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娼狂病毒可利用聲波來傳播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娼狂病毒可利用聲波來傳播

2015年04月27日 科學探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93 次


  最近,一種被叫做「數位毒品」的特殊音樂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來,據說聽了這種音樂之後,有的人會興奮上癮,有的人會情緒失常,有的甚至會選擇自殺……因為這種「音樂」太過恐怖,有點類似毒品,所以被人們稱之為「數位毒品」,並且目前已經受到管制。


  而這種音樂究竟是怎樣一種聲音?是否真有如此嚇人的效果?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一種聽了之後會產生吸毒效果的音樂


  通過改變腦電波讓你產生快感


  記者從網上瞭解到,「數位毒品」又叫音頻毒品,英文名為「I-Doser」,翻譯過來是「聽的藥」的意思,其實就是一段段不同的音樂。最早是2008年從義大利等國的網站上流行起來的,後來流行到了韓國,接著又來到中國。這種「藥」根據不同的需要分很多種,大約有70多個文件,每一個音樂文件代表不同的「藥效」,比如名字為Excite(興奮)的就是讓你聽了興奮;Alcohol(酒精)就是聽了有喝酒的感覺;Cocaine(可卡因)聽了會有吸毒的快感;還有聽了讓你產生快感的,如Quick Happy等等。


  這些音頻文件的時間長短不同,大部分都在30到45分鐘之間,也有時間簡短的,比如Quick Happy就只有5分鐘時間。而據一些外國網站介紹,該「毒品」的工作原理就是刺激人腦中的腦電波釋放,刺激產生不同的腦電波從而引發心理變化,比如刺激腦電波中可以使人內心平靜的α波(7~13Hz),就能使人變得平靜;而刺激有緊張、興奮效果的β波(14~30Hz)就會使人興奮,等等。每個「數位毒品」同時還附加了一個如同「處方說明」的文本文件。上面寫著:「應該戴上耳機,雙手整齊地放在一起,閉上眼睛聽」。否則難以達到效果。


  正因為「數位毒品」有這麼多神奇的效果,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網民們紛紛下載這些音頻文件來傾聽實踐,看看是否真有如此「神效」,特別是吸引了很多喜歡新鮮刺激的青少年。在一個視訊網站,記者看到有些網友把自己親身體驗這些「數位毒品」時的視訊發到了網上,視訊中那些正在聽「數位毒品」的青少年們都雙目緊閉,有的會突然情緒異常,在驚恐中一躍而起,瘋狂搖晃身體;有些人則是緊閉雙眼,好像處於極大痛苦之中;而有些人則顯得十分亢奮。但也有人懷疑這些視訊的真實性,被質疑是弄虛作假。


  而這些「毒品」還被一些商家利用,一個海外英文網站上宣稱:「這是一家值得相信的公司開發了這個藥,多數經過了專家的臨床試驗,是值得信賴的產品。」並且還標有價格,藥價為每個文件3至56美元。但是,該網站沒有公開開發該藥的公司名稱和臨床試驗結果等資料。


  「數位毒品」聽上去像噪音


  但聲音確實能改變腦電波


  那麼,這些「數位毒品」究竟是否真有網站介紹的那麼神奇呢?「數位毒品」聽起來是否真像仙樂飄飄一樣迷人呢?記者通過正軌渠道獲取了部分這樣的「數位毒品」,但聽了之後有點失望,這些所謂的「毒品」其實就是一段噪音,就像收音機在沒有收到電台時發出的那種刺耳的「沙沙」聲,又有點類似話筒在調整聲音時突然發出尖銳的「滋滋」聲,而且是持續不斷的,只是不同的文件發出的聲音頻率和節奏不同,聲音高低也不一樣。這種聲音聽得時間久了耳朵會非常難受,會出現耳鳴或頭暈的現象,神經比較脆弱的人最好不要嘗試。


  記者為此採訪了南京腦科醫院腦電室的陸恆東主任,陸恆東說,「音樂確實有改變人腦電波的功能,當人在聽不同的音樂時,腦電波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比如,當人聽到能令人心情放鬆、非常舒緩的音樂時,大腦裡的α波確實會增多,當聽一些振奮人心的音樂時,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大腦中的β波也可能增多。人的腦電波是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不僅僅音樂,光線、視訊、畫面等等,都會對人的腦電波產生影響。陸恆東舉例說,他們曾經試驗,如果在雙目緊閉的人眼前打閃爍的燈光,人腦中形成的腦電波也會產生變化。


  所以,陸恆東說,從這一點來看,那些介紹「數位毒品」功能的說明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他們所闡述關於腦電波的理論也都是對的,比如α波可以使人平靜;β波可以使人興奮緊張;而θ波會使人處於清醒和夢幻之間,等等。而這些所謂的「數位毒品」也就是根據人腦電波不同的功能來開發的,「管不管用不好說,但這些理論是對的。」


  「數位毒品」能否使人上癮很可疑


  上癮需要有一系列對人有副作用的表現


  但是,陸恆東對他們說的有一點表示懷疑,就是說這些「數位毒品」會使人聽了「上癮」,「上癮這個概念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習慣了,而是達到一種病態了。」要符合「上癮」的標準,是需要人體的各項生理指標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說上癮,而不是僅僅說形成一種習慣或者是一種愛好。「而音樂能讓人聽了上癮,這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就好比一個人很喜歡聽貝多芬的音樂,沒事就想聽一段,這不能說他上癮了。」


  陸恆東說,上癮是要人如果不干某件事或不吃某樣東西就會難受、渾身不舒服,比如有酒癮、煙癮的人,如果不給他酒喝,或不給他煙抽,他們如果會表現出流淚、渴睡、頭昏等現象,這才叫做上癮,就是會對人產生副作用,才能稱之為上癮。但現在還從來沒聽說有人因為不聽音樂了就表現出打瞌睡、流淚、難受等現象。所以他對此表示懷疑。


  為什麼會產生上癮這樣的副作用,陸恆東說是因為人在接受一些新物質時,人體會對這些外來的新物質產生一個適應過程,中間會產生一些受體,漸漸適應這種變化。而如果人攝入過多這種物質,人體產生的受體也會越來越多,一旦突然停止攝入,那這些受體到應該攝入的時間點就開始釋放,反過來對人體產生副作用,這時一系列的問題就出現了,比如流淚、瞌睡、打哈欠……這些就是上癮的表現。


  醫生在診斷是否上癮時,也會根據人體的各種表徵來判斷這個人是否上癮。


  網癮、遊戲癮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


  因為意志力薄弱的人更容易被外界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上癮只對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變化是無法測量的,所以目前醫學上對上癮的判斷也都是針對有外界物質進入人體,跟人體直接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上癮,比如毒品、酒精、香煙等等,而精神方面的上癮還沒有判斷依據,比如網癮,還有這種所謂的音樂上癮,大多把它們歸結為心理層面。


  而這種沒有直接接觸人體,跟人體發生反應的上癮究竟是否存在呢?目前科學上還是個謎。陸恆東說,像音樂、視訊、畫面等等物質,它們對人的腦電波也有影響,但是影響沒有那些直接被人攝入體內的物質來得直接和有形,比如大麻、白粉等毒品,因為它們都是有形的物質,在被人吸食後,通過一些手段可以把它們檢測出來,而且能追蹤它們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變化,對人體產生了多少作用,而醫生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有針對性地診斷。


  而音樂、視訊、畫面等物質,它們不直接對人體產生作用,而是先讓人的心理產生變化,然後再因為這些心理的變化發生生理的變化,最後才反應到腦電波上。而不同的人在接觸相同的音樂或畫面時,產生的心理變化可能不一樣,它們的腦電波也就會不同。比如有的人聽《小夜曲》會漸漸入睡,而有的人卻可能越聽越興奮,這可能是因為他之前一直都沒有接觸過這種音樂,突然接觸反而會興奮起來。所以,要診斷網癮或音樂癮,比診斷毒品癮、酒精癮等更難。


  陸恆東說,雖然這種心理上的癮難以被診斷,要治療也不是沒有辦法。「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上的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剋星,那就是理智和意志力,而是人就都有理智,只要這個人的意志力夠強,就不會被一些壞習慣打倒。所謂的網癮、遊戲癮,其實都是人因為懶惰漸漸產生的一些壞習慣,一直縱容而導致上癮。只要能夠在心理上克服或戰勝,就很容易根治。


  為什麼像網癮這類心理問題更容易出現在青少年身上,就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還沒有被磨煉夠,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很容易被一些壞習慣打倒。另外,一些性格比較內向、感性的人也容易產生這些心理疾病,也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比較薄弱,很容易對一些新鮮物質產生依賴感,不會形成對抗,就更容易上鉤,從而「上癮」。


  「數位毒品」更多的是心理安慰劑


  實際作用被一些人所誇大


  所以,這些所謂的數位毒品,也都是一些心理安慰劑,你覺得它們管用,它們就管用,如果對它們深信不疑,並且漸漸依賴,那最後就會「上癮」。而如果你開始就不相信,只是好奇聽著玩玩,那麼就不致於會上癮。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李箕君也告訴記者,數位毒品他聽說過,主要是利用聲音對人心理產生的反饋作用而作用於人體,但這種東西也只是一種理論,並沒有人真正實驗過,而網上流行的「數位毒品」有些言過其實。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