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T夫人化石為滅絕動物的性別提供直接證據
T夫人化石
雄性有頭骨脊(右),雌性沒有
北京時間21日凌晨出版的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浙江自然博物館館藏化石論文《與蛋保存在一起的翼龍成年個體、性別及繁殖》。論文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博士呂君昌、劉玉清、季強,浙江自然博物館博士金幸生,英國雷切斯特大學博士David M UNWIN等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完成。
2010年,這個研究小組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館藏中,驚喜地發現了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龍化石,這塊化石被研究小組稱為T夫人。這一發現為判別這些已滅絕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關於翼龍那個獨特、鮮艷的頭骨脊(頭冠)起什麼作用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件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達爾文翼龍標本顯示它肯定是雌性,這種可以明確確定性別的發現,在化石記錄上極為罕見。」金幸生興奮地說。
作為飛行爬行動物的翼龍類,是2.2億年到6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的空中霸王。許多翼龍都有頭骨脊,有的可達到其頭骨高度的5倍。長期以來,科學家猜想這些頭骨脊用來作為某種炫耀或為同類發信號,並且只有雄性才有,雌性沒有。
T夫人從兩方面區別於雄性達爾文翼龍:她具有相對大的腰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骨盆,以容納輸卵管,而不具有頭骨脊。而雄性個體具有相對小的腰帶和非常發達的頭骨脊。大概它們用頭冠來恐嚇對手或者吸引像T夫人那樣的異性伴侶。因此,可以判斷具有頭骨脊的是雄性,而不具頭骨脊的是雌性。
金幸生稱,在化石記錄中極難確定動物的性別,能夠區分翼龍的性別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困惑科學家100多年的翼龍頭骨脊問題得到了很好解釋。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知識來研究整個新領域,比如種群的結構和行為。我們也可以充當翼龍的媒人,把同種的、長期分開的雄性和雌性重新聚在一起。
金幸生說,新發現也告訴我們許多關於翼龍生殖方面的信息。翼龍類的蛋相對小且軟殼,這是典型爬行動物的,不同於鳥類的硬殼蛋。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小的蛋需要較少的投入。對於精力充沛的飛行動物翼龍來說,這是一個獨特的演化優勢,並且可能是向大型披羽蛇翼龍(翼展可達10米多長)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T夫人的新發現解決了恐龍時代性別鑒定之謎。」金幸生說,近年來,浙江自然博物館徵集了一大批珍貴地學標本,並利用館外力量和館內研究人員相結合的方式及時開展合作研究,已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SCI雜誌上發表了十多篇論文。非常巧合的是,達爾文翼龍也是由該科研小組於2009年發現並命名的,當時命名的為雄性達爾文翼龍,研究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B上,研究成果獲200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進展之一,模式標本保存在浙江自然博物館。
翼龍化石是浙江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收藏之一,其中臨海浙江翼龍是我國唯一的晚白堊世翼龍。本次雌性達爾文翼龍的發現,使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達爾文翼龍雌雄成對,大大提高了翼龍藏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