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江蘇梁王城考古謎團:5000歲骨架獨缺兩門牙
考古專家指著骨架說少了兩顆上門牙。周潤墾 攝
邳州梁王城考古發掘留下許多謎團
蔡震
在泥土裡沉睡了5000年歷史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先人骨架,近日在邳州梁王城考古工地出土。令考古專家驚奇的是,這些整齊地排列在泥土裡的骨架非常完整,幾乎連指骨都一節不少,但不知為何獨缺了兩顆上門牙。南京博物院考古隊經過4年考古發掘,終於有了重大收穫。得知消息後,本報記者昨日帶著好奇,採訪了此次挖掘項目的領隊、南博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林留根先生。
缺門牙與成人儀式有關?
在邳州,考古隊先後已發現了近50座古墓,目前已接近尾聲,部分墓室還在清理中。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林留根對記者介紹,為了挖掘梁王城工地,考古隊派了30多位考古人員,聚集了150多名民工。「這批墓葬充分體現了大汶口文化的葬俗,幾乎每個死者在下葬時都用陶缽蓋住臉,有紅陶也有黑陶;其次是死者手中往往攥著幾枚獐牙,因為打獵,以前一直以為只有男性才有。而此次發現,女性死者也握獐牙,在陪葬物品裡還發現豬的下頜骨。」據林留根考證,「用豬骨陪葬,應該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據史料記載,在上古,大汶口文化的東夷人有拔門牙的風俗,在此次考古中再一次得到了證實。「從墓主人的頭骨看,發現大多數成人少了兩顆上門牙。這種風俗在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都有,但發現表明大汶口人最早,這種風俗可能與某種成人儀式有關。」但拔牙的風俗究竟出於什麼目的,目前還是個謎。
兩具男性骨架為何臉對臉?
「我們是用竹籤一點點地挑土,然後用毛刷一點點刷淨。清理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骨架已經比餅乾還要酥,一碰就會碎掉,晾乾後骨架還會變硬的。」林留根指著第一座墓葬的圖片介紹說,經體質人類學專家初步判定,這具骨架是位成年男性,保存十分完整,幾乎像是標本。考古人員清理完第一具骨架後,發現在旁邊的另一具骨架也是位成年男性,有趣的是居然他們臉對臉。他們是什麼關係呢?是父子還是兄弟?令林留根有點迷惑:「這座墓葬很特別,此前發現過夫妻合葬墓,母子合葬墓,但兩個男性葬在一座墓中,在這片墓群中還是首次發現。」令人稱奇的是,雖然骨架有點裂痕,但並沒有散亂,整齊地排列在泥土裡,仔細查看連指骨都一節不少。2500年前的人能留下牙齒的都很少,為什麼5000年前的人骨能完整保留下來?林留根解釋說,相對江南的酸性土壤來說,蘇北一帶的土壤偏鹼性。
0.2毫米厚黑陶怎麼燒出來?
此次發掘出大量陶器,有鬶、罐、鼎、豆和背水壺等許多種類,有普通紅陶,也有細膩光滑的白陶和黑陶。根據學術界的研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和其後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皿,而其中的蛋殼黑陶工藝讓人歎為觀止。從出土的蛋殼黑陶中,發現胎體最薄的僅為0.2毫米,而且還鏤空,「這樣的工藝水平今天也很難達到。」林留根說,黑陶薄胎在燒製時極易炸裂,生產難度極大,而且這種工藝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失傳了。林留根最想知道的是,這些珍貴的蛋殼黑陶是如何燒製的?「即使用現代科技燒製也很難做到,他們是咋燒的,也許永遠是個秘密。」另外,考古人員還驚奇地在一墓主人的頸部,發現了一枚白色的玉環,這令專家們十分激動。因為在原始墓葬裡,陪葬品大多為陶器,發現玉器十分罕見,墓主身份肯定不一般。
大量的麗蚌殼是哪來的?
挖掘中,考古人員還發現土裡到處都是麗蚌殼。「大汶口先民的生活質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高,500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富足之地』。」林留根告訴記者,麗蚌這種生物生活在大面積的淡水區域,「這表明這裡曾經是沼澤,附近的大運河是利用原來的河道拓寬的。而且這裡很少有戰爭,在骨骼中並沒有發現因戰鬥而傷害的痕跡,隨葬品中,也只發現了6枚骨箭。」林留根透露說,在大汶口墓群上,還發現西周的陶井圈及房屋等痕跡。在梁王城遺址之外的30公里範圍內還發現了同時期的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和山頭遺址,面積都在20萬平方米以上。從北側一面挖掘的斷層中看,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現代,5000年文明史歷歷在目。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家對地層進行了鑽孔取樣,希望從中找到植物的痕跡,揭開那個時代更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