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海一號古沉船今日將完全打撈出水
圖為本報記者航拍的古船打撈現場。
示意圖
昨日上午,在萬眾矚目下,深藏於海底800餘年的古沉船「南海Ⅰ號」進行了「調試工作」。它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上古沉船整體打撈行動,開創了世界先例,是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個重大創新,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技術跨進世界先進行列。據瞭解,「南海Ⅰ號」今天正式出水後將舉行出水儀式,固定在一艘拖運過7000噸水泥石頭的拖船上運送到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臨時碼頭,預計拖運過程需要8~9個小時。
昨日本報兵分三路,海、陸、空全方位直擊「南海Ⅰ號」出水盛世壯舉,本報大洋網還全程對古船出水盛況同步進行網絡直播。今日本報將推出古船現身、獨家權威解讀、解密古船文物、暢遊水晶宮等「南海Ⅰ號」特別報道,並邀請國內、國際權威專家組成專家團對讀者關注話題及未解之謎進行解讀。
文/記者王鵬、徐靖、王廣永、黃文生、翁曉鵬 圖/龍成通、莊小龍、王子恆、邱偉榮 (除署名外)
海上絲路博物館建得起養得起
一直以來,陽江方面公佈「南海Ⅰ號」出水時間為本月22日,但昨日上午現場突然傳來起吊成功的消息。昨天下午5時,陽江市召開「南海Ⅰ號」上水新聞發佈會,各路記者紛紛追問「南海Ⅰ號」是否昨天已正式出水了?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養護經費以及「南海Ⅰ號」出水保護等各方面也提出疑問。
問:「南海Ⅰ號」為何今日上水?
答:打撈「南海Ⅰ號」主要受天氣影響。有關方面原來公佈「南海Ⅰ號」出水的時間為12月24日,根據天氣預報,24日至26日有一股強冷空氣南下,將影響「南海Ⅰ號」的打撈工作,因此改在23日或者更早時間進行打撈。21日起吊是由於天氣良好,為確保22日起吊萬無一失,做前期試吊工作,是整體打撈其中的必要部分,是對「華天龍」吊環、鋼索進行定位,為成功起吊作準備。22日,「華天龍」將「南海Ⅰ號」吊出水面,平穩安全地放到半潛駁船上。
問:景德鎮窯和浙江龍泉窯大多是「貢品」,在「南海Ⅰ號」上發現了大量的景德鎮窯與龍泉窯瓷器,那麼能否推斷「南海Ⅰ號」是由兩地統一配貨到泉州後,再走海路呢,能否證明「南海Ⅰ號」的始發港是泉州?
答:在「南海Ⅰ號」前期的探摸確實發現了很多的瓷器,文物數量以及還有哪些文物都是一個謎團,雖然在船上發現了包括福建兩個窯在內的瓷器,但並不說明船在福建入海。
問:「水晶宮」的旁邊有很多的架子還沒有拆除,而且外面沒有進行裝修,那麼「水晶宮」達到了「南海Ⅰ號」入宮的條件了嗎?什麼時候又能向遊客開放呢?
答:「水晶宮」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展廳,旁邊雖然有很多架子,但是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水晶宮」已完全達到了「南海Ⅰ號」入宮的要求。至於什麼時候對遊客開放,將報有關部門審批才行。
問:按照事前公佈的預算,整體打撈「南海Ⅰ號」的預算約為1.5億元,但據說現在的花費已達到了2.7億元,到底預算是多少呢?
答:「南海Ⅰ號」打撈是世界首創的水下考古項目,是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與陽江市政府都是先把事情幹好,再談錢的事情。
問:目前「南海Ⅰ號」已上水,不久將移至「水晶宮」中,而對「南海Ⅰ號」保護的水環境實驗暫時還沒有完成,那麼在保護「南海Ⅰ號」方面有哪些技術難度?對「南海Ⅰ號」本身及文物有哪些影響?
答: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難度:第一是對800多年保存基本完好的文物和遺址進行保護,世界上沒有一個成熟的方案可借鑒;第二是對船上鐵器、凝結物的保護也是個難題,尤其是從海洋環境移至陸地,保護更是個難題;第三,對出水瓷器的保護也是個難題。
「南海Ⅰ號」入宮後,會立即封堵南門。原來制定的方案是使用原始的海水進行補給。沉船打撈出來後,表面還是泥巴保護著,雖然水環境實驗還沒有完成,但是在保護措施上沒問題。
問:據說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來的養護費將是一個很大數字,甚至有人提出「建得起,養不起」,陽江怎麼解決養護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經費問題?
答:該館將有陽江市政府負責管理,經費陽江市政府肯定能解決,但也需要省政府的支持,經費應該不是大問題,並且爭取明年開館。
起吊過程中何時最危險——上下沉井切割分離時和出水後
沉箱如何打開——如果「南海Ⅰ號」一層層發掘的話,沉箱也可以一層層地切割
打撈對文物有無損害——整個打撈都是與文物無接觸施工,因為從沉箱下壓到穿底梁,都為古船留了1米左右的安全距離,對文物無損害
出水後能否看到古船的輪廓——很難
今天何時出水——預計沉箱全部出水的時間是12時左右
「南海Ⅰ號」出水後仍難見真容
超過3200噸的巨大沉箱、亞洲第一吊、500米的海面平移……在創造世界海上考古奇跡的一吊中,是否存在著危險?整個過程中哪些步驟最為關鍵?古老的沉船被裝進沉箱起吊後是否安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昨天在華天龍號上的打撈現場採訪了現場打撈總指揮吳建成和水下考古研究所博士魏峻。
古船結結實實固定在沉箱中
在整個起吊過程中,最危險最容易使文物遭遇損失的階段是什麼呢?
吳建成說,有兩個階段最容易出現危險:一是將上下沉井切割分離的時候。因為沉井本身重量已很沉重,在其四周切割一圈後,上下沉井就此分離。這個時候,因為泥沙有巨大吸附力,如果不趕緊吊上去,擔心出現上沉井的下挫。而巨大的摩擦力可能使沉井遭受破壞進而威脅裡面的古船。因此,我們在切割分離前,已經用粗大的纜繩將沉井的頂部吊住,減少出現下挫的危險;其次是擔心出水後,泥沙和海水洩漏對沉船影響大。但從出水的情況看,沉箱中的泥沙並沒有洩漏下來,連海水也漏得很少,「南海Ⅰ號」被結結實實地保存在了沉箱當中。
「由於該處海域水深有25米左右,半潛駁沉不到水底,我們只能再專門運來了兩個尾浮箱綁住半潛駁,使它浮在海水中間而不是沉到水底。總之,從整個起吊過程來看,進行得非常順利,『華天龍』吊著沉箱非常平穩地從海底30米的深處平移了500米到『華天龍』另一側水下9米的半潛駁的甲板上,沒有出現預想的意外情況」。
魏峻說,起吊後,水下考古人員對沉箱內的文物進行了探摸,非常完好,100%安全。那是因為包裹「南海Ⅰ號」的泥是比較硬的泥,不是軟的泥,因此對「南海Ⅰ號」有很好的固定作用。
預計23日開始拖移至海上碼頭
22日,打撈工作就是準備在10時左右,讓半潛駁將艙裡的水排出去,然後浮出水面,這時半潛駁就變成跟普通的船一樣,預計排水要3小時。屆時沉箱就會完全露出水面。隨後,工作人員要對半潛駁上的沉箱進行加固,接著要把掛在沉箱上的鋼纜卸掉,並且對綁著沉箱的尾浮箱進行切割分離。在這一切工作完成後,沒有意外天氣因素影響的話,拖船23日就會拖著半潛駁前往水晶宮海上碼頭了。
在拖曳過程中,有兩條拖輪一直跟在旁邊頂替,以保萬無一失。拖的過程中,文物在鋼沉井當中的狀態就像放在家裡的房子一樣,非常穩定,不會出現意外。而亞洲第一吊「華天龍」在纜繩卸下以後就完成使命了。
從海面上到陸地困難最大
吳建成認為,在整個拉移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水陸連接的過程。他說,從船上將沉箱拉到水晶宮海上碼頭,大約需要八九個小時。但從水上拉到碼頭路面的氣囊上,則要花很多精力。不過,到時會有裝置讓它移到碼頭的氣囊上去。
「之所以用氣囊是因為氣囊可以壓縮,比較平穩,不會讓『南海Ⅰ號』在沉箱裡有震動。而入宮以後,沉箱底下的氣囊要抽走,則可以在沉箱底下穿入墊子,氣囊一放氣,就可抽走了。不過也不能確定23日就肯定進行拉移,還得根據天氣情況決定」。
「『南海Ⅰ號』完全出水後,7米高的沉箱會全部露出水面,人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南海Ⅰ號』的頂部淤泥和上面個別散落像瓷器碎片一樣的東西,這些並不是瓷器,而是貝殼。沉箱的四壁會沾滿了海藻和各種貝殼,已經不復下水時嶄新的橙紅色模樣。」魏峻說,今天出水的時候,人們能否透過未封住的沉箱底部看到古船的輪廓?這點很難,因為沉箱下水後經過半年的時間,已經結成大約1米厚的淤泥層,所以很難看見「南海Ⅰ號」的輪廓。「沉箱全部出水的時間預計是22日的12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