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殘雲:揭秘蒙古鐵騎如何橫掃天下的秘密
蒙古鐵騎的秘密: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千年風雲第一人」。這個結論是依據「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縮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標準而產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40多年時間裡連續發動一系列西征戰爭,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將東方和西方連為一體。「千年第一人」當之無愧。
整個13世紀,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如風捲殘雲一般橫掃歐亞大陸,展開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進攻戰役。這裡,我們只介紹蒙古軍橫掃中亞的幾個片斷,從中探析成吉思汗用兵制勝的一些軍事秘訣。
13世紀初期,在中亞地區稱王稱霸的是一個叫「花剌子模」的伊斯蘭國家。花剌子模原本是中亞一個古老的小國,從12世紀下半葉開始逐漸強盛。阿剌丁和他的父輩經過半個世紀的對外擴張,將花剌子模變為一個龐大的中亞強國,佔有整個波斯(今伊朗)、呼羅珊(今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南部、阿富汗西北部地區)、阿富汗及河中地區(錫爾河、阿姆河流域之間)。
1217年,蒙古汗國的180多位后妃、諸王、勳貴、千戶長各派兩三名手下的伊斯蘭教徒組成商隊出使花剌子模。這支450人的商隊到達花剌子模邊境城市訛達剌(廢墟在今哈薩克斯坦境內錫爾河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口附近)時,守將海爾汗心存私慾,誣稱蒙古商隊是間諜,騙取了昏庸傲慢的花剌子模國王的輕信,殺人劫財。成吉思汗聞訊大怒,遣使責問,要求國王交出海爾汗接受懲罰。花剌子模國王拒絕了成吉思汗的正當要求,竟下令殺死使臣。蒙古人無法忍受如此狂妄的挑釁。成吉思汗決定大舉西征復仇,向花剌子模發出了戰爭告書。
「壯士如虹氣千丈」-蒙古軍的先勝之因
西征前,蒙古汗國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從阿爾泰山脈到黃河之濱徵集青壯年入伍。西征聯軍由蒙古軍(8萬~萬人)、漢軍、欽察軍、畏兀兒軍、契丹女真軍、西遼軍、哈剌魯軍等多民族武裝組成,配備炮石火器,攻城器械和築路,架橋、造船器具,準備了預備馬匹和軍械備件以及充足的軍糧肉食。儘管這支軍隊與花剌了模相比人數不多,卻代表著當時世界上軍事力量的最高水準。特別是其中的蒙古軍從1189年起在成吉思汗帶領下連續不斷地打了30年仗,早已成為一架戰爭機器。
花剌子模徵集了40多萬人的軍隊準備迎戰。阿剌丁的戰略方針是全面防守,作戰策略是重兵屯守城鎮,堅壁清野,迫使蒙古軍退兵。具體戰略部署是:將軍隊主力配置在錫爾河、阿姆河及河中地區,分城據守,防禦中心設在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和舊都玉龍(今土庫曼斯坦庫尼亞烏爾根奇);將戰略預備隊配置在河中地區待命機動,準備在撒麻耳干外圍地區與蒙古軍進行戰略決戰。
1219年6月,成吉思汗帶輔臣耶律楚材進至今新疆阿勒泰地區額爾齊斯河上遊。西征軍在此舉行了盛大的出征誓師儀式。「車帳如雲,將士如雨,牛馬被野,兵甲輝天,遠望煙火,連營萬里。」這就是耶律楚材筆下當時在額爾齊斯河畔目睹西征大軍威武壯觀的寫照。蒙古人的高懸懲罰之鞭的軍威是一派怎樣的氣勢耶律楚材在詩中讚歎道:「天兵飲馬西河上,欲使西戎獻馴象。旌旗蔽空塵漲天,壯士如虹氣千丈。秦王漢武稱兵窮,拍手一笑兒戲同。」在耶律楚材看來,蒙古軍西征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窮兵黷武的秦王漢武的戰爭行動與成吉思汗相比,簡直如同兒戲般可笑。成吉思汗與眾將召開部署西征的最高國事大會,命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幼子拖雷及諸將各自率軍從額爾齊斯河源頭出征,正面進擊花剌子模的錫爾河防線。在此之前,成吉思汗命當時在蒙古西部征服乞爾吉思部的長子術赤率軍南下,會同西遼境內的哲別軍從南路出征。
早在1218年冬,術赤、哲別率3萬名騎兵從剛剛佔領的西遼領堆(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區)出發,在帕米爾高原人蹤絕跡的山谷間探尋通往西域之道。隆冬季節,蒙古軍翻越海拔4000~7000米的冰山雪嶺,這是一條上千里的酷寒與死亡之路,不少人馬倒在途中。經過艱苦跋涉,蒙古軍進入天山山脈的阿賴山北麓,於1219年夏季突然出現在花剌子模國的費爾干納盆地,四處襲擾。
圍三闕一動中殲--蒙古軍的常勝之法
從1220年起,蒙古軍在花刺子模展開河中戰役及阿姆河流域諸城戰役。這一地區的撒麻耳干、玉龍傑赤、不花剌3個城市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都城撒麻耳干是花剌子模的戰略防守中心。1219年秋,成吉思汗與拖雷率主力軍,以速不台部為前鋒,渡錫爾河南下,攻克和招降了沿途的數座城鎮,於1220年3月包圍了有「伊斯蘭教羅馬」之稱的西域名城不花剌(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市)。
成吉思汗圍攻不花剌時,採取了先緊後松、圍三闕一、運動殲敵的戰術:先以精銳的先鋒軍在不花剌的12座城門下屯營,後續部隊隨即包圍外城四周,驅使以戰俘為主組成的「哈沙爾」軍擺開強盛的攻勢,然後故意示弱於某處,網開一面放出守軍,隨後在蒙古軍擅長的運動戰和野戰中殲滅之,以減輕攻堅戰的消耗和損失。當花剌子模的大將闊克汗帶領兩萬名守軍退出不花剌城後,蒙古軍緊迫至阿姆河邊展開戰鬥。闊克汗全軍被殲。
成吉思汗設計、指揮的兩河及河中地區的一系列戰役不僅使蒙古軍攻佔了大片土地,而且基本殲滅了花剌子模汗國的精銳主力部隊。特別是不花剌、撒麻耳干、玉龍傑赤3城的攻取對蒙古遠征軍來說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撒麻耳干是花剌子模的政治中心,玉龍傑赤是該國國王阿剌丁母后一黨軍事勢力的根據地,不花剌是河中地區貿易、宗教、文化集中地,其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意義可想而知。回頭看,成吉思汗將西征主力軍的首攻目標定為不花剌極具戰略眼光。得此城既可切斷東西兩部的交通和援兵,又能扼控撒麻耳干與河中地區的咽喉,並可斷絕錫爾河被圍各城之援,恰似狼咬羊脖。僅此一招,花剌子模國的滅亡便成定數。《元史·太祖本紀》對成吉思汗的評價只有10個字--「帝深沉有大略,運兵如神。」
堅韌耐勞賴輕騎--蒙古軍的制勝之制
如果以歐洲騎士的標準來看,蒙古騎兵充其量算是一種輕騎兵。因為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雖然其防護性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穿著它不會像穿鐵製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成吉思汗從未像西方軍的首領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像歐洲和中亞軍隊使用的武糊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較大,需大約相當於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劇《馬可·波羅》中有馬可·波羅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他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西方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也是防不勝防的。
蒙古軍隊同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從小玩的玩具就是弓箭,一到成年就可以算是職業軍人了。由於在嚴酷的環境中長大,蒙古人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爬冰臥雪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其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方和西方農耕定居民族所缺乏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中原地區穿上軍裝的農民永遠比不上的。這種從艱苦環境和遊牧制度中磨煉出來的精神上的素質優勢就是蒙古軍在天才統帥成吉思汗指揮下能夠橫掃中亞和歐洲的最主要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