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塵封70年的抗戰海軍校現身巴南區中壩島 | 陽光歷史

 

A-A+

重慶塵封70年的抗戰海軍校現身巴南區中壩島

2015年10月26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從巴南區木洞鎮的長江邊放眼看去,細雨濛濛中的中壩島,宛若一艘正在江上遊弋的巨船。70年前,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一所抗戰時期的海軍軍官學校,遷至這個江中小島。隨後的9年時間裡,這裡為當時的中國,培養出了43位海軍軍官。


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逐步開展,這所軍校在被塵封了近70年後,慢慢浮出水面。昨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說,學校的具體名稱,尚待考證,但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抗戰時期重慶的軍事體系,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地處江口守護山城


珊瑚壩、廣陽島……在流經我市的長江中,擁有著眾多的江中小島,但為何遷建重慶的海軍軍官學校,會選址在中壩島上。昨日,吳濤說,無論從戰略位置和戰略疏散來說,中壩島都不失為較好的選擇。


據吳濤介紹,在處於長江江口位置的中壩島上修建軍校,不僅有利於訓練學員,還兼具著了望和守護山城的作用。同時,選址在相對偏遠的中壩島,也是為了將戰時主要軍事設施分散佈置,以免日機轟炸。


軍校遷到中壩島後,教官、官兵和職工們的家屬,也多來到木洞租房居住,這些「下江人(對江、浙、閩、鄂人的統稱)」也把下江文化帶進川中,使木洞經濟活躍了一段時期。


軍官分派國外服役


據木洞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蔣效倫介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抗戰時期海軍軍官學校遷到了依山傍水的中壩島上。當時,學校在島上興建起佔地4畝的校園,為防日機轟炸,校舍的外牆被刷成了泥灰色。


為讓學生們實習方便,當時海軍的「楚觀」、「楚同」兩艘軍艦也開到了中壩島附近水域,停靠在木洞鎮八洞橋外江面,即中壩「觀音閣」前300米江中。


隨後的8年時間裡,全國各地選拔出的43名海軍士兵,被分三批送到了這座江中小島。頭戴船形帽、肩批白色飄帶的年輕士兵們,在島上的訓練場和江中的軍艦上,學習各種海戰戰術。


這些學員畢業後,有的被分配到英國皇家海軍軍艦服役,有的前往前蘇聯艦隊服役。


禁航檢驗修復槍炮


除了培訓海軍軍官外,學校還設有修械所,專門負責修復在戰爭中損壞的槍炮。為檢驗修理槍炮的使用情況,島上專門開闢出空壩,成為修械所的試驗基地。


今年74歲的徐禮,是中壩島上土生土長的居民。昨天,站在軍校的校舍外,徐大爺講述起在他記憶留下深刻印象的軍校修械所。


每當一批槍炮修理好後,江兩岸就會升起白色的旗幟,發出信號禁航。然後將修好的槍炮拉到實驗基地,裝滿彈藥以江心為靶發射,「震耳欲聾的響聲不絕於耳。」


大爆炸後逐步撤離


據蔣效倫介紹,抗戰期間,日軍飛機對我市實施轟炸,建於中壩島上的軍校,也成為轟炸目標。停駐在江中的「楚觀」、「楚同」兩艦的艦炮均瞄準日機開炮,打得敵機不敢低飛,只能在高空投彈。


1947年,軍校彈藥庫突然爆炸,幸無人員傷亡。但是在這次爆炸後,軍校開始逐步撤離中壩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