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澳洲發現巨大的螢光粉紅色蛞蝓
當地人只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卡普塔山發現巨大的螢光粉紅色蛞蝓Triboniophorous graeffei。它最長可到約20厘米,以苔蘚為食。它是生活在新南威爾士州其他地區和昆士蘭州的紅三角蛞蝓的親戚。
專家認為,巨大的Triboniophorus graeffi蛞蝓只生活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卡普塔山地區。這種蛞蝓以苔蘚為食,通常發現於大雨過後。
專家認為,食同類的蝸牛只生活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卡普塔山地區,以生活在這個偏遠地區的素食蝸牛為食。
這是新南威爾士州納拉布裡市附近卡普塔山西北斜坡上的森林。儘管殘留下來的熱帶雨林區和大雨使這裡成為粉紅色蛞蝓和食同類蝸牛生存的理想地點,但它的大部分植被都已變干。
澳洲當地人在一個偏遠地區發現一種巨大的螢光粉紅色蛞蝓和食同類的蝸牛。分類學家最近確認,這種粉紅色蛞蝓和三角蛞蝓屬同一物種。
這種粉紅色蛞蝓最長可到20厘米,這種肉食性蝸牛以素食蝸牛為食。這兩種奇異動物都生活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納拉布裡市附近的卡普塔山周圍,這裡位於雪梨市西北約323英里(約合516.8公里)。當地人一直報告見過奇異的粉紅色蛞蝓,尤其在大雨過後,但分類學家最近只把它確認為紅三角蛞蝓的同一物種,學名是Triboniophorous graeffei。
這種蛞蝓生活在一個約36平方英里的地區,只生活在卡普塔山頂區域。但它的親戚卻生活在紐西蘭和南非等國家。與此同時,食同類蝸牛也被認為只生活在卡普塔山地區,只以同樣生活在該山區的素食蝸牛為食。根據專家判斷,這兩種動物都起源於澳洲東部。當時,該地區覆蓋著潮濕的熱帶雨林。隨後在約1700萬年前,這裡出現火山爆發,開始變得乾燥,只剩下一小部分熱帶雨林式的環境。這使這些無脊椎動物的棲息地大幅減少。
曾在該地區做了20年國家公園護林員的邁克爾-墨菲對《雪梨先驅晨報》說:「這是一個長滿高山林的小島。相似的環境距這裡有數百英里遠。蛞蝓白天藏在腐爛葉子中,但有時它們會在晚上出來,吃樹上的黴菌和苔蘚。它們是令人吃驚、看似不真實的動物。」
蛞蝓只是有霧的卡普塔山區的稀有居民之一。由於這些罕見和獨特的動物,新南威爾士州科學委員會最近作出初步決定,把這裡列為「瀕危生態群落區」。這就意味著在制止侵入和開發上該地區得到最高級別的保護。新南威爾士州科學委員會的報告說:「這些物種從低地祖先進化而來,已被孤立在一個開始變干的敵對環境中,致使它們非常容易受到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的影響。溫度升高一兩度都會令它們賴以生存的山頂變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