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陝西發現舊文件證實抗戰時期曾變更賦稅政策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陝西發現舊文件證實抗戰時期曾變更賦稅政策

2016年05月16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93 次

陝西發現舊文件 證實抗戰時期曾變更賦稅政策


文檔其中一種。 文/圖 記者 張松







近日,安康市財政幹部張傑向記者展示了他偶然得到的一件藏品,該藏品為記載1938年安康縣(現安康市漢濱區)與陝西省財政廳、民政廳關於土地畝數陳報相關的一系列文檔,該文檔證實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為應對抗戰的緊急形勢變更賦稅政策,也是安康人民在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情況下為抗戰需要上交糧食的有力證據。


該土地陳報系列文檔近百頁,包括當年安康縣政府制定的《安康縣土地陳報經費支出預算書》《安康縣土地陳報實施方案》以及當時省財政廳、民政廳聯合下發的指令性文件和各種統計報表共計三大類14種。這些文檔詳細記載了1938年(民國27年),安康縣對全縣東、南、西、北、中五個片區各鄉鎮土地丈量過程中的承包經費、官員工資標準、辦公經費、外勤測量費、培訓費、伙食費、津貼以及人員培訓情況、土地細化分配情況、計稅標準情況等,這些記載都為當時徵收糧食的情況提供了依據。



另外,官員工資標準中記載著處長(由縣長兼任)不支薪、副處長每月1400大洋、秘書1400大洋、技術員1280大洋、辦事員1400大洋,而工役5人10個月400大洋,每人每月8大洋。安康縣以稻穀、小麥、玉米為標準,以上的田賦、正附稅款總額每元(大洋)每人折稻穀3.5升,其他糧食按標準公式計算推算,即1市斤稻穀等於小麥0.75市升等於玉米1.2市升。



記者從《安康縣志》(1989版)瞭解到:民國時期安康縣社會經濟很落後,民國政府攤徵賦稅的捐派有增無減,勞動人民的生活非常貧窮,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如當時張灘區三合鄉馬灣村四組有8戶人家,其中7戶佃農交租、納稅後,人均口糧只有50公斤,冬春全靠借貸和採集野果野菜代食品過活,遇上災年只能挖觀音土吃,常有餓死人的現象, 3戶沒有被子的人家,冬季夜間蓋蓑衣或圍著火爐席地而臥。但是抗日戰爭開始後,安康一度成為支援華中戰場的後方重鎮,當時的安康人民每年將70%以上的糧食都送到了省上,用以支援抗戰。



記者查閱《中國財政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版)得知,抗日戰爭開始後,東南沿海及華中富庶地區相繼淪陷,一些地方財政收入失去了主要稅源,通貨膨脹嚴重,為此,國民黨政府改變徵收辦法,從1938年開始對田賦徵收實物,加上後來推出的糧食徵購、糧食征借政策,被稱為國民黨政府的「三征」。各戰區在糧食徵購過程中,辦法也不統一,陝西、河南等省按土地畝數實行派購,但定價很低,只給糧食庫券或法幣儲蓄券。張傑收藏的這一系列文檔,正好證實了各類記載中國民政府當時的財政政策、以及陝西按畝徵糧的這一做法。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