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在新疆建立的軍工廠 | 陽光歷史

 

A-A+

建國後在新疆建立的軍工廠

2014年09月06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7 次

阿拉溝各廠簡介:新中國建立後,國 民經濟迅速恢復,並進入了和平建設時期,到50年代後期,國際形式發生了變化。首先:美國帝 國主義將矛頭對準我國,在國家周邊建立了一系列軍事基地,,實行「軍事上的包圍」、「經濟上的封鎖」;1960 年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推行「逐步升級」的政策,還把戰爭擴大到寮國、高棉和整個印度支 那,並不斷對我國領空、領海進行頻繁侵犯和挑釁。其次:是蘇聯背信棄義,於1960 年單方面撕毀幾百個與我國簽訂的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和合同,隨著又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再次,印度當局於1961年在中印幾千公里的邊境上越過控制線,對我國進行騷擾,發動戰爭。此外,1961年台灣當局在美國的扶持下,利用大陸暫時的經濟困難,圖謀竄犯大陸。嚴峻的國際形勢,使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社 會主義建設受到嚴重的威脅。於是在1964年中 共中央召開了五月工作會議,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方針,動員全國人民進入防禦備戰狀態。新疆現代軍事工業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進入了建設階段。
從1964年到1978年,新疆先後建成了:庫爾勒半自動步槍廠(新疆紅旗機器廠)、烏魯木齊手榴彈地雷廠(新疆西山機器廠)、庫爾勒7.62槍彈廠(新疆前進機器廠)、和靜82迫擊炮彈引信火工品廠(新疆東風機器廠)、庫車硝銨炸藥廠(新疆天河化工廠)、庫爾勒工模具廠,烏魯木齊標準件廠。1969年以後國家根據國際形勢在烏魯木齊南山礦區阿拉溝(南疆鐵路魚兒溝至巴侖台這間的天山之中)緊急搶建40.毫米反坦克火箭「一套三廠」,即40毫米火箭筒(新疆星火機器廠)、40毫米火箭彈(新疆燎原機器廠)、40毫米火箭彈引信廠(新疆曙光機器廠)。上述軍工廠的建立,使新疆破天荒的擁有了生產現代輕兵器的能力,極大的改善了自治區民兵和地方部隊武器裝備的供應情況,同時也為開發天山及南疆地區的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及國家經濟的發展,這些軍工企業已由軍轉民,並已陸續搬出大山,投入到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洪流之中.如果您坐火車去新疆的南疆,若在白天途經魚爾溝-新源-國光-阿拉溝車站之間的若干個車站時,可以看到部分兵工廠遺留下來的部分廠房及住宅區,這些兵工廠廠區是東風廠、勝利廠、星火機器廠、燎原機器廠、曙光機器廠曾經留下來的。
星火廠、燎原廠、曙光廠
建立星火、燎原、曙光廠的原因:
1969年發生了蘇聯軍隊侵犯我國領土事件,在黑龍江蘇軍侵犯珍寶島,在新疆塔城挑起鐵列克提事件。在我國三北地區造成了緊迫的國防戰備形勢,據此,為作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對付蘇聯的大批坦克,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報請中央軍委辦事組批准,經第五機械工業部「6911會議決定」,在新疆緊急搶建40毫米反坦克武器「一套三廠」(新疆星火機器廠、新疆燎原機器廠、新疆曙光機器廠)。
自治區革委會和新疆軍區,遵照中央關於軍工建設要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由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劉發秀帶領五機部基建局、第五設計院和新疆國防工辦有關負責人於1969年9月進入天山腹地阿拉溝踏勘選址。11月14日五機部軍事管制委員會根據中央軍委辦事處批准的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辦所提的方案,通過並開始實施在和靜縣阿拉溝山區搶建69式40毫米火箭筒、彈、引信配套三廠,簡稱「一套三廠」,要求以「只爭朝夕」精神,力爭在1970年以內建成投產。據此新疆軍區國防工辦成立了「一套三廠」籌建處,負責籌建工作,軍區國防工辦副主任婁述文任籌建處負責人。1970年5月,自治區組建了「一套三廠」搶建工程現場指揮部,簡稱「135工程現場指揮部」。
雖然上級要求將此項工程做為打殲滅戰的重點工程,但由於「文化大革 命」的干擾和影響,建築材料從四川、甘肅運來,簡易公路路況很差,車輛損壞嚴重,運輸時斷時續,工期一再拖延。為扭轉局面,專門成立了軍區獨 立汽車營,負責原材料及生活材料設備的運輸。1973年,三廠的領導班子相繼健全,遂撤消「135工程現場指揮部」,又各廠自行管理。
部分星火廠廠房和住戶區
三廠簡介:
國營星火機器廠
地 址 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阿拉溝(南疆鐵路星源車站附近)
第一廠名 和靜40反坦克火箭廠
第二廠名 國營星火機器廠
企業代號 5217廠
郵政編碼 830024
郵政信箱 烏魯木齊市118信箱
40毫米火箭
國營星火機器廠是兵器工業部在新疆的部屬軍工企業之一,由原兵器工業部第二管理局主管,是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委於1969年批准建設的企業。1985年4月實行兵器工業部和烏魯木齊市的雙重領導。
到1985年底該廠有職工738人,其中幹部227人,占總人數的30%,各類技術人員174人,占職工總數的23.6%。建築面積45049平方米。工廠佔地面積771800平方米,實際使用面積254975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2054.5萬元,淨值1673.8萬元,有各種設備711台,室外熱力管線8021米,上水管道3557.6米,下水管道4005米,室外輸電線路22497米,動力總能力6064千瓦,設備固定資產原值716萬元,淨值486萬元,工業生產設備680台。
工廠距烏魯木齊市280公里,地處南山礦區阿拉溝河谷的布魯克烏拉能蓋(原和靜縣八一公社紅光大隊),廠區海拔1700米,四周為海拔3000米以上的群峰環繞。阿拉溝河從廠區流過,每年5月至8月為洪水區,最大洪水流量為234立方米/秒。1988年6名家屬一名學生遭泥石流遇難喪生,廠區內外植樹近3萬株,綠樹成瀅,改變了往日荒涼的景象。
該廠1970年動工,設計生產能力年產40反坦克火箭筒2700具,工業普查實際查定能力為5000具。原計畫當年建成投產,由於文 革動 亂,到1973年實際只完成土建工程量的70%,臨時黨 委發動組織全廠職工,一手抓生產準備,一手搞基建,1974年完成自營工程六項,完成投資58萬元。1975年在鐵道兵5師25團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了長40米、寬10.6米的連接廠區與福利區交通的鋼筋混泥土大橋。1976年3月成立了KH40火箭筒試制領導小組,6月試制,裝出了4具69--1式40反坦克火箭筒,10月實彈射擊成功,當年底生產了500具。1977年8月通過了產品簽定,並通過了基本建設竣工驗收,正式交付使用,投入批量生產。
1979年實驗成功的噴管熱後不校正工藝,同年10月參加華北地區新40火箭筒產品質量會檢,獲得第三名。1980年完成的焊接身管不校正工藝試驗,1983年被兵器工業部批准正式用於生產;上述兩項工藝在全國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
40火箭筒瞄準鏡
1983年軍品完成2500具,產值達到811萬元,上繳利潤254萬元,1984年完成軍品1500具,總產值511萬元、其中民品產值31萬元,上繳利潤80萬元,1985年軍品收尾生產300具,因無主導民品,實虧127萬元。
1980年開始開發民品,試制生產了:建設牌斗車齒輪10種(生產3006件);DY電熨斗(生產2104只);SQ180型黃油槍405具。還生產試制了:售油機、手搖壓面機、縫紉機、鎖邊機、沙發、暖氣片專用鏜空機、功絲機、鋼串片散熱器等93種民品。還生產了23台啤酒花打包機,受到用戶歡迎。1988年在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轉產鈁機配件,共生產了10噸紡織機械配件,供石河子八一棉紡織廠。
國營燎原機器廠
地 址 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阿拉溝夏爾布魯克,烏拉能蓋(南疆鐵路星源站至阿拉溝站之間)
第一廠名 和靜40反坦克火箭彈廠
第二廠名 國營燎原機器廠
第三廠名 新疆燎原鍋爐安裝維修公司
企業代號 5223廠
郵政編碼 830024
郵政信箱 烏魯木齊市119信箱
「40彈」軍工生產線
新疆最大的軍工企業----國營燎原機器廠建廠原因與星火相同。是三廠中最大的一個廠,也是新疆地區軍品生產停產最晚的一個廠,亦即是最後一批軍品收尾的廠。
根據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工廠所在地區海拔1706.16米至2000.4米,高山缺氧,氣壓低。一年冬長夏短,最高溫度27度、最低溫度零下22度,6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洪水期,1987年7月26日-27日阿拉溝山洪暴發,全廠職工奮力抗洪救災,並派民兵突擊隊支援解放軍通訊營抗洪救災,被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評為抗洪救災先進單位。南疆鐵路呈「S」型繞廠區而行。
工廠於1969年11月開始籌建,1970年元月2日破土動工,在亂石成堆,自然條件惡劣的荒僻山溝搶建工廠。生活物資從烏魯木齊市、庫爾勒、新源等地運來,建築材料由甘肅運紅磚,四川運水泥。1970年3月成立臨時黨委後,決定一手抓進本建設,一手抓生產準備,籌建處先在烏魯木齊市五星路47號辦公,並積極開始產品零件的試制。當時技術資料不全,又無廠房設備,以職工肖志輝為首的老工人,憑著滿腔愛國熱情和工人階級的智慧,借用烏魯木齊市煤礦醫院、十月拖拉機廠、農機廠、科學院新疆分院試驗室等單位的公房和設備,日夜奮戰,終於在1971年試製出符合產品圖紙要求的69毫米40式火箭彈關鍵零件—— 藥型罩。為後來搬入山溝現址投產打下了基礎。1973年籌建處全部搬入阿拉溝,投入建廠高潮,為了三線建設,堅持「人學王進喜、廠邁大慶路」,學習大慶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大搞工程收尾,安裝設備、砌圍牆、修馬路、、平場地,手拉肩扛,運走石頭37070立方米。1976打通了生產線,完成了工裝大會戰。
1976年廠區基本建成,完成基建投資7825.13萬元,建築面積176078平方米,其中生產建築72498平方米,生活建築103580平方米。截止1985年有設備1414台,,動力機械總能力13962.93千瓦,全部設備為60年代以後的產品,擁有坐標鏜床、螺紋磨床和萬能測長儀、萬能工具顯微鏡、德國進口光學分度頭等精密機床和計量檢測器具,壓、鑄、熱擠壓工藝齊全,表面與熱處理技術先進,能對外承接鍋爐安裝、維修,汽車大修及小宗機械加工。到1985年末有職工2449人,平均技術等級4級以上,擁有各類技術人員149名,其中工程師41人,是南山礦區技術骨幹最多、力量最強的企業。
1977年7月,開始投料試制軍品,9月12日靶試合格,進入小批量試制,1978年6月對試制產品全面鑒定,7月10日經過自治區軍工局批准正式生產69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自1982年開始,軍品為外貿服務。至1985年累計生產49.6萬發,1987年5月22日國家機械工業部下文撤消燎原機器廠軍品生產線,轉產民品。由於運距長,信息不靈,成本高,費用多,企業缺乏自我生存發展能力,難以和同類企業競爭,自1985年以來,連年虧損。
69式40火箭筒手的全部裝備
民品生產自1980年開始,先是籌建了年產30萬平方米的鋼門窗生產線,1982年參加自治區同類產品評比獲得第一名,全國獲得第四名。在1984年2月與新疆石油管理局簽定了《試制WS系列石油射孔彈器材協議書》,開始試制WS系列石油射孔彈器材,1985年9月20 日通過生產定型,1986年12月14日助理工程師徐文新改進的WS—73—I型有槍身石油射孔彈,在自治區首屆發明與技術成果展覽會上獲獎。1988年12月生產的五種石油射孔器材,被自治區評為優秀新產品。
1985年6月27日自治區勞動人事局發給「鍋爐安裝許可證」,7月5日發給「鍋爐維修許可證」,7月31日正式起用第三廠名「新疆燎原鍋爐安裝維修公司」。
1987年7月22日,自治區輕工業廳機電廳聯合批准生產普通合頁,生產綱領400萬付,1988年3月29日生產的五種規格合頁通過鑒定,投入批量生產。
1987年10月4日國家機械工業部同意引進鋁箔生產線,生產綱領年產3000噸,總投資不超過1300萬元。1991年建成投產。
1988年與江蘇宜興市南漕環保設備廠聯營生產環保設備達成協議。並為新疆啤酒廠承造環保設備項目。近期目標是積極「保軍轉民」,廣開門路,開發新產品,力爭經過努力建設成「軍民結合型企業」
1999年燎原廠和星火廠一同遷往山東省泰安市,合並且更名為北方機電總廠
國營曙光機器廠
第一廠名 和靜40反坦克火箭彈引信廠
第二廠名 國營曙光機器廠
企業代號 5214廠
郵政信箱 烏魯木齊市120信箱
國營曙光機器廠始建於1970年。廠址選在了海拔2000米以上的阿拉溝。工廠的主要設計目標是:生產綱領年產電—2壓電引信43萬個;職工總數1560人,其中基本生產工人603人,輔助生產工人723人,非生產人員234人,消防人員16人,驗收軍代表20人;設備總台數778台,其中金切機床223台,鍛壓設備43台;建築面積52528平米,其中廠區面積20928平米,福利區面積31600平米;建設總投資1610萬元。
到1977年已經有職工961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6人,擁有金切機床1813台,鍛壓設備27台,完成建築面積53000平米。到1978年共完成投資1792.4萬元。
由於我國沒有在海拔2000米地區生產電—2壓電引信產品的先列,五機部也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技術資料。因此在曙光機器廠籌建的同時,1971年五機部下達了關於高海拔地區的特點,以及對電—2壓電引信、火花式電雷管等技術、性能的影響等科研項目。後來曙光機器廠的王成祿同志根據電子理論和火花式電雷管的結構,提出了氣壓對點雷管的影響,即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壓降低),電雷管的起爆電壓隨之降低的論點,王成祿從理論上做了反覆的論證,並在804廠的幫助下,經五機部試驗小組的親臨現場多次實驗,證明了王成祿的論點是完全正確的。


1979年因國營曙光機器廠廠址海拔高,風沙大,氣壓對產品質量有嚴重批改的影響,經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工委決定撤消該廠。人員設備併入燎原機器廠。以後新疆生產的40火箭彈所需引信由國家統 一調配。


當時的國際形勢迫使國家用了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建設大、小三線,使相當多的人終身獻給了祖國的三線建設,他們確實是是一批胸懷祖國、樂於奉獻的人,雖然他們永遠都是默默無聞的平民。但他們的精神應該讓後人牢記。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