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歐洲「約翰內斯·凱卜勒」號無人太空飛船蓄勢待飛
今日視點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定於當地時間2月15日19時13分(北京時間2月16日6時13分)升空的歐洲「約翰內斯·凱卜勒」號無人太空貨運飛船已經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的發射台上蓄勢待飛,準備執行向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任務。
火箭運載能力創紀錄
重達20噸以上的「約翰內斯·凱卜勒」號計畫於2月23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這將是阿麗亞娜-5型火箭送往太空的最重的飛船,同時也是阿麗亞娜系列火箭自1979年服役以來執行的第200次發射任務。
歐洲空間局「約翰內斯·凱卜勒」號項目負責人尼科·德特曼表示,飛船在升空時的重量將達到20.062噸,不論對於運載火箭還是歐空局來說,這都是創紀錄的。
「約翰內斯·凱卜勒」號將為國際空間站送去重約7.5噸的食物、氧氣、燃料、實驗裝置等補給和設施,其裝載量是俄羅斯「進步」號貨運飛船的3倍左右。飛船隨後將被用作臨時儲物間,以緩解空間站上擁擠的環境。
在未來的幾個月中,該貨運飛船的另一項主要任務將是把國際空間站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軌道。由於空間站運行軌道在大氣阻力長時間拖拽下會逐漸降低,按照計畫,「約翰內斯·凱卜勒」號將與空間站的尾部對接,並啟動自身引擎順勢將空間站軌道推高。
歐空局的頂樑柱
根據歐洲同美、俄等國際夥伴就國際空間站項目達成的協議,向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任務主要由歐洲負責承擔,作為交換,歐洲無需為空間站的運行掏錢,同時還有權讓自己的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工作。目前空間站的駐站宇航員中就包括義大利人保羅-內斯波利,在「約翰內斯·凱卜勒」號與空間站對接成功後,他還將搭把手幫忙卸貨。「約翰內斯·凱卜勒」號是歐空局送往國際空間站的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其前輩「儒勒·凡爾納」號貨運飛船在2008年完成了一次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近乎完美的飛行。再加上另外3艘自動貨運飛船,歐洲已經將其從現在起至2016年這幾年中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任務安排妥當。
不過,至少在2020年之前,國際空間站都將在軌運行,因此歐洲還需盡快決定如何完成合同規定的後續送貨任務,以確保空間站不會「斷糧」。這可能涉及到重新採購額外的自動貨運飛船。飛船也許與目前所用的構造無異,也或者會加以改進,使其能夠執行更多任務,而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運送貨物。
「約翰內斯·凱卜勒」號貨運飛船是歐洲有史以來執行太空任務最大同時也是技術最尖端的飛船。一旦位於法國圖盧茲的控制中心下達命令,其自動對接技術就可以在無需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地進行導航、飛行並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歐空局認為,這一能力將可用於以月球、火星或者其他太陽系內行星為目的地的太空探索活動。如果發射成功,歐空局的科學家就更有理由希望自動貨運飛船成為一種載人太空梭的模板,從而使歐洲在載人航天飛行方面與美俄平起平坐。
有變身載人飛船的潛力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旗下阿斯特裡姆航天運載公司自動貨運飛船項目負責人奧利維耶·德拉布爾多奈說:「自動貨運飛船的一些技術要素完全適合運載宇航員,特別是對接系統和推進系統完全符合載人飛行安全標準,但要想實現載人,還需要更多東西,特別是能重返地球的太空船。」
不過,「約翰內斯·凱卜勒」號飛船目前並不具備返回能力,其將在6月4日任務期結束後與國際空間站分離,滿載著垃圾、排泄物和廢棄設施,自殺式地衝入地球大氣層燒燬。科學家已經在開展可行性研究,以探討是否能在其設計之上增加一個返回艙,甚至一個載人艙。但在現階段,歐盟各成員國可能並不太樂意為這一昂貴的開發項目買單。
阿斯特裡姆航天運載公司首席執行官弗朗索瓦·奧奎爾就此發表評論認為,雖然預算方面限制巨大,但最主要的歐洲首先必須建立一套一致的空間探索戰略。他表示,目前歐洲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歐洲太空探索的遠景還不夠成熟,無法強有力地刺激後續的一系列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