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科考人員三十年後重走「彭加木之路」羅布泊科考結束獲七項成果 | 陽光歷史

 

A-A+

[多圖]科考人員三十年後重走「彭加木之路」羅布泊科考結束獲七項成果

2015年01月24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8 次


 


    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佈著的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

    11月13日,參加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羅布泊科學考察的隊員們,在經過29天、6500公里的科考行程後返回烏魯木齊,並帶回了七項主要科考收穫。

    11月15日,「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羅布泊科學考察」成果匯報會在烏魯木齊舉行。

    據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說,此次科考規模大,先後有75人參加,是歷次羅布泊科學考察活動人數最多的一次。

    在29天時間裡,科考隊員們採用現代最先進的遙感、衛星、雷達等技術手段,對羅布泊地區開展了地理地貌、自然資源調查、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環境考古、野生動物及微生物等多領域的野外考察,最終發現了七項主要科考收穫。

    考察期間,為紀念著名科學家彭加木殉難30週年,科考隊隊員在彭加木失蹤地庫木庫都克,舉行了彭加木塑像奠基儀式。

    本次科學考察活動由廣州市白雲區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聯合舉辦。

    繼續閱讀:

    發現1:「大耳朵」實際是圓盆狀


 



 


「大耳朵」的衛星雲圖


 


    通過利用雷達遙感技術能透視極端乾燥鹽殼層的能力,科考隊員們發現了被羅布泊古西湖覆蓋的古東湖連續向西延伸的湖岸線,並證實了古湖連續向西延伸湖岸線的存在。

    這一科學發現,同時也表明羅布泊古湖泊面積遠大於「大耳朵」範圍,古湖岸呈圓形封閉狀態,而不僅僅是「耳朵」狀的。

    發現2:羅布泊1962年全面乾枯

    「根據遙感資料,羅布泊是在1962年乾涸的,這已經是一個事實了。」夏訓誠說,羅布泊本是一個淺平凹地,最深處僅3米,如果1959年以後羅布泊不進水的話,2~3年內就會乾涸,這次考察就體會到了乾旱區湖泊快變和特變的特點。

    發現3:風蝕水蝕合力造就雅丹地貌

    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佈著約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是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我國第二大雅丹地貌分佈區。

    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雅丹地貌形成的營力除了傳統的風蝕作用,還存在著流水侵蝕的作用。

    如龍城雅丹分佈區,土丘高約15~20米,除東北風的吹蝕外,附近山區突發性洪水,也對雅丹地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發現4:首次獲得羅布泊氣象資料


 



 


氣象科研人員通過儀器測量風速


 


    此次考察,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羅布泊鎮,每隔100公里就設置一個自動氣象站,共設置了三個,用來收集風向、氣壓、降水、溫度、蒸發等六大氣像要素。

    夏訓誠說,在考察過程中,曾幾次用儀器測到空氣相對濕度為零的記錄。科考隊最終確定羅布泊地區是全國乃至全亞洲內陸地區最乾旱的地方。

    發現5:羅布泊有狼出現的痕跡


 



 


在羅布泊裡,據推斷被狼啃食過的野駱駝屍骸


 


    就在此次考察過程中,隊員們驚喜地發現原來羅布泊內是有動植物生存的,甚至有過狼出現的痕跡。

    隊員們在尋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駱駝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在一具野駱駝的屍體旁,居然有幾堆狼糞。這說明,經過多年的開發,淡水不斷地引進,少量的動植物開始生長在羅布泊這塊鉀鹽極高的土地上。

    發現6:樓蘭東面發現農耕遺跡

    在仔細查看航拍的衛星圖片中不難看出,在樓蘭遺址東10餘公里接近孔雀河處,有大面積農耕遺跡和渠道、田塊。

    考察隊員經過實地考察,並採集野外表土採樣分析發現,土壤裡存在一定量的孢粉,這是歷史上該地區曾被人為耕種的有力證據。


 


    發現7:小河墓地附近發現古城遺址


 



 


小河墓地西北新發現古城周圍散落的一些陶片和錢幣


 



 


小河墓地西北新發現的古城遺址示意圖


 


    在小河墓地西北,科考隊員新發現了一處古城城牆遺址,建造年代大約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於北魏時期。

    根據牆體年代和初步發現的文物類型以及地理位置,這裡有可能是文獻記載的「注賓城」,可暫定名為「注賓泊古城遺址」。

    該古城遺址的隸屬、職能,還有待詳細的考古發掘工作。

    人物專訪:

    羅布泊不是死亡之路是科學的田野

    今年76歲的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隊長夏訓誠,曾多次進入羅布泊。11月15日,夏訓誠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您這麼大年齡了,為什麼還如此熱衷於羅布泊考察?

    夏訓誠:每一個考察羅布泊的中國人,都希望中國人對羅布泊有發言權,這也是我和去世的彭加木先生,以及中國所有考察羅布泊的科考專家們共同的目標,我們想在羅布泊這個研究的舞台上研究得更深。

    記者:聽說您有一個關於「大耳朵」的故事?

    夏訓誠:1980年5月,我去華盛頓埃爾巴斯教授家做客時發現,他家客廳中就掛了一張羅布泊「大耳朵」相片,我們一起討論這張相片時,因為大家大多沒有到現場考察過,說什麼的都有。那個時候,我就決定回國後,組織隊伍去考察,把「大耳朵」搞清楚。但因為諸多事情,今天才算弄清楚一部分。

    記者:此次科考證明了羅布泊是全國最乾旱的地區,空氣裡水分為「零」又是一個什麼概念?

    夏訓誠:舉個例子吧,有一次,我們在吃酸黃瓜,放在地面上僅半天功夫,酸黃瓜就被蒸發成了瓜干,我們明顯感覺到,空氣中缺失水分的厲害。

    還有就是晚上我們脫下的皮鞋,第二天清晨就變形穿不上了,這是因為皮鞋中的一點點水分,也被極端乾燥的空氣「掠奪」光了。

    有些沒有帶備用鞋的隊員,只好不穿鞋光著腳行走,這在一般沙地還可以,遇到鹽殼地,走不了幾步,腳上就磨破或打了血泡,隊員們就只好用毛巾把腳裹上,一拐一拐繼續前進。

    記者:您還會繼續羅布泊考察工作嗎?

    夏訓誠:對我來說,羅布泊考察不是死亡之路,那裡是科學的田野。我相信,只要我身體允許,我還會走進羅布泊這個神秘的地方。

    新聞背景:


 



 


    羅布泊在塔里木盆地東部,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古代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羅布泊湖水較多,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現僅為大片鹽殼。羅布泊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