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廣東梅州發現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大營
仁風樓斑駁的大門。
雕樑畫棟的仁風樓大殿。
一座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名叫仁風樓的客家民居,在梅城西郊街道辦事處黃泥墩數百幢客家民居中默默無聞湮沒了140多年後,近日一下子成了當地文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日前,梅江區文史工作者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這幢經歷了近300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的仁風樓,竟是140多年前,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在梅州最後的大本營,它見證了10萬太平軍在梅州與清軍周旋、激戰18個月後,最後全軍覆滅的慘烈歷史而顯得爾足珍貴。
當地文史專家認為:梅州康王大本營為140多年前戰地遺存活標本,它的發現對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清朝末年歷史、客家地區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加以悉心保護。
康王其人
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縣人,農民出身,太平天國著名將領。加入太平軍,初為石達開部將,後與石決裂,受天王洪秀全嘉獎,名其部為「扶朝天軍」。太平天國甲子年(1864),封康王。汪海洋為太平天國後期擎天一柱。汪海洋戰死,史學家範文瀾認為標誌「太平天國徹底地失敗」。
仁風樓成為太平軍大本營
昨日,記者來到梅城西郊黃泥墩居委街口看到,門牌編號為88號的仁風樓主體建築坐西南向東北,是一堂四橫堂橫屋。外門樓坐東南向西北,二道門依次為方形門和拱券門,坐東南向西北。堂屋為懸山頂,橫屋為硬山頂、走馬樓結構。整體為灰瓦面、三合土夯築、土木結構建築。堂屋內有宋湘親書楹聯:「克儉克勤保世滋大, 是巽是訓進德無疆」,中間掛「思訓堂」匾額。
仁風樓周圍大屋鱗次櫛比,屋屋相通,有極好的迴旋活動餘地、四通八達的巷道,攻守進退兩便。1865年(清同治四年)12月8日(農曆十月廿一日)康王率各部太平軍攻下梅城(嘉應州城)後,將大本營設在仁風樓。
康王殉難後太平軍餘部覆沒
據當地文史工作者考證,仁風樓作為清朝末年太平軍在嘉應州的大本營,指揮餘眾與清廷抗擊,時間只有短短的60多天。1866年1月28日,康王汪海洋率太平軍精銳出梅城北郊佛子高、黃竹洋猛攻清軍。
正當康王身先士卒率眾追擊潰退清軍時,由於叛徒指認,清軍集中數十支火槍火炮轟擊,康王不幸中炮落馬,於當晚不治在仁風樓身亡,死時年僅36歲。
據當地史料記載,康王殉難後,強敵四圍,偕王譚體元和剩下的太平軍數萬弟兄陷入絕境。1866年2月7日夜(農曆十二月廿二日)偕王譚體元與天將胡永祥等率全部太平軍,悄悄撤離仁風樓從西南門出城,漸次撤出梅城。但由於地形不熟,誤走黃沙嶂而導致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