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美國人心中「一場苦澀的戰爭……」
中國為什麼要出兵朝鮮?「中國出兵主要是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考慮,是不得已的選擇。」
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干涉朝鮮內戰並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
在朝鮮戰爭歷史研究領域很有影響的美國學者艾倫·懷廷(《中國跨過鴨綠江:決定介入朝鮮戰爭》)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前夕正專注於解決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而中國的介入是由於中國安全受到現實威脅的結果。他的結論得到拉塞爾·斯珀爾(《龍的參與:1950~1951年中國在朝鮮對美國不宣而戰》)和安東尼·法勒-霍克利(《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回憶》)的支持。美國學者喬納森·波拉克通過對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認為,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支配的。他說,關於是否介入戰爭的爭論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來與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會見後還在繼續進行。只是到了10月13日,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再次權衡了中國介入的風險和代價之後,才重新確定有必要在朝鮮部署軍隊,因為如果中國軍隊不介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就會受到明顯的威脅。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托蘭(《漫長的戰鬥》)認為,中國進入朝鮮衝突是被迫的,中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免遭一個威脅要使用核武器的強大敵人的入侵。他說:「麥克壓撒想拿下整個朝鮮,而且或許向更北的地方推進,迫使毛介入一場他幾個月來一直試圖避免的戰爭。」他在一次與中國學者的學術交流會上強調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評論說:「剛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毛澤東,把杜魯門的宣告視為反映出美國人害怕共產主義陰謀,色厲內荏;他把它解讀為,美國開始想採取行動,扭轉共產主義在中國內戰得勝的局面。杜魯門保護台灣,等於是支持美國仍然承認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民黨政府。美國逐步加強援助越南。北京視之為資本主義包圍中國的行徑。凡此種種加起來,都促使北京採取美方最不願見到的措施。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
「我所認識的志願軍……」
當年對手和美國、韓國官方戰史對志願軍作戰的評價
朝鮮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具有複雜的國際政治性;中國人民志願軍主體是步兵,面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高度現代化、擁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美軍;作戰地域是3面環海、多山、狹小的朝鮮半島,不像中國國內革命戰爭是在遼闊的地域上縱橫馳騁。然而志願軍卻出色地完成了在異國與世界最強大國家的軍隊作戰這個全新的課題。讓我們還是聽聽當年朝鮮戰場的對手和美韓官方戰史的評價吧。
志願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是不可小視的對手
「聯合國軍」第一任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壓撒這個狂妄、孤傲的一代名將,在吃盡了苦頭之後,特別告誡剛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不要小看了中國人。他說:「他們是很危險的敵人。沃克曾報告,中國軍隊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作為接近路。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運用得比我們充分。敵軍慣於在夜間運動和作戰。」
馬修·邦克·李奇微是一位喜歡觀察、琢磨對手的戰地司令官。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他寫的著作中認為,中國人是堅強而凶狠的鬥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他們又是文明的敵人:「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後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裡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採取友善的態度。」
志願軍非常擅長夜戰。李奇微說:「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守衛在孤零零的碉堡(碉堡四周堆放著沙袋,設置著鐵絲網,可以在各個方向上對付敵人的攻擊)中的士兵往往吃驚地發現,四五個穿著膠底鞋的中國人已不聲不響地潛入他們與前哨警戒線之間的地帶。這時信號彈就會從敵人戰線那邊升起,瘋狂的軍號聲就會把我方哨兵嚇進碉堡,幾乎來不及發出口令,戰鬥就打響了。」
「聯合國軍」第3任總司令馬克·克拉克說:「共產黨在朝鮮戰爭中的領導,是一種軍事與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體。它不僅能夠維持一個大家認為是『烏合之眾的農民軍隊』在戰場上對抗一個現代的軍事強權,而且它也能夠在面臨逆勢與退卻的時候,把部隊鍛煉成一個有訓練、有裝備和有團結力的戰鬥體。」克拉克對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相當佩服。他認為,志願軍是由各個野戰軍「拼湊」組成的一支軍隊,有很多弱點,但彭德懷在朝鮮把他的軍隊帶得很好。「我必須承認:彭德懷是一個資質很高的敵人,我們不是在和一個容易被打倒的對手作戰。」
戰爭期間的美軍和戰後編寫的陸軍官方戰史都認為,志願軍「有著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有「吃苦耐勞精神」,「智勇雙全」,「在沒有聯絡飛機和通信設備很差的條件下,面對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和聯絡飛機,仍然成功地實施了他們的防禦行動」。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官方戰史認為:「如果用它自己的戰術和戰略標準來看,它也是一支第一流的軍隊。」
志願軍講求戰術,機動靈活
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韓國戰爭史》認為,中國軍隊在國內戰爭期間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戰術,「因而這次一參戰,就結合我國的地理、氣候和風土條件,採用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戰術」。他們歸納的志願軍常用戰術有:機動進攻、尖刀突破、穿插分割、隨機應變的防禦、機動防禦、第二戰線、對精銳強大敵人的進攻、中心開花戰術等。
志願軍在戰爭中不斷壯大
李奇微在其《朝鮮戰爭》一書中寫道:「敵人的高炮火力愈來愈猛。我們的轟炸機開始遭到某些損失。無論把空中力量的作用說得多麼大,它都根本無法阻止敵人運進必要的武器裝備(毫無疑問,如果沒有空中力量的支援,我們的許多進攻行動本來肯定是無法實施的)。」「敵炮兵仍得到了加強。從落在我方前線陣地上的各種口徑的炮彈數量不斷增加這一點可以看到其加強的程度。1952年9月的某一天,有4.5萬餘發炮彈落在第8集團軍的陣地上。10月份,在聯合國軍防線上創造了一天落下9.3萬發炮彈的紀錄。敵人還提高了射擊精度,改進了戰術。這時,他們已能作到集中火力打擊一個單獨的目標,爾後不時地轉移火炮,以避免被我測出其發射陣地的位置。」美國陸軍官方戰史認為,到1952年春,志願軍穩步增加了炮兵力量,投放到「聯合國軍」陣地上的炮彈也越來越多。
1951年9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正式參戰。年輕的人民空軍不懼對手,敢於與美國空軍「空中拚刺刀」,取得輝煌的戰績。1951年11月,美國空軍參謀長霍伊特·S·范登堡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承認,「我們遭到了自朝鮮戰爭以來最慘重的損失……」「鑒於朝鮮空中發生了一種重要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說是險惡的變化……幾乎在一夜之間中國便成了世界上空軍力量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我們過去所一直依賴的空中優勢,現在已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美國空軍戰史寫道:「共軍米格由於佔有數量上的優勢,所以11月份在平壤以北他們到處取得了主動地位,而聯合國軍所有的飛行員則只能對共軍飛行員發動的進攻進行抵抗而已。」12月16日,威蘭在記者招待會上承認:對交通線進行空中封鎖越來越困難了。
戰爭對中美兩國的影響及後果:「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美國人心目中是「一場苦澀的戰爭……」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百餘年間,中國有國無防,國門洞開,任人宰割。新中國建國剛一年,就敢於出兵朝鮮,抵抗強權侵略,並一舉洗刷了民族的屈辱,將侵略者擋在了國門之外,開創了歷史的新篇章。這是我們民族和國家偉大振興的開始。1950年10月19日和1953年7月27日是值得中國人永遠記憶的日子。從此,中國人一改「東亞病夫」的舊形象,以嶄新的面貌傲然登上世界舞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回憶說,朝鮮戰爭前他在歐洲旅行,人們常對華人持歧視態度,可是新中國出兵朝鮮並連獲勝利後,西歐海關人員一見華人都肅然起敬。從此,李光耀開始認真學習漢語。許多漂泊在海外的華人毅然回到新中國的懷抱,也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英勇作戰、揚威異域,有實質性的關聯。
美國人心中「一場苦澀的戰爭……」
長期以來,在美國民眾心目中,朝鮮戰爭是不受歡迎的,不值得多談。因此,近十幾年來一些外國學者,如美國著名的朝鮮戰爭史專家布魯斯·卡明斯等以「鮮為人知的戰爭」、「被遺忘的戰爭」為研究著作的標題。美國政壇老手艾夫裡爾·哈里曼談到朝鮮戰爭時,曾稱朝鮮戰爭是「一場苦澀的戰爭」,主要是因為一個超級大國,又是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死傷了那麼多人,損耗了巨額物資,花費了巨額的戰費,竟然戰勝不了一個弱國,顏面丟盡。美國學者約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響的著作《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一書中說:「在美國不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後,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美國使朝鮮處於僵持狀態,同共產黨中國這個龐大而落後的亞洲國家打成了平手。儘管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國則以人海戰術和對國際政治巧妙的縱橫捭闔,制服了美國的現代化軍事力量。」美國學者羅斯托認為,每一個美國人都認為朝鮮戰爭是一次不愉快的經驗。朝鮮戰爭中美國「傷亡重大,而且在拖延整整兩年的往往令人感到屈辱的談判的時期裡,傷亡有增無減」。「不管對國家政策進行怎樣更加成熟的考察,一個簡單的、眾所周知的真理就是,美國下了賭注,也說了大話,但卻沒有用行動來兌現。」很多國家和人民的看法是,美國的行為只是為了它自身。
克拉克的評論更加出名。他說:「這協定暫時停止了(我虔誠希望它永久終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我40年來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壓撒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美國陸軍官方戰史說,中國在朝鮮戰爭中提高了地位。「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由於共產黨中國有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和堅強有力的領導,因此它也在朝鮮戰場上贏得了自己的聲譽。」(沃爾特·G·赫姆斯《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鬥前線》)另一本陸軍官方戰史說:「中共一個引人注目的收穫是從去年(指1950年)冬天的戰鬥勝利中得到的。這些勝利提高了毛澤東政權的威望,並為之贏得了軍事強國的地位。」(詹姆斯·F·施納貝爾《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戰爭爆發前後》)J·R·麥克法誇爾和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認為,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給人深刻印象的表現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應予以重視的軍事強國。
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伯裡認為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能征善戰給美國人印象極深。「從此以後,沒有一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會像麥克壓撒那樣輕易地和滿不在乎地冒命運之險。」在越南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嚴正警告美國,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國。約翰遜說他相信中國說的話,始終不敢派美國地面部隊越過北緯17度線。這是汲取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當時李奇微對一些人擴大戰爭的鼓噪很擔心。他說:「當我聽到有影響的人物向我們擔保中國『不敢』採取這種或那種行動時,我感到不安。我相信,我們軍界的決策人再也不會由於錯誤地判斷共產黨中國人的意圖而產生麻痺情緒了。」
抗美援朝戰爭使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熱情高漲,在此基礎上團結一致,使新生的人民政權得到鞏固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作者認為,「抗美援朝運動」在國內掀起了愛國主義熱潮,並且幫助鞏固了新政權。索爾茲伯裡說:「(這場戰爭)給毛以無可比擬的機會,在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團結中國人民來支持新的和尚未經考驗的革命政權。在鬥爭中所達到的愛國主義的一致給毛以極大的幫助,使他能統一全國。它使許多原本會繼續支持蔣介石的敵對分子沮喪了,使軍隊團結一致,使剛冒頭的地方主義不能發展。」而且,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採取邊打邊建邊穩等方針,通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套鑼鼓一起敲」,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國民經濟恢復的艱巨任務順利完成,贏得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一個戰略性勝利,為大規模經濟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