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作者 兵聖孫子如何用宮女排兵佈陣?
孫子,原名孫武,字長卿,男,漢族,公元前551年生,屬相狗,星座約為獅子座。山東廣饒人,與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史稱「兵聖」。
孫子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18歲時,因位於山東的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位於江蘇的吳國。在理論上,寫出曠世名著《孫子兵法》,在實踐中,取得了柏舉之戰等經典戰役的勝利。孫子在幫助吳王夫差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歸隱山林,從面成功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殺身之禍。
容 貌
現存有關孫子容貌的最早記載來源於明代萬曆年間《三才圖繪》刻本中的孫子畫像。圖中的孫子相貌堂堂,鳳眼蠶眉,目光睿智;額寬腮闊,按相術所說,屬擎天龍之相;鼻如懸膽,唇若塗脂,中間三縷鬚髯,飄然似仙。
另外,在山東省廣饒縣的孫武祠,前院正中還有一尊孫子的漢白玉石雕像。高大的孫子手持兵書,腰挎寶劍,極目楚天舒,儼然一位運籌帷幄的將軍正在指揮千軍萬馬鏖戰沙場。
但是,這些圖像究竟與歷史上真實的孫子容貌相似幾何?筆者在感歎史家記事不記貌的偏頗之餘,也只能苦笑著引用元代袁桷的一句詩:「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難靈。」
社會關係
孫子的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孫武是河南陳國的公子陳完的後裔。公元前672 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逃奔齊國避難。齊桓公委任他管理手工業生產。陳完後來又改姓名為田完。
到齊景公時,田完的第四代孫、孫武的曾祖父田桓子已是齊國的大官。他用大斗借糧,小斗收進的辦法拉攏人心,老百姓像流水般地歸附在田氏門下。到了孫武的祖父田書的時候,他立了戰功,齊景公便把山東惠民分封給田書,又賜姓孫氏,以示嘉獎。
孫子二十四歲結婚,妻子鮑姜出身貴族,不僅知書達禮,而且琴棋書畫、女紅針線,無所不能。鮑姜敬重丈夫,對孫武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她深明大義,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因此夫婦二人非常恩愛,生活幸福美滿。孫子的兒子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他的後世子孫——孫臏,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參照《孫武年譜》的記載,筆者歸納了孫子的五點人生軌跡。
一、韜光養晦:《孫子兵法》終大成
公元前517 年,18歲的孫武來到吳國的國都江蘇蘇州郊外的穹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他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經過兩年的勤奮努力,終於完成了傳世名篇《孫子兵法》。
此書有十三篇,共計六千餘字。分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計篇;速戰速勝的作戰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攻篇;立於不敗之地的形篇;迅雷不及掩耳的勢篇;避實而擊虛的虛實篇;掌握作戰主動權的軍爭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九變篇;戰鬥中如何安置軍隊的行軍篇;深入敵國作戰的地形篇;兵貴神速的九地篇;威力巨大的火攻篇;論述間諜種類和使用方法的間篇。
《孫子兵法》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開篇,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2500年來一直受到各國軍事家的推崇。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二、初出茅廬:孫子演陣斬美姬
孫子在隱居期間,與同樣淪落在此的伍子胥結為密友。公元前512年,伍子胥搖身一變而成為吳王闔廬的重臣,他不忘舊恩,先後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伍子胥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人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吳王闔廬看到《孫子兵法》一書後,讚不絕口。他對孫子說:「能為我演練嗎?」 孫子回答:「可以」。闔廬為了考驗孫子的實際作戰能力,故意難為他說:「能用婦女做兵將嗎?」孫子胸有成竹地說:「沒問題。」
於是,闔廬選出宮女180人。孫子把她們編成兩隊,讓吳王的兩個愛姬做她們的隊長。孫子向她們講清隊列規則後,擊鼓下令:「向右轉!」「嘩——」宮女們全都哄堂大笑,亂成一團。孫子抱歉地說:「都怪我規則沒說清楚!」然後,他又不厭其煩地重複了多遍規則。又下令:「向左轉!」宮女們不但沒動,反而笑得更厲害了。此時的孫子突然板起了臉,一聲斷喝:「規則不清,是我的錯,令出不行,是隊長的錯,把兩個隊長斬首!」
吳王見孫子要斬愛姬,急忙派人傳話求情說:「我已經知道孫將軍用兵的能力了。我沒有這兩個愛姬,飯都吃不下呀。請您不要斬首她們。」
孫子一口回絕:「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於是,真的把兩個美姬斬首示眾。孫子重新又選了兩個隊長,再次發號施令。這些宮女全都嚇得大氣都不敢出,令行禁止,比正規軍還整齊。吳王失去了愛姬雖然不悅,但他還是心胸寬廣,對孫子敬佩有加,任命他為將軍,從此南征北戰,揚名諸侯。
三、鋒芒畢露:柏舉之戰少勝多
公元前506年,位於湖南和湖北的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河南上蔡縣的蔡國,吳王闔廬借此向楚國宣戰。他親自掛帥,命令孫子、伍子胥指揮3萬吳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子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就這樣,孫武在3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不到一個月,就攻入楚國的國都荊州,楚昭王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四、力挽狂瀾:輔佐夫差報父仇
公元前496年,闔廬趁越王勾踐年輕稚弱,即位不穩,不聽孫子等人的勸告,倉猝出兵,想要擊敗浙江的越國。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於吳越邊境的浙江嘉興縣。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刎於陣前。吳國士兵哪裡見過這陣式?頓時傻了眼,越軍乘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廬也傷重身亡。
闔廬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發起進攻。
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於江蘇太湖,在孫子、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5000名士兵跑到浙江紹興會稽山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五、歸隱山林:兔死狐悲枉忠君
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立志報復。他一方面臥薪嘗膽,勤懇治國,一方面施展美人計,向吳王夫差敬獻西施。夫差得到西施後,果然沉緬美色,荒於朝政。他還聽了奸臣的挑撥,逼迫忠君愛國的伍子胥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後人不知其所終。
結尾
十年之後的公元前482 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安徽當塗的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擊吳國,攻入吳國國都蘇州,吳國遭此劫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中國,也就成為永久的歷史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