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乾盛世下的北京市民生活 | 陽光歷史

 

A-A+

清朝康乾盛世下的北京市民生活

2014年10月21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60 次

「冰嬉」又稱「冰戲」,是古代漢族對冰上活動的泛稱。宋朝和明朝,不僅民間有冰嬉活動,宮廷也已有了冰嬉活動。冰上運動很早就在東北滿族等民族民間流行,它不但是一項娛樂活動,也是軍事操練的一種。清政權由瀋陽遷都北京以後,把冰上活動的傳統帶到了北京。在康乾時期,冰嬉大為盛行,至有「國俗」之稱。清廷把滑冰、冰上足球和摔跤作為守衛北京八旗官兵的軍事訓練項目。皇帝每年冬天要檢閱八旗官兵軍事技藝,滑冰便是其中的一項。


康乾時期,人們所用的冰刀很簡單。在木板上鑲上鋼條或鋼片,綁在鞋下即成冰鞋。後來才逐步發展為單刀式和雙刀式。這一時期,溜冰也從單純的軍事演習性質,逐步變成專供皇家貴族娛樂的競技活動。到乾隆朝,冰嬉,既有軍事集體表演的規模,又有個體花樣、技巧方面的較高的表演水平。康乾時期,每年每旗從善走冰者中挑選出二百名陳設冰戲。八旗合計共一千六百名。檢閱時分為兩個隊。一個隊的領隊身著紅馬褂,隊員身著紅背心;另一個隊的領隊身著黃馬褂,隊員身著黃背心。八旗隊員每人的背上分別插著本旗旗色的小旗。每個人的膝部裹著護膝,腳上穿著帶有冰刀的皮靴。冰場上,每隊立有三座插著彩旗的大門,每隊隊員分別列成一路縱隊,分別從彩門中穿過,在冰場上劃成雲卷式的兩個大圈,令人賞心悅目。


每個人溜冰時還要表演各種動作,有溜冰射箭、花樣溜冰、雜技表演等項表演動作。康乾時期,宮廷畫家金昆等三人畫的《冰嬉圖》和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翰所畫的《冰嬉圖》(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就形象地反映了當年在中海金鰲玉蛛橋南宮廷冰上表演時英姿和盛況。這些表演能手是從各地選來的,先入宮中訓練,於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上表演,供皇帝後妃和大臣們校閱觀賞。每逢表演時期,北海四周要搭綵棚,掛綵旗,懸綵燈。皇帝、皇室及王公大臣親來觀賞。今北海漪瀾堂就是乾隆皇帝等檢閱觀賞冰嬉的地方。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元正二日,乾隆在紫光閣宴請全國各少數民族首領的年班盛會活動中,除筵宴之外,還包括觀冰嬉等活動。乾隆即席賦詩中曾講到觀冰嬉,其詩句:「遂試冰嬉千隊出,旋歌露湛八音諧。」


康乾時期,宮廷觀賞的冰嬉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以競賽快慢為優劣。乾隆年間出版的潘榮陛的著作《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競賽速度的冰嬉姿勢有扁彎子式、大彎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等。競賽後,擇最快者分三等給以賞賜。乾隆觀競速冰嬉後,曾即興賦詩讚美其速「迅似儼飛電」、「擬議弦催箭」,並用「誇父追日」、「列子馭風」等典故來形容其速度之高。第二類是花樣冰嬉和雜技冰嬉。當時,花樣冰嬉有各式各樣的姿勢,例如「童子拜觀音」、「仙猴獻桃」、「金雞獨立」、「鶴子翻身」、「大蠍子」、「哪托探海」等。稱做「雙飛燕「式的表演是由雙人偕同冰上起舞來完成的。還有人邊滑邊表演疊羅漢、冰上倒立、耍刀、使棒、飛叉、緣竿等雜技項目的,還有邊滑邊表演彎弓射箭等軍事訓練項目的。技藝高超者婉若蜻蜓點水、紫燕穿波,妙不可言。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高士奇所著的《金鰲退食筆記》記載,在五龍亭等地,八旗官兵逢「寒冬冰凍,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鐵條,一人在前引繩,一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飛,名曰『拖床』。積雪殘雲,景更如畫」。再有一類就是冰上踢球表演。在《金鰲退食筆記》中對冰上踢球競賽也做了詳細的記述:「每隊數十人,各有統領,分伍而立,以皮作毬,擲於空中,侯其將墮,群起而爭之,以得者為勝;或此隊之人將得,則彼隊之人就之令遠,喧笑馳逐,以便捷勇敢為能。」《帝京歲時紀勝)及其「補箋」中記述:「冰上整鞠,皇帝亦觀之,蓋尚武也。」


康乾時期,在民間也盛行冰嬉活動。專門為宮廷表演的技巧隊,正是從八旗兵丁中擅長冰嬉的人員中擇優者選拔上去的。當時,什剎海和護城河都有八旗兵丁在那裡練習冰上踢球競技,花樣滑冰、雜技滑冰等。這些人在慈雲寺外冰上拖冰床,在冰上踢球拋球,練習速滑等。康熙年間的《百戲竹枝詞)中《走冰鞋》一首,就是對此情此景的生動描繪:「捷足行看健步紛,寒流趁凍雪花春。鐵鞋踏破奔馳甚,侮作銀河冰上人。」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