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聖路易斯奧運會:醜聞摩肩接踵
1904年,清政府對外國的態度早從輕蔑、敵視轉為畏懼、奉承,而中國在《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重壓下也已筋疲力盡——此前的一年(1913),作為賠款的分期,清政府支付了約5350萬兩白銀。因此,當第三屆奧運會在美國的聖路易斯舉行時,中國仍然沒有參加。
聖路易斯是PK掉了其同國兄弟芝加哥贏得舉辦權的,據說是因為羅斯福總統的力挺。而羅斯福之所以力挺它,又是因為世界博覽會將於此地舉辦。歷史上,凡是跟世界博覽會同地兒操辦的奧運會,基本上都是一場災難。巴黎奧運會如此,聖路易斯這一屆也不例外。
首先,本屆參賽國家僅13個,是1896年以來最少的一次。由於相隔遠洋,路費不菲,加上擔心在過遠東海洋時,日俄之戰殃及池魚,包括法國在內的諸多歐洲國家沒有出席。本屆參賽運動員共689人,美國就佔了533人,而在不少項目的比賽中,如拳擊、自由式摔跤、射箭、網球、水球等,幾乎全是美國佬的身影,難怪有人將本屆奧運會看成「美國全運會」。
其次,本屆組委會的腦殼似乎被門夾過。他們竟然搞了一個所謂「人類學日」:讓選手假扮非洲矮人、莫洛人、印第安人等非白人種,像猴子樣地進行爬桿、打泥巴仗等比賽。充滿種族惡搞的這個活動,招來激烈的輿論譴責。現代奧運會之父顧拜旦得知消息後,憤怒地說:「這是他們的恥辱,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恥辱」。顧拜旦最終未出席此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
此外,賽場上的醜聞也摩肩接踵。8月30日的馬拉松賽,全程40公里,要穿越丘陵、平原。其時天氣炎熱,塵土飛揚,美國選手弗雷德·洛茨先跑在最前面,但跑了12公里後,卻趁著灰塵的遮擋搭上一輛過路汽車。乘車走了17公里後,他才下來跑完最後10餘公里,結果第一個衝過終點。美國國歌奏起,羅斯福的女兒將滾熱的金牌掛在他的脖子上,數千名觀眾起立高呼。但沒多會兒,洛茨「搭便車」的舉動就被揭發了,金牌也被改判給另一個美國選手希克斯。可是,這枚金牌真是禍不單行,她遇到的新主人也不乾淨。賽後,希克斯的教練在確定金牌不會被追奪後,開心地講出了真相:「離終點還有7英里時,希克斯已經像頭過度拉磨的騾子,跑不動了。他這軟蛋想退出比賽,但我一把按住他。給他打了兩針,再灌上一杯白蘭地,藥力和酒精立即把他搞得很HIGH,於是他像頭發情的種馬一樣,飛快跑過終點」。
不過我們仍有姍姍來遲的「好消息」。 一是美國黑人大學生喬治·波格在200米、400米跨欄中各獲1枚銅牌,這是黑人田徑運動員首次在奧運會上獲獎。他的得獎,無疑是對「人類學日」的一個有力反擊。二是加拿大警察選手埃蒂安·德斯馬托,雖因擅離職守參賽而被解職,但當他擊敗所有美國人,獲得擲壺鈴賽的冠軍後,加拿大警局立即就將解職命令撤消了。
真正勵志的動人故事我們得放在最後。來自古巴的費利克斯·卡哈爾,一位哈瓦那郵差,沒經過任何正規訓練,但有熱情、意志和野路子。從哈瓦那到聖路易斯參加馬拉松,卡哈爾花光了所有積蓄(包括他人的資助)。馬拉鬆開賽那天,他身著長袖長褲,腳蹬大皮靴,出現在起跑線。有好心的姑娘臨時給他剪短衫袖和褲管,並借給他一雙沒那麼笨重的鞋子。卡哈爾最後得了第四名,如果不是途中太飢渴,跑進路邊果園啃了幾個青蘋果的話,他應該能夠獲得獎牌。
平常人的勝利,意志力的勝利,這才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所在。在我看來,這位哈瓦那郵差,甚至比在國家機器下培育出的大多數金牌得主,更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