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專家揭開強迫症的真實面目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專家揭開強迫症的真實面目

2015年12月01日 科學探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501 次


 


    編者按:喜歡清潔、細心檢查,原本都是良好的習慣。可這些行為要是成了一種「非如此不可」的「儀式」,就可能跟一種不受歡迎的心理疾病——強迫症扯上關係了。本報此次邀請有關專家,幫您揭開強迫症的「廬山真面目」。

    一個做事情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的人,常被認為是嚴謹可靠的;一個總要把自己和周圍收拾乾淨的人,多半會贏得他人的好感;而一個總能「三省吾身」的人,更是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可。然而,一旦這些展示優秀品質的行為升級成了「加強版」,變為難以自拔的自我強迫,就會如同放多了鹽的佳餚,徹底變了味。

    劉先生生性愛乾淨,一直貫徹著勤洗手的好習慣。可他每天洗手的次數實在令人咋舌——50次以上。他的皮膚裡嵌入了很多的肥皂,以至於只要打濕雙手,就能搓出泡沫來。其實,劉先生也知道自己的手並不髒,但就是無法克服「手很髒」的感覺。伴隨無法停止的洗手行為的,還有他與日俱增的痛苦。「反覆洗手就是強迫行為的一種典型表現。」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表示。

    反覆洗手就是強迫行為

    在心理學上,強迫症被認為是一種精神障礙,這類患者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問題毫無意義,卻停不下來,而且越想抵制,越會感到緊張和痛苦,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從分類來看,強迫症分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種。比如前面提到的劉先生屬於強迫行為患者,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反覆檢查、反覆提問或是不停數數等。而強迫思維患者則會反覆出現毫無意義的想法、懷疑或恐懼等。比如有些人總懷疑自己是不是開車撞到了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對某些數字產生恐懼,認為它們「不吉利」。當然,還有很多時候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是同時存在的。

    強迫症發病率逐年上升

    郭蓄芳說,強迫症的發病率較高,在精神障礙中排名第四,發病年齡多在15—30歲之間。國外有數據顯示,強迫症患病率為2%—3%;在我國,1982年全國性的統計數字雖然較低,為0.3%左右,但逐年呈現的上升趨勢卻不能不引起重視,在我國的一些省市,強迫症患病率甚至超過3%。

    除了真正確診為強迫症的,人群中存在強迫傾向的比例更是高達20%—30%。這些人雖然同樣會重複不合理的行為,但內心還不至於因此感到極度痛苦,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不能被歸入病人之列,一般也不需要接受治療。

    使用拖延戰術

    當然,不論強迫症還是強迫傾向,都是「不正常」的表現,若能克服掉終究是好的。如果你有強迫傾向,可以試試運用「15分鐘法則」,它可以延長強迫行為的反應時間。例如當你剛開始要求自己洗手時,就告訴自己過5分鐘再洗,此後,延遲的時間也可以逐漸延長。這段時間並不是用來被動等待的,而是「再確認」一下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是不是強迫症造成的,想想為什麼會如此,然後轉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有興趣、有建設性的活動。

    總是強迫性檢查的人,則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假如你總是要檢查門鎖,那就請試著仔細地、緩慢地鎖上門,把這個動作深深記在心中,並告訴自己:「門現在已經鎖上了,我看見門已經鎖上了!」這樣,你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門已經鎖上了,所以當強迫性衝動要你去檢查門鎖時,你就能馬上「確認」:那是強迫性想法,那是強迫症!

    但郭蓄芳強調,以上的「招數」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且未必對每個人都有效。要治癒疾病,最好還是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指導,接受系統的治療。


    高發人群

    會計最易患強迫

    萬事總有因,疾病之所以會找上門,是因為有人給它打開了一扇門。生理性疾病如此,心理疾病也一樣。具體到強迫症,應該說人格特徵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屈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通常內心追求完美、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強迫症。因為這些人總對自己不滿意,會習慣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檢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通過重複某一行為或觀點,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習慣,牛角尖越鑽越深,最終讓自己陷入不反覆做就焦慮,越做越焦慮的惡性循環之中。

    除了性格特徵,某些職業的特定要求也容易導致從業者形成強迫症。屈英說,在臨床上見得最多的是會計。這些人每天面對的都是精確的數字,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反覆校對成了他們對工作負責任的一種體現。與此相似的還有教師,她們的工作雖然不像會計那樣精細,但一個稱職的老師,需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需要細心對待孩子的功課。所有這些工作上的優點,一旦無限放大,就像是給強迫症的入侵打開了一扇門。

    其實,無論是先天的性格造就,還是後天的工作使然,強迫症患者都有一個統一的特點:他們對自己期望過高,即使不斷努力,仍難達到目標,於是引發骨子裡的自卑。也正因如此,在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中,才會有增強自信一項。

    應對辦法

    家有強迫症

    親人急不得

    強迫症,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事;它可能帶來不止一個人的痛苦,而是一個家庭的痛苦。

    比如,一個極度怕髒的人,會要求家人也不停地洗手,會用消毒液到處消毒……一旦家人忍受不了開始反抗,矛盾就隨之產生。該怎麼辦?屈英認為,與其限制強迫症患者的不合理行為,不如多多交流,找出導致重複行為的原因,否則很可能會令病情加重。

    屈英說,所有的強迫症症狀都有其內在原因,且多與自己的生活挫折有關。至於外在展示出來的各種行為,其實是患者心理衝突的一種變形,他們是在通過重複這些動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內心的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強迫症的症狀只是人類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體現。所以,只針對表面現象的糾正和限制毫無意義,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多多交流,與醫生一起找到患病的內在原因,比如一個孩子總會反覆地檢查,很可能是學習壓力過大,減壓成功了,其症狀就能緩解。

    多交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盡早發現病情。屈英說,強迫症的病程通常較長,從得病到看病平均會有5—7年的時間,這固然是因為患者在早期意識不到自己是有病了,也有很大部分是明知道得病卻盡力隱瞞造成的。因此,患者早就診,更多的依賴於家人的早發現。

    說到底,對待包括強迫症在內的任何一種心理疾病,家人的理解都是至關重要的,不要催促,不要著急,若想在短時間內趕走強迫症狀,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這反而會讓強迫症狀更嚴重。但也請記住,是理解,不是縱容。有些時候,患有強迫症的人會要求家人做一些奇怪的舉動,比如要求家人必須坐在某一個指定的房間,必須在某一個精確的時間做某幾件事等。這時,說「不」就是很重要的。

    此外,屈英提醒,如果家人只是略有強迫傾向,比如愛整潔,只要他們自己不覺得難受,就不需進行干預。

    預防措施

    教孩子順其自然

    防病一向優先於治病,強迫症自然也不例外。在瞭解如何預防強迫症之前,我們先要知道的就是什麼導致了強迫症,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屈英說,對於引發強迫症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它既與遺傳、大腦結構、神經遞質有關,與社會環境也有關係。而相比較生物學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干預。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強迫症的個性,也能在正確的環境影響下出現轉變。

    所以,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十分必要。家長不要給予過多的、過於刻板的條條框框,也不要強加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因為由此產生的壓力可能導致強迫症。屈英還特別提醒,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事事一絲不苟就是好事,其實這種個性反而容易導致他們成為強迫症患者的「後備軍」。

    而有強迫傾向的人,應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從事有興趣的工作,培養愛好,這能讓人建立起新的興奮點,抑制疾病的發作。此外,要採取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並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不要迴避困難,培養敢於承受挫折的品質,是預防的關鍵。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