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甘肅發掘出被遺忘的史前部族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甘肅發掘出被遺忘的史前部族

2016年03月25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52 次




規模最大的齊家古墓葬群(圖片由毛瑞林、謝焱提供)






出土的青銅頸飾


2008年7月到11月,甘肅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甘肅臨潭陳旗(今王旗)齊家文化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中,意外地發現了目前規模最大的齊家古墓葬群!


2009年1月14日,尚未結束的發掘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評為200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獲此殊榮的發掘項目全國僅有六個。


甘肅臨潭,這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交匯之地,一時間吸引了中國考古學界的目光。


臨潭:齊家文化考古名震華夏


轟動京城


2009年1月13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禮堂內座無虛席,中國考古界的精英雲集於此。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及考古雜誌社協辦的「考古學論壇——200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正在進行中。


疊在一起的人骨,閃爍著光澤的金飾,被銅銹包裹著的青銅器,一幅幅幻燈片,在演講者的解說中緩緩打開,一個被人遺忘了數千年的史前部族,漸漸地浮現在中國考古學界的面前。


2月10日,記者通過網絡採訪了西北大學的錢耀鵬博士,他作為項目組代表,參加了「考古學論壇——200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學術演講,重點介紹了此次發掘的成果。


錢耀鵬說:「經專家遴選,本項目作為入選的六個項目之一,應邀參加了2009年1月13日上午的講演。」


「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大廳裡坐滿了來自北京的相關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本項目的內容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評議專家王仁湘研究員對這次大發現作了激情洋溢的評議和肯定,與會學者爭相舉手提問,但受時間限制,難以一一滿足。演講效果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員王仁湘是論壇指定的甘肅臨潭陳旗(今王旗)齊家文化墓地發掘項目的評介人,他認為:這一發現令人耳目一新,為進一步認識齊家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對瞭解西部地區古代民族的遷移及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齊家文化墓地新發現轟動京城,也當之無愧地被列入了200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參加完論壇後,返程前,錢耀鵬博士又匆匆來到了他的博士導師、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家裡,就臨潭齊家文化墓地的相關問題請教了嚴先生。


「嚴先生起初尚有種種疑問,待看完演講稿後,表情釋然,不無激動地提了兩點意見:一是建議盡快整理出版學術報告,二是建議乃至要求出版報告時一定要用那些揭示埋葬過程與埋葬特點的照片。」


最大墓地


人們並不知道,就在7個多月前的2008年7月18日,錢耀鵬、毛瑞林等人還在為如期開工而發愁,可他們絲毫也沒想到數月後考古學論壇上專家們的驚歎神情。


說起來,臨潭陳旗齊家文化墓地的發現,沒有絲毫的秘密。毛瑞林是甘肅省考古所的副研究員,是甘肅臨潭縣陳旗磨溝齊家文化墓地搶救發掘項目的考古領隊。


臨潭縣陳旗(今王旗)磨溝遺址,在距離陳旗鄉政府南約1公里的洮河北岸,是一個馬蹄形的山間台地。


臨潭陳旗遺址面積為30多萬平方米,經前期調查發現了仰韶中晚期、馬家窯、齊家、寺窪等文化遺存。其中齊家文化墓葬區在距磨溝村北面100米、靠近洮河的台地上,面積大約8000平方米。


「臨潭陳旗遺址在發掘以前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次發掘是為了配合九甸峽水電工程而開展的搶救性發掘。」毛瑞林說。


為此,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合作進行這一項目。毛瑞林和他的同事謝焱,西北大學考古系錢耀鵬主任及他們的15位碩士研究生和司機,還有當地的農民參加了這次發掘。


2008年7月中旬,考古隊伍抵達現場時,大片的大豆和小麥長得正旺,再過幾天,就將迎來收穫的日子。18日是開工的第一天,他們就遇到了難題。


薄霧在山間飄蕩,山腳下大片大豆、小麥豐收在望,不遠處洮河水在潺潺流淌,緩緩升起的太陽,將陽光灑在山間。


「陳旗遺址的風景非常漂亮!」面對如此美景,毛瑞林卻沒有心思欣賞。干了20多年考古的毛瑞林怎麼也想不到,讓他發愁的大豆地下面,卻埋藏著一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一塊齊家文化墓葬和遺址。


他們自己動手清理現場,大豆拔了,小麥割了,儘管有些可惜,但時間緊張不得不如此。


「2008年7月18日開工後,只要天氣條件許可,我們不分節假日投入到工作中,一直到11月中旬結束!」


齊家文化正處在文明的前夜,齊家人站在青銅時代的門檻上。


齊家文化類型形成於距今4000年前後,根據碳測年代,齊家文化出現的年代在距今4200年-4100年到3800年-3700年間。這是新石器晚期文化類型,處在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時期。1924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首次在廣河齊家坪首次發現而得名。1996年,齊家坪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發現至今,齊家文化的聚落遺址發掘地比較多,但墓地還未進行過較為完整的大面積考古發掘,考古學界對充分地認識這個文化還存在很多空白。


「2008年的4個多月中,共發掘了1700餘平方米,共清理齊家文化墓葬346座,寺窪墓葬3座。出土了2600餘件(組)的各種器物。」毛瑞林介紹說。


在2600餘件(組)隨葬品中有陶器、石器、骨器、銅器及金飾器。石器和骨器中主要是生產工具,有研磨器、斧、鑿、骨柄石刃刀、匕、鏟、針、簽等等。


謝焱給記者展示了一把骨制匕首的照片。這把骨制匕首長約15厘米,寬約3厘米,匕首把上雕著一個非常古拙的人頭像。由於經常使用,握手處非常光滑。生活在臨潭陳旗磨溝村一帶的齊家人就是靠著這些簡陋的工具,同猛獸作鬥爭,一步步走向文明。


毛瑞林說:「洮河流域發現如此規模的齊家文化的公共墓地尚屬首次,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齊家墓地。」


2008年11月中旬,天氣寒冷,地面已經開始上凍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收工。經過緊張的整理,一份發掘報道於12月24日刊發在《中國文物報》上,小半個版介紹了他們的最新成果。




出土的骨質匕首


消失之謎


齊家人從何而來,向何而去,一直是個謎團。現在,一般認為,齊家人是因為氣候發生變化,從鄂爾多斯高原一帶來到甘肅的,但他們是如何消失的呢?卻是眾說紛紜。


「4000年前後,一個神秘的騎馬部族帶著他們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藝出現在甘肅的大地上。於是,齊家文化和齊家古玉如春筍般猛然出現在歷史舞台,三四百年後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訴說著昔日的故事。」有人曾經這樣寫道。



臨潭陳旗磨溝齊家墓地的發掘,或許會為尋找齊家人消失方向提供重要線索,甚至有可能成為解開齊家文化謎團的鑰匙。


發掘結果顯示,齊家文化與寺窪文化的關係極為密切,寺窪文化的基本要素可能在齊家文化晚期即已孕育發生。


「此次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兩座寺窪文化類型的墓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座墓葬和齊家文化墓葬之間有著內在聯繫。」毛瑞林介紹說。


專家們發現,齊家文化墓葬和寺窪文化墓葬之間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繫。初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神秘消失的齊家人,並沒有徹底消失,他們在甘肅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三五百年後,最終都流向了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人在陳旗這塊地方,逐漸向寺窪文化類型過渡。


「這是一個空前的發現,為這兩個文化類型之間相互關聯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毛瑞林強調說。


首次發現


伴隨著發掘進展,墓葬還發現了人殉,一座被編號為M100的墓葬,是目前發現人殉較多的墓葬之一,發現了5人以屈肢側身葬的方式被埋葬在豎穴中。


這座編號為M100的墓葬是去年9月中旬發現的,發掘時頗費了一番周折。


當時,因為挖探方的緣故,原本距離地表兩米深的墓室,實際上距離地面只有一米多了,發掘的難度大大降低了。即便如此,對發掘人員來說仍然是一種考驗。


「由於墓坑狹小,人在裡面工作本來就施展不開,既要確保文物的安全,又不能將清理對像移動;還要將其完整地暴露出來,的確有些難度。」


「我們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法,挖到一定深度後,在墓坑中鋪上塑膠布,人站在塑膠布上,一邊挖,一邊後退,這樣就比較容易了!」謝焱說。


全部清理出來後,考古專家發現,這5個人埋葬在墓室中,呈現出側身屈肢的樣子,似乎在向偏室中的主人卑躬屈膝。


而主人在偏室中享受著奴隸給他們帶來的生活。然而,更多的發現還在等待著他們,而這個發現更讓人們激動不已,也震撼了中國考古學界,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齊家人。這是什麼發現呢?


這就是臨潭齊家人神秘的葬俗。齊家人的葬俗非常獨特,他們採用的是豎穴偏室墓,而且出現了多人多次葬。


豎穴偏室墓就是從地面挖一個土坑下去,然後再向兩邊開挖,挖出偏室後,再分別挖出頭龕和腳龕,作為擺放隨葬品的地方。


此次發掘的豎穴偏室墓以單偏室居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為右偏室。雙偏室墓相對較少,還有少量上下偏室、內外偏室。


這些豎穴偏室墓多為合葬,少量單人葬。合葬者少則2-3人,多則10餘人,成人、兒童皆有,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現象,人數1-4人不等,但頭向多與位於偏室者相反,且多俯身或屈肢。內側人骨大都被擾動,靠近墓道者則多為未經擾動的一次葬。


毛瑞林說:「發掘現場的跡象表明,這些合葬墓,有的是偏室塌陷後才填埋墓道的;有的是對同一偏室的人骨進行二次整理埋葬;還有的是重新挖開墓道進行埋葬。」


錢耀鵬博士說:「本次發掘不僅證實了齊家文化中還存在大量豎穴偏室墓(約占70%),並揭示出了磨溝齊家文化墓葬結構、埋葬過程及埋葬習俗的複雜性。」


豎穴偏室墓是齊家文化類型墓葬中的首次發現。為齊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並為研究齊家文化的葬俗、葬制、社會結構、齊家文化與寺窪文化的關係等學術問題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懸念


2008年的發掘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在發掘的346座墓葬中,竟然只出土了一件玉鑿。


採訪中,謝焱伸出中指說:「那個玉鑿僅僅比拇指略寬一點。」


眾所周知,齊家古玉被文博界列為中國三大古玉之一,其知名度和良渚、紅山古玉不相上下。這些年,在武威黃娘娘台等地的齊家文化類型遺址中出土了近百件玉器。為何臨潭陳旗磨溝遺址的346座墓葬中僅僅出土了一件玉器呢?


是發掘到的墓葬標準不高呢?還是這個部族本身就不擅長製作玉器呢?究竟是什麼原因?


有些墓葬中出現了兩種器物群共存於同一墓葬中的現象,並不混放,這是需要解釋的一個重要現象。


「這是齊家文化的新跡象,是外來文化的融入,還是後來者的借墓現象?」有專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所有這些對探索齊家文化淵源是非常重要的,並進而為探討甘青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過程提供材料。


整個齊家墓地的面積大約8000平方米,2008年已經發掘了1700多平方米,2009年繼續進行發掘的面積近6000平方米,如此大的面積內究竟有多少墓葬,能出現哪些令人驚奇的東西,無疑是非常值得人們期待的。


相信2009年的發掘將會有更多的驚喜等待著我們!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