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中國不「稱霸」三大理由曝光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期刊《評論》6月2日文章預測,中國將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不過,中國現在害怕當第一,原因有三。
第一是怕外界用GDP指數誇大中國力量。這不是外界第一次這麼做。中國領導人深知,不論GDP多高,中國的13億人口也會稀釋它。比如據世界銀行數字,2012年,中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91位,連遭戰爭重創的伊拉克都不如。中國的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排在第89位,仍落後於多米尼加共和國。
第二是怕「中國第一」錯覺背後的政策影響。中國領導人擔心,中國將掉入外部世界,特別是美國設定的「修辭陷阱」裡。2005年,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提出,中國可充當左右國際議程的「負責任利益攸關方」。在中國領導人看來,這種提議就是一個「修辭陷阱」,目的是控制和約束中國的外交行為。
在政治心理學中,這種策略被稱為「他者角色確定」。通常被一個社會的老成員對「新來者」進行社會化。就中美關係而言,美國強加給中國一個角色——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帶有期望和中國行為應與之相符的暗示。如果中國未能滿足預期,就將受到嚴厲批評,成為其他國家眼裡的「壞蛋」。
最後的害怕是伴隨中國世界經濟第一而來的潛在的民族主義高漲。中國領導人並不諱言「偉大國家」是他們的戰略目標,但民族主義對任何國家都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在當下中國與越南和菲律賓在南海的爭端中,中國網民認為政府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表現軟弱。不難想像,如果中國慶祝世界經濟第一的新地位,政府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壓力。顯然,在中國公眾心裡,外交軟弱與「富國強民」不匹配。
現在思考如何領導世界為時尚早,但中國領導人是時候開始瞭解當領袖意味著什麼。首先,一個世界領袖應該搞好本國的事。鑒於中國的龐大人口,養活國民和維持社會穩定是中國能給世界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其次,一個世界領袖應該通過規則和準則與鄰國和睦相處。簽署南海行為準則或許是中國確立規則消除南海爭端的第一步。
中國需要克服上述三種害怕。一個自信、積極和謙遜的中國將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不管它是不是第一。
外媒稱:中國發出「稱霸」南海信號 可笑
前段時間,美國《防務新聞》刊登的文章稱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艦船製造實力,中國海軍力量將不斷提升,只是其技戰術水平會稍稍遜色於現今的海軍強國。而中國海軍今後的發展方向無疑是造航母,屆時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中國到底會建造多少艘航空母艦?現在這個問題儼然成了西方媒體和防務專家關注的首要目標,各種版本的說法層出不窮。最近俄羅斯及美國媒體的消息稱,經過多年測試之後,中國終於開始大規模製造052c型和052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056型輕護艦。從這一造艦速度和規模來看,這些水面戰鬥艦艇將組成若干支航母戰鬥群!
目前「遼寧」號航母的即將遠航,意味著中國將直面更多可能在遠洋航行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將這些經驗運用到今後國產航母的建造和部署上。遠航訓練就是要去比較遠的海域,至少是要到南海,或者是穿過島鏈,因此人們熱議的釣魚島並不應該算是遠航的目標區域!
筆者認為中國航母的發展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數量的增加,系統的支配到技術的提升,這些都應該是逐步提高的。在建造航母方面,中國缺乏技術支援、缺乏建造經驗、缺乏標準規範……據新華社報道,面對航母建設中種種「先天不足」,海軍航母監造部隊的軍代表們搬進臨時搭建的活動板房,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
可以說,將「瓦良格」號航母改造成「遼寧艦」的工作讓中國的技術人員得到了一次「實戰練兵」的機會,讓他們掌握了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技術。除了航母建造本身之外,擁有足夠多的合格艦載機飛行員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久前中國官方媒體援引解放軍海軍高層的話稱,「中國將擁有不止一艘航母,下一艘航母將更大,可載更多戰機、戰鬥力更強」。這讓一些西方媒體在「中國建造新航母」的問題上再度興奮起來。
據新華社《參考消息》報道,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報5月1日發表文章稱,如果中國不打算建造航母,那就不會從烏克蘭採購前蘇聯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並將其改裝為「遼寧艦」。由於結構特點,該艦不是完全合乎要求的航母,將主要用作中國海軍訓練試驗艦,負責培養中國的航母操作人員和艦載機飛行員。今後中國會在本國造船廠內根據自主設計項目,建造一系列標準航母。
至於中國計畫建造的航母數量,很多西方防務專家認為現在還無法準確判斷。不算「遼寧」號航母在內,極有可能將會是6艘,北海、東海和南海三支艦隊各兩艘,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編配的航母數量相同。中國目前的問題是在建造大型航母方面缺少經驗。「瓦良格」號和前蘇聯航母「基輔」號和「明斯克」號,以及最初的澳洲「墨爾本」號航母,都不能保證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獲得必要的現代大型航母建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