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湖北庫區地下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 | 陽光歷史

 

A-A+

三峽湖北庫區地下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

2016年06月12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69 次

記者從29日在湖北黃石召開的湖北省文物局長會獲悉,經過16年的發掘,截至今年底,三峽工程湖北庫區地下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全面完成。初步統計,出土不同時代、不同質地的文物6萬多件,其中珍貴文物約5000件,為研究三峽庫區歷史文化發展提供重要實物資料。

  湖北省文物局三峽及南水北調辦主任王風竹告訴記者,從1992年開始,來自全國的72家考古單位、數千名考古工作者,對三峽工程湖北庫區文物進行發掘保護。經過16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完成規劃的地下文物點217處、45.8萬平方米的考古發掘和190.6萬平方米的勘探工作任務,系統廓清三峽考古學文化面貌,推進了巴文化考古研究。


  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距今6000-7000多年前的「太陽人」石刻和石人雕像、精美的新石器時代玉器、圖案精美的巴文化銅戈、矛及一組保存完好的弓箭,堪稱庫區文物中的「瑰寶」。這些大量重要遺跡遺物的搶救保護,填補了峽江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研究的空白,系統完善了該地區原本並不清楚或只有一些初步認識的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秭歸官莊坪、廟坪、巴東雷家坪等一批遺址典型楚文化遺存的發現,對研究楚文化向西擴張及巴、楚文化關係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秭歸何光嘴、朝天嘴等一批夏商時期的遺存揭示了巴、蜀、華夏諸部族文化在庫區交流的史跡;大批漢、六朝墓葬的發掘,揭示了當時的三峽地區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版圖。


  與此同時,按照「集中保護,規模發展」的思路,湖北文物部門搬遷復建了41處文物建築,全省最大的文物保護項目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計畫2009年5月全面竣工,10月對外開放。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