一體遵行。」其歌詞為: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胞,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詞作者為文學大家嚴復,由著名昆劇、京劇藝術家溥侗以皇室頌歌曲譜改寫成新式樂譜。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
6天後,武昌首義,清王朝滅亡,這首「國樂」也就隨之壽終正寢了。
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部於1912年2月發佈徵集國歌的廣告:
國歌所以代表國家之性質,發揚人民之精神,其關係至大。今者,民國成立,尚未有完善之國歌以供國民諷詠,良用恧焉。本部現擬徵集歌譜,俟取材較多,再敦請精於斯學者共同審定,頒行全國。
教育部的《徵求國歌廣告》除「懸銀幣五百元以為酬」,並「附告六則:一、歌詞,一章或三四章均可;二、詞宜簡短,每章勿逾百字以外;三、藻采勿尚以清,顯而不俗為最宜;四、作者姓名及住址須詳細說明;五、稿件請寄北京宣武門內本部;六、徵集期限,以中華民國元年十一月三十日為截止」。
同年2月25日第22號的《臨時政府公報》,刊登出沈恩孚作詞、沈彭年作曲的國歌擬稿一首———《亞東開化中華早》。歌詞為:
亞東開化中華早,揖歐追美,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此稿後有教育部附註:「本部前登廣告,徵集國歌,蒙海內音樂家陸續投稿,茲特擇登公報,以待知音者之評論。俟意見書徵集較多,自當開會共同論定。大雅君子,幸垂教焉。教育部謹啟。」
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由沈心工作詞、鄒華民譜曲的《中華民國立國紀念歌》,其歌詞是:
偉哉,吾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奮精神,共出氣力,共捐血肉,清除四千餘年專制政府之毒,建立億千萬年民主共和之國。而今而後,凡我華人,如手如足,勤勤懇懇,整整齊齊,和和睦睦;興我實業,修我武備,昌我教育。立願與全世界共享和平之福。
截至同年11月30日,教育部共徵集歌詞稿件300餘件。這些稿件不少曾刊載於報刊,以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如曾志忞的《大桃源》:
千年沉睡大桃源,萬萬里桑麻雞犬,誰賦此天生壯麗,我同胞莫倦莫倦。階天磨長劍,杖地撥沉煙。少年少年,勇往直前,光榮渤海邊。水滔滔,山綿綿,嘗膽臥薪年又年。振衣萬里城,濯足黃河流。自由自由,鐵血以求,唯我先亞洲,專制手,頑固頭,斬盡從不更留。而今五族一大洲,國民樂遨遊,前走!前走!永建共和猷。前走!前走!榮譽冠全球。
經評審,300多稿件無一篇入選。主持者變更辦法,於1913年2月26日分函約請蔡元培、張謇、梁啟超、王闓運、嚴復、章太炎、馬良、辜湯生、錢恂、汪榮寶、沈曾植、沈曾桐、陳三立、樊增祥、吳土鑒等15位大家各自撰寫歌詞,再行徵求曲譜。這些人中僅章太炎、張謇、錢恂、汪榮寶四人應約撰寫了歌詞。章太炎的歌詞是:
高高上蒼,華岳挺中央,夏水千里,南流下漢陽。四千年文物,化被蠻荒,蕩除帝制從民望。兵不血刃、樓船不震、青煙不揚,以復我土宇版章。吾知作樂,樂有法常。休矣五族,無有此界爾疆。萬壽千歲,與天地久長。
章太炎在給教育部的公函中稱:國歌詞「太雅則不能求婦孺解喻;過淺則無以增國家光榮」。他認為自撰國歌詞「先述華夏名義,次及古今文化,然後標舉改革,乃及五族共和,言皆有序,文亦易了」。章太炎還稱:「國歌相屬茲事體大,非《卿雲》屬辭,夔、牙度曲,固不足以舒吾榮光。」章並向教育部推薦曾在日本攻讀音樂的山東諸城人王露為國歌譜曲。章太炎所說的夔,據說是舜的樂官,牙則是春秋時代擅長操琴的伯牙。後經教育部評選,眾議院議員汪榮寶的《卿雲歌》入選。其歌詞是:
卿雲燦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時夫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卿雲歌》相傳是古書《尚書?大傳》中虞舜所唱的歌,即所謂「卿雲聚,俊簇乂聚,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燦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汪榮寶的《卿雲歌》後兩句是他個人加上的。他自認為:《卿雲歌》「氣象高渾,超越萬流。而卿雲兼象國旗,光華隱寓國號,播諸管弦,尤足動人愛國之思……似於民國教育大有裨益。唯歌詞太簡,不便長言,擬於歌後取當時持衡枕首之語,用相增益,或更疊其詞,以明詠歎」。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平開幕,按照各國慣例,開幕典禮應奏國歌。大典將近,內務部急忙轉請教育部將《卿雲歌》交由僑居法國的比利時作曲家約翰哈士東(Jean?Hautstont)作曲。約翰哈士東為之配置了五線譜和三線譜兩種曲譜,均為四四拍的節奏,各為12小節。為配合曲譜,前兩句重複三遍唱出,後各句重複兩遍唱出。最後為「時夫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是這首歌既未被正式公佈為國歌,也未流傳開。音樂界稱此歌為第一次《卿雲歌》。
此後,直到1915年5月23日,政事堂禮制館呈報外交部轉大總統袁世凱「妥速商報呈候核定」,其文古色古香,不妨摘錄,供讀者尋味:
謹集大合樂以和邦國,堂皇經世之謨;協夏聲而旋雨風,清明象天之制。黨庠雅肄,揚象勺之聲情;坰野蹈歌,端軌儀於唱和。聲音之通於政,昔已云然;律呂之著於經,今猶可考。乃列國國樂,載在盟府,視為典常;我邦固渺焉無聞,闕而不備。侏離禁昧,既少知音;析楊皇誇,只供一笑。演下里巴人之曲,競飾淫蛙;問太常協律所能,早忘幾察。賓筵秩秩,徒揚而動容;武叉觥觥,未象功而載烈;揆諸典制,洵有未固。茲祇奉明令,纂擬國樂,所以昭聲聞於率土,資饜飫於來觀者,至崇至聖。遵飭本館樂律專任員,詳考聲律,悉心擬訂。秦雄楚果,應兼采而從同;商斷宮溫,必厘然而有當。寫梵宇霓裳之譜,造調無嫌;稽漢家金石之遺,舊人猶在。茲據擬成樂章送核前來,經詳考閱,覺其所擬協陰陽之序,則宜滯舒翹;開山川之風,則蕩邪滌穢。婉諧和暢,有洋洋盈耳之觀;慷慨激昂,非英英鼓腹之比。張於壇坫,倘教激越八荒;播於閭閻,亦足平章百姓。吐納鳧規磬法,想像卿雲糾縵之初;迥翔七德九功,定逸天馬權奇而上。
5月23日,袁世凱批示禮制館:「應准(以所擬樂章)定為國樂,即由該館通知遵照。」
禮制館在議定這首「國樂」的歌詞時,還有一段插曲。時為教育總長、議樂主任的湯化龍對此歌詞頗不贊同,發言說:
中華民國國歌,南通張季直(謇)曾手訂三章,今棄而不用,諸公乃自撰新國歌,無一句通者,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況以如此不通之言,而天下人歌誦之,化龍雖不學,不敢附和此不通之語……今將所撰國歌逐句評之,如第一句云:「中國雄立宇宙間,山連綿。」立國地上,未有立國天上者,有之,則為空中樓閣,或無地起樓台。今不曰雄立世界、雄立東亞,而曰雄立宇宙,有天無地,何以立國?不通。世界各國,有山有水,古人所謂帶礪山河,大好江山是也。今歌詞只謂山連綿,則江淮河漢,不是為中華立國之基矣!有山無水,更不通。又如末句:「中華五族開堯天,億萬年。」今日中華民國,五族共和,宜綜合五族立言,堯天僅能代表漢族,有堯無舜,誰為揖讓?況億萬年字樣,為五族億萬年乎?為堯天億萬年乎?不過本天子萬年語意而已,此又一不通。
張季直(謇)所撰歌詞共三章。其一云:
仰配天之高高兮,首崑崙祖峰,俯江河以經緯地輿兮,環四海而會同。前萬國而開化兮,帝包羲與黃農。巍巍兮堯舜,天下兮為公,貴胄兮君位,揖讓兮民從。烏乎堯舜兮,天下為公。
其二云:
天下為公兮,有而不與。堯惟舜求兮,舜惟禹顧。莫或迫之兮,亦莫有侮。孔述所祖兮,孟稱尤著。重民兮輕君,世進兮民主。民今合兮族五,合五族兮固吾圉。故吾圉兮國誰侮,烏乎合五族兮固吾圉。
其三云:
吾圉固,吾國昌,民氣大和兮敦農桑。民生厚兮,勤工通商,堯勳舜華兮,民愛德章,牖民兮在昔,孔孟兮無忘,民庶幾兮有方。崑崙有榮兮,江河有光。烏乎崑崙其有榮兮,江河其有光。
這首歌詞太長,不宜記誦。由於湯化龍的批評,禮制館將「國歌」歌詞改為:
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崑崙巔,江河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二首正式國歌。詞作者蔭昌,字午樓,滿洲旗人。曾任清宣統帝的陸軍部尚書(部長)。民國成立,初為侍從武官長,後兼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處長。曲作者為留日青年作曲家王露。袁世凱稱帝之際,曾將此歌詞的「共和五族開堯天」改為「勳華揖讓開堯天」。此歌曲全曲採用過多的休止符,把起伏悠揚的昆曲音調一再割裂,唱詞也弄得支離破碎,缺乏國歌應有的莊嚴宏偉氣魄,因而遭到社會輿論的反對未能流行。可笑的是袁世凱暴卒後,靈柩回彰德安葬,竟然演奏這首歌。不過,隨著袁的滅亡,這首「國歌」也就自行廢止,成為他的「輓歌」。
以後,軍閥混戰,政局動盪,一直無正式國歌。各地學校以一些愛國歌曲權充國歌,如趙元任作詞譜曲的《愛我中華民國歌》,吳研因作詞、借用美國民歌曲譜的《自由的旗幟》以及沈心工作詞、朱雲望譜曲的《美哉中華》等。
1919年11月24日,教育部呈請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歌研究會」。由教育部參事湯中、蔣維喬、鄧萃英,司長張繼煦、秦汾、高步瀛,廳長覃壽坤、盧殿後,秘書陳任中、徐鴻寶、向一中,僉事沈彭年、黃中塏,視學錢稻蓀,編審員陳衡恪等15人組成「國歌研究會」。12月10日,教育部又以107號令指派僉事周樹人、沈彭年,視察錢稻蓀,主事季覺、陳錫賡為研究會幹事,負責主持研究會日常事務。到1920年4月,研究會決定採納鄧萃英的建議,將原汪榮寶創作的《卿雲歌》末兩句刪去,作為新國歌。並公推蕭友晦、楊仲子、王露、吳瞿安等四位音樂家分別作曲。研究會經過認真挑選,決定採用剛從德國留學歸國的古琴名家蕭友梅的曲譜,並請蕭分制鋼琴伴奏樂譜三種。
教育部對《卿雲歌》歌詞以及蕭友梅所制曲譜作了如下解釋:「卿雲見昭明美大之容,復旦同日進無疆之旨,言由古聖,理符今時。樂譜……用E調長旋法,當中國姑洗宮調,鳴盛大於先,申詠歎於後,依義成譜,克協前詞。」
1920年5月9日,上海各學校舉行「國恥紀念大會」,上海青年會也參與其中。主持者邀請全體到場者唱歌,其中有汪榮寶的《卿雲歌》。原歌詞僅有一節,昌世中學校長朱葆元碩士認為:「詩歌體裁非一闕所能盡,爰自製三節,共計四節,又以甄士東(即約翰哈士東)君所制聲譜本屬單音,該校長增為四音,庶與泰西各國歌詞,如出一轍。」5月30日,《申報》刊登出這份歌譜,《附註》中強調此舉「實為提倡國歌之嚆矢也。青年會德育部主任鈕君謂該中學禮樂集合奏四音國歌,實為滬上破天荒」。
當年10月,教育部將蕭友梅譜曲的《卿雲歌》提交國務會議討論。1921年3月25日,國務院請總統徐世昌核准,自7月1日起,「准如擬辦理,即由教育部通行遵照」。教育部「通咨各省施行」。這樣,由蕭友梅譜曲的《卿雲歌》便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三首正式國歌。
各方對《卿雲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汪榮寶、章太炎、吳敬恆等人大為讚賞,朱希祖卻在《學藝》1920年4月第二卷第一期發表《論〈卿雲歌〉不宜為國歌》一文以示批評。遠在德國的音樂大家王光祈撰文評論說:《卿雲歌》頗合我共和國家「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之旨,唱詞「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也對中國未來寄予無窮希望。可惜詞意古奧,平民難以領會,因此只能稱「天下歌」,還不能稱作名副其實的國歌。他諷刺說:「這種國歌若要使其普及,則中國國民教育的程度,至少非辦到四萬萬人皆成博學鴻儒的章太炎不可!」他進而提出制定國歌的標準:文字淺顯,韻味深長,以體現「民族特性」與「共同理想」。為此,王光祈自己創作了《少年中國歌》:
少年中國主人翁,昂然獨立亞洲東。手創中國古文化,常為人道作先鋒。彼以耶來,我以孔對;彼尚強權,我講仁義。諸君看將來,將來誰勝利?
少年中國主人翁,昂然獨立亞洲東。酷愛自由與平等,從來天下本為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萬事皆自為,何有於帝力?
少年中國主人翁,昂然獨立亞洲東。環顧四鄰兄弟國,多在他人壓迫中,朝鞭夕箠,弗如犬豕。睹此不平,安能自已?
在《卿雲歌》被定為國歌的前一年,蕭友梅於《卿雲歌》曲譜後附《對於國歌用〈卿雲歌〉詞的意見》,稱:「我對於用《卿雲歌》來做國歌,本來不甚贊成,因為這首歌詞的頭兩句的意思,太不明瞭。歐美各國的國歌都是國民歌,歌詞都是很淺近的文字(並不是完全白話體),而且沒有選做國歌之前,已經有許多國民會唱的而愛唱的,因為必須這樣子選法,才可以得國民大多數的同意……不過就是硬定了《卿雲歌》做國歌,亦可以決其必不能久用……我現在作這個曲,不能當它做國歌,不過依照題目用聲音描寫歌詞的內容出來,以備國民的參考就完了。」
蕭友梅的態度是謙虛的,也的確說明了國歌流傳的普遍規律。就曲論曲,一般人認為蕭曲是比較成功的一首,而且還產生過不同尋常的政治效果。1921年,中國留法學生因反對中法反動分子互相勾結、出賣國家利益,被法國軍警逮捕。在監獄中,作為當時中國留法學生代表的陳毅就曾高唱《卿雲歌》,以「旦復旦兮」示黑暗必將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在此前後,還有一些流傳甚廣、一度欲取代《卿雲歌》的歌,如趙元任作詞、曲譜取自京劇焰口調的《盡力中華》:
聽,我們同唱中華,中華,中華!聽,君不聞亞東四萬萬聲的中華,中華!都同氣同聲同調同歌的中華,中華!來,三呼萬歲中華,萬歲中華!聽,君不聞亞東四萬萬聲的中華,中華!都同氣同聲同調同歌的中華,中華!
聽,我們喚醒中華,中華,中華!看,君不見亞東四萬萬人的中華,中華!是同種同胞同志同心的中華,中華!來,發憤盡力中華,中華,中華!看,君不見亞東四萬萬人的中華,中華!都振起精神來,振作振興中華,中華!
吳研因、俞子夷詞,套用美國曲譜的《這個自由的旗幟》:
同胞!你住在家裡,同胞!你住在國裡,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你漂洋過海,同胞!你上天下地,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
你繪五色美麗,萬歲、萬萬歲!願天這般長,地這般久。大家愛這五色旗,愛這五色旗,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
同胞!你祖宗百代,同胞!你子孫萬世,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同胞!你忙時勞動,同胞!你閒著無事,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
同胞!你不論做工,同胞!你不論習藝,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同胞!你不論何時,同胞!你不論何地,愛護這個自由的標誌!
吳研因詞、傅彥長曲的《我的中華》:
我的中華開化早,立國以來,賢聖多少,上下五千年,風教流傳,寬大和平公道。我同胞,努力同心,把歷史精神永保!我同胞,努力同心,把歷史精神永保!
我的中華土地好,莽莽平原,山環海抱,縱橫萬千里,物產豐裕,魚米絲茶百寶。我同胞,努力同心,把錦繡江山永保!我同胞,努力同心,把錦繡江山永保!
我的中華今改造,鼓鑄文明,長新不老,進與各民族,互助聯盟,濟困扶危戰暴。我同胞,努力同心,把世界和平永保!我同胞,努力同心,把世界和平永保!
1926年7月2日,在廣州九曜坊省教育會舉行的國民政府教育行政會議上,通過了《推行國歌案》。其決議為:
(甲)(國歌)請教育行政會(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制定。
(乙)先定文字後定譜。
(丙)在國歌未頒布以前,《卿雲歌》以《國民革命歌》代之。
《國民革命歌》詞作者系黃埔軍校政治部一位失名職員,曲調系用一首法國民歌。歌詞為: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奮鬥!齊奮鬥!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這首代行國歌的《國民革命歌》,隨著北伐軍的步伐而傳遍中華大地,久唱不衰。
1930年年初,南洋群島萬雅渡(Manado)中華學校致電國民政府,詢問能否以黨歌代替國歌。3月13日,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十八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在國歌未制定以前,可以黨歌代用。」3月20日,國民政府訓令全國各級政府遵照執行。
「黨歌代替國歌」只是應急措施,不能滿足廣大國民的迫切要求,於是國民政府責成教育部著手制定國歌。教育部呈奉行政院備案,擬定了徵集國歌歌詞的三條標準:「歌詞須能表現民族特性與共同理想,以求喚起愛國觀念、民族意識、發揚三民主義精神,使國民知所趨向;歌詞務求文字淺顯,韻味深長,使全國人民、男女老幼信口成誦,易於普及;歌詞務求聲調鏗鏘,向上發揚,使民眾歌唱覺得歡欣鼓舞。」
至同年8月底,應徵者達千餘。10月9日,教育部組織「審查國歌委員會」審定:「應徵國歌,鮮有完全合格者」,於是決定:「通告各省市,並在京滬北平廣州各報登載佈告,展期徵集。」
到11月底,「審查國歌委員會」再次審查「已徵得各作品」,多有:「文字不能淺顯」;「歌詞逾百五十字以上」;「聲調不能向上發揚」;「詞義含有時間性,如『四萬萬人民』,『四千餘年文化』等,均不合永久之用」;「措辭過以誇大」等弊病。於是決定再延期至本年年底。
到年底截稿,「佳作仍屬無多」,教育部再次延期至1931年6月底。應徵者1700餘人,稿件2100餘首,無一件入選。此事只得擱置下來。至1936年,教育部再次組織國歌編製委員會,公開徵集。至1937年春結束,應徵者又有1700餘人,稿件3000餘件,仍無一首入選。
1937年6月3目,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四十五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
關於國歌歌詞之編制,業經會同審查,僉以國歌之成,必有其歷史,現行黨歌,為總理訓詞,自十三年以來,其始用於國民革命軍,其繼已普及於全國,各友邦亦皆習用,今若另制,轉嫌生強。細閱教育部所選各稿,雖各有所長,而亦各有所短,已由國歌編製研究會加以簽注。現行黨歌意義,所包至廣。所有中國立國之大本,均已包涵於三民主義。其中「吾黨」二字,說者以為專指本黨而言,以為提議另制國歌之原因。惟「吾黨」二字,依廣義解釋,與「吾人」同義。總理手創民國,即以其訓詞作為國歌,借資全國人民之景仰,尤為至當。擬請明定即以現行黨歌為國歌。
決定制定中國國民黨黨歌,是在1924年1月。當月20日在廣州高等師範學校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西代表劉伯倫提出《制定黨歌案》,稱:「各國之革命黨,多有一種黨歌,凡遇黨員開會,均須奏黨歌,而本黨黨歌尚付缺如。本席認為中國國民黨黨歌,亟應制定。再我國國歌雖已制定,但官僚氣、古典氣太重,多數國人多不承認。吾黨既然擔負以黨治國的責任,不妨再行編定中華民國國歌,同時定之為本黨黨歌。至編黨歌之權,似應屬之全國代表大會,但因時間不許,不妨以編製審定黨歌之權,付託於此次代表大會所產出之中央執行委員會。」劉的提案被採納,「交中央執行委員會編定」。
1928年10月8日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一七三次常務委員會議上,通過了中央委員戴傳賢《以總理黃埔軍校訓詞為黨歌》的提議。11月8日,國民黨第一八一次中常會推定蔣介石、蔡元培、譚延闓、胡漢民、吳敬恆、張人傑、孫科、戴傳賢、葉楚傖等9人及教育部部長蔣夢麟,組成「黨歌曲譜審查委員會」,並在報刊上公開徵求曲譜。結果徵集到150餘件歌譜,主持人又請音樂專家「精密選擇」出4件。12月28日下午,主持人召集南京女子中學和南京中學教員、學生數十人,在中央禮堂試唱,蔡元培、胡漢民、戴傳賢、蔣夢麟等人到場聽審。結果「以第八十號之程懋筠譜當選為黨歌譜。歌詞用總理在黃埔軍校之訓詞」。
1929年1月10日,國民黨中央第109次中常會議決:「黨歌曲譜,依審查報告,採用程懋筠所譜者。」2月1日,教育部訓令各大學區、直轄大學、省教育廳、特別市教育局轉發給學生演習。
程懋筠歌譜入選,還有一段插曲。當時在江西省第二中學任音樂教師的程懋筠從報刊獲悉徵求「黨歌曲譜」,萌發靈感,夜以繼日,幾易其稿。每作一稿,即試彈一次,不滿意即撕掉。到第17日,程精疲力竭,躺在鋼琴上睡著了。程夫人見丈夫疲勞至極,未予驚動,卻將飄落在地上的一張曲譜撿起來偷偷郵寄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誰知這份曲譜在應徵作品中,榮獲第一名。當報紙刊登出這一消息,並收到中央黨部寄來的500元獎金時,程氏夫婦如夢初醒,欣喜若狂。孫中山於1924年6月16日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的訓詞是: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據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回憶,這首訓詞出自南社社友、時任孫中山秘書、粵人易大庵的手筆。後被國民黨政府權充「國歌」(也是我國歷史上第四首國歌)。
中國近代國歌在幾十年的演變中,除了上所列舉,還有一些曾流行一時、並一度代充「國歌」的歌,如:徐謙作詞、沈彭年作曲,流行於廣東一帶的《廣東軍政府歌》;佚名的《美哉中華》;佚名作詞、借用英國國歌曲譜的《中華美地歌》等等。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