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新疆魔鬼城發現大批鳥與恐龍足跡化石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新疆魔鬼城發現大批鳥與恐龍足跡化石

2015年03月12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63 次


石板上有大量古鳥類化石



安建福館長在考察鳥類足跡



肉食性恐龍的足跡化石



距今約1.2億年前的魔鬼城地區的古生物群復原圖


  中外古生物學者4月22日宣稱,他們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魔鬼城景區附近發現了大批鳥與恐龍足跡化石,並以此復原了距今約1.2億年前的魔鬼城地區的古生物群與古環境。


  化石的研究者,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的賈程凱,羅正江高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邢立達博士研究生,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哈里斯教授,新疆克拉瑪依魔鬼城恐龍奇石館安建福館長等專家學者在專業期刊《Palaeoworld》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據悉,此地的鳥類足跡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種最豐富的化石點。


  魔鬼城又稱烏爾禾風城,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遊,西南距克拉瑪依市100公里。這裡有著獨特的風蝕地貌,當地蒙古人將此城稱為「蘇魯木哈克」,意為魔鬼城。其實,這裡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區域,「雅丹」是維吾爾語「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區最為典型,因而得名,是一種在乾旱、大風環境下形成的風蝕地貌類型。在開闢為旅遊景點之前,在人們眼中,這裡是一片恐怖的死亡之地,誰曾想到,1.2億年前的魔鬼城竟恍若江南之地。


  收藏奇石所帶來的意外收穫


  20世紀60年代,我國古脊椎動物之父楊鍾健院士命名了來自烏爾禾的一具完整的翼龍化石——魏氏準噶爾翼龍。該化石在北京博物館展出後引起轟動,烏爾禾魔鬼城也隨即蜚聲中外。


  多年來,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地區,撿石、藏石、賞石已蔚然成風。2003年11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一三七團魔鬼城恐龍奇石館開館,目前館內收藏多種古生物化石、奇石達上千塊,成為魔鬼城地質和歷史變遷的寶貴實物資料,有著重要的考古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魔鬼城恐龍奇石館館長,安建福在此地撿拾、藏石長達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奇石研究經驗。


  1979年的一天,安建福像往常一樣騎著摩托車,行駛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無意間,遠處土坡上的一個石球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安建福,從來沒有見過模樣如此奇怪的石球,他給這個石球起名為「外星人」。然而讓安建福沒有料到的是,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這個偶遇的「外星人」讓他與奇石收藏有了不解之緣。


  2008年2月,安建福偶然發現一個沙礫岩結核而成的石球上有一清晰的恐龍足跡,足跡長13厘米,寬8厘米!這是世界上首次在沙礫岩結核上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有著不尋常的意義,一時引起媒體的關注。隨後,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地層古生物研究室的賈程凱與安建福取得聯繫,多次前往此地考察足跡。賈程凱曾師從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徐星教授,有著豐富的古脊椎動物知識。在單位的支持下,2009年夏,賈程凱、邢立達等學者與對此地的足跡資源展開細緻的考察,沒想到卻因此揭開了一個古世界的奧秘。


  發現珍奇的瓣蹼足水鳥


  2009年夏的考察收穫重大,學者們發現了數百個鳥類足跡和數十個恐龍足跡,足跡被妥善的採集,保存於魔鬼城恐龍奇石館。經過細緻的研究,這些鳥類足跡可以歸屬強壯魔鬼鳥足跡(Moguiornipes robusta,新屬新種),道氏韓國鳥足跡(Koreanaornis dodsoni,新種),高城鳥足跡未定種(Goseongornipes isp。)和水生鳥足跡未定種(Aquatilavipes isp。)。「這是魔鬼城地區,乃至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存在過古鳥類的首個確鑿證據,這在古生物地理分佈,古環境復原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賈程凱介紹說。


  作為新物種,強壯魔鬼鳥足跡非常獨特,「它們又短又粗,完全不同於以往鳥類足跡,以往的鳥類足跡無一例外都具有纖細的趾痕,也就是說其腳趾都是細細長長的,像常見的家雞一般,而我們的發現卻與此相反!」邢立達興奮地告訴記者,「參照現生的鳥類,強壯魔鬼鳥足跡很可能是由那些長有瓣蹼足的水鳥所留下的。」所謂的瓣蹼足是指腳趾兩側具有葉狀瓣膜,這是水鳥腳部適應遊泳的特化,現代擁有這個構造的鳥類,如鷿鷈或瓣足鷸,都有良好的遊泳能力。


  另一個新物種是道氏韓國鳥足跡,韓國鳥足跡最初發現於韓國鹹安郡,是一類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鳥類足跡,此次魔鬼城發現的足跡與其較為類似,所以歸為新種,並將種名贈予世界著名恐龍學家彼得?道森(Peter Dodson),感謝他在恐龍學,尤其是角龍類研究上的貢獻。


  奇妙的古鳥類行為學


  在這些鳥類足跡中,發現數量最多的是道氏韓國鳥足跡,「這些足跡非常散亂,不同於高城鳥足跡規則的行跡,這表明兩種鳥類的造跡者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對此作了古行為學的分析。」賈程凱對記者說。


  現代鸻鷸類的覓食方式主要分為視覺性覓食和觸覺性覓食。典型的視覺性覓食方式為「啄—奔—啄」,通過快速奔跑再一個急停,取食灘涂表面來不及躲入泥沙深處或淺水中的小型螺類、蟹類、蠕蟲等。這種覓食方式受個體間的覓食干擾很大,因此它們在覓食時盡可能地減少個體之間干擾,呈單獨或低密度分散覓食,這種行為以鸻類為主。


  而觸覺性取食是將長喙插入泥中,靠喙對食物的感覺來探搜覓食。覓食時,它們的運動距離較短,長喙深入泥中探搜較長時間才轉移。因此這類水鳥覓食時個體間相互干擾少,可成群覓食,這種行為又以鷸類為主。


  「瞭解到這些差別,我們也可以推斷古鸻鷸類足跡為什麼分為雜亂與規則行跡兩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哈里斯教授介紹說。


  魔鬼城曾是江南之地


  此次發現的足跡大多數屬於鸻鷸類足跡,鸻鷸類在英文中被稱為Shorebirds,直譯為濱鳥類,這些鳥類中最大的不過體長70厘米,體重400餘克,因此也稱之為小型涉禽。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大部分時間棲息於各種濕地,典型棲息地包括灘涂、鹽場、淡水湖、鹹水湖、濕潤的田地和草地的淺灘部分,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一般跗跖部和喙較細長,便於其在濕地活動和覓食,絕大多數種類有遷徙習性。


  鸻鷸類足跡在距今1.2億年前的魔鬼城地區的發現,加上對當地古地理環境的分析,都表明當時此地是一個巨大的河口沖積平原(也稱三角洲;如今的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東北部就都屬於長江河口沖積平原),是一片恍若江南之地。


  從目前此地發現的足跡化石與骨骼化石來看,在早白堊世,這裡至少生活著獸腳類的克拉瑪依龍、敏捷龍、吐谷魯龍和新疆獵龍,劍龍類的烏爾禾劍龍,蜥腳類的亞洲龍。天空中則飛翔著各種鳥兒,還有準噶爾翼龍、湖翼龍和槍頜翼龍等等。只見湖岸的植物高大且茂密,群群水鳥在此嬉戲,偶爾也有恐龍成單或成群來到水源邊飲水、覓食。


  「魔鬼城地區的鳥類足跡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種最豐富的化石點,如能建設起來,配合魔鬼城景區,一定有廣闊的旅遊前景!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這批恐龍足跡作進一步的保護。」 安建福館長如是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