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裡斯博士展示雙門齒獸化石
雙門齒獸復原圖
雙門齒獸骨架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報道,與河馬差不多大小的有袋動物雙門齒獸(Diprotodon)曾經生活在澳洲。但關於雙門齒獸如何行走地球的爭論一直不斷,如今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揭開了這一真相。科學家稱這種袋熊似的巨獸其實有不同大小和形態,以前認為的8種動物其實都是一種動物。
雙門齒獸重達2.5噸,站立時高1.8米,長達3.5米,生活在10萬多年前,是澳洲更新世最知名的「巨型動物」,然而現在對它們的瞭解甚少。澳洲昆士蘭大學顯微鏡與微量分析中心的吉爾伯特·普裡斯博士潛心研究雙門齒獸,從而改變了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他發現當時巨型動物其實只是一種物種,都是雙門齒獸。普裡斯博士說:「傳統認為當時有多達8種動物物種存在,但我的研究證實當時整個澳洲只有一種動物。從小溪到海岸,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它們遍及澳洲各個角落,它們全是同一種動物。」
普裡斯在昆士蘭理工大學上研究生時就開始了他的這一研究,他去世界許多頂級博物館進行了科學考察。他發現最大的混淆源於這種動物有二種截然不同的大小--有較大和特大二種。他說:「此問題複雜,因為許多早期的描述都是基於零碎的化石殘片得出的。而我從博物館提取化石並檢查每一個化石樣品之後,綜合分析得出來的結果。」
他說這二種截然不同的大小也能加以解釋。「這就像許多現代動物,它們因性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大小,」他說:「通常雌性是雄性的三分之二大。」
通過研究一大堆破碎的骨頭,此新研究還大大地揭示了雙門齒獸的生活方式。他說:「大多數現有的有袋動物和博物館展示的這些巨型動物都是一夫多妻制。雙門齒獸也有同樣的繁殖策略。這些化石還表明它們出現了一些性種族隔離情況。其中大多數化石種群情況可以由母系社會來解釋,雄性可能只做它們自己的事情。」
普裡斯博士表示目前還不能確定雙門齒獸和其它巨型動物如超級巨蜥、巨型鳥類和2.5高的袋鼠是何時滅絕的,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們滅絕的。他說:「大多數研究人員同意是自然氣候變化或首批人類殖民導致雙門齒獸大約在5萬前滅絕的。但實際上,我們需要更多數據,更多化石和更多日期,才能得出巨型動物滅絕的可靠結論。」
幸運的是,此新研究表明雙門齒獸只是一種而不是8種動物,是伴隨其它巨型動物一同遭受滅絕的。普裡斯博士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倫敦林奈協會最新出版的《動物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