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 陽光歷史

 

A-A+

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2014年11月1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導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縱橫捭闔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臟地帶,戰功顯赫屢戰屢勝,殲敵總數達246萬。三野是我軍殲敵數量最多的戰略集團,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中兩個半是被三野所消滅。其戰旗下的八支英雄部隊,是三野的傑出代表--三野頭等主力師。接下來就介紹一下這八支雄師勁旅......

  20軍58師

  20軍58師的前身是1939年5月由新四軍第6團與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合編的江南抗日義勇軍,同年10月與新四軍挺進縱隊合編稱挺進縱隊,19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9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同年4月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945年3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同年4月23日調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為第4縱隊,11月11日編入新四軍第1縱隊為1旅,同年12月隨縱隊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1縱隊1旅,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旅,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轄172、173、174團。該師是有紅軍基礎的新4軍老部隊,參加過著名的郭村保衛戰、黃橋決戰、蘇中反清鄉作戰、天目山反頑作戰、宿遷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第2次戰役等。該是機動能力強,尤其善長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亦能攻堅。有強大的突擊力和貫穿力,被新四軍軍部去定為甲等旅,是三野頭等主力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第20軍於1950年11月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戰鬥中,第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小高嶺陣地,頑強阻擊敵軍的衝擊,最後與敵同歸於盡,追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該師現為20集團軍58機步旅,駐河南長葛。


  172團的前身是1934年9月由閩東紅軍地方武裝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1937年11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2支隊,1938年1月底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1939年5月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2路,同年10月編入新四軍挺進縱隊為第1團,19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團,19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1團,同年4月改稱第1師第1旅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團,1945年3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仍為第1團,同年4月23日隨旅調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為第4縱隊10支隊,11月11日隨所在縱隊編入新四軍第1縱隊為1旅1團,同年12月隨縱隊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1縱隊1旅1團,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旅1團,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1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172團。該團是三野為數不多的紅軍團隊。該團作風勇猛頑強,攻防兼備,有較高的技戰術,是軍師第一主力團,也是三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隊之一。

  173團的前身是1944年2月以蘇中2分區特務營為基礎組建的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1945年3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仍為特2團,同年4月23日隨旅調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為第4縱隊11支隊,11月11日隨所在縱隊編入新四軍第1縱隊為1旅2團,同年12月隨縱隊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1縱隊1旅2團,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旅2團,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2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173團。該團戰鬥力較強,是師主力團。

  174團的前身是1947年2月由膠東地方獨立團改編的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3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174團。

  27軍79師

  79師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中旬組建的山東軍區第5師之一部,該師大部赴東北後1945年10月下旬重新組建第5師,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1947年1月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轄235、236、237團。該師雖是膠東的第二個5師,可部隊基礎很好,膠東的九個主力營有四個在該師,部隊作風驍勇強悍,技戰術水平較高,進攻、防禦、野戰、攻堅兼備,尤以攻堅能力強勁著稱,是三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師之一。1998年8月全軍旅團化,步兵第79師改編為第27集團軍第235摩步旅,駐邢台。


  235團的前身是 1937年12月24日以昆崳山紅軍遊擊隊為骨幹,在文登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成立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3路,1938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第61團第1營,同年11月編入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第19旅仍為第61團第1營,同年12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第19旅第61團第1營,1939年3、4月間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第13團,1940年9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旅第13團,1942年7月改稱八路軍山東軍區第5旅第13團,1943年3月改編為八路軍膠東軍區第13團,1945年8月中旬編入新組建的山東軍區第5師為第13團,1945年10月下旬編入重新組建的第5師仍為第13團,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第13團,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第13團,1947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第73團,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第235團。該團是著名的濟南第一團,部隊基礎好,作風過硬,突擊力強大,攻防兼備,尤其擅長攻堅作戰,是抗戰期間山東軍區的十三個主力團之一,是軍、師的第一主力團。

  236團的前身是1945年10月下旬組建的膠東軍區第5師第14團(1營由第13團特務連和新第15團特務連、師特務營第3連合編而成;2營由西海獨立2團4連、南掖獨立營6連、平北獨立營一部合編而成;3營由原北海軍分區特務團2營轉隸),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第14團,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第14團,1947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第74團,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第236團。該團歷史不長,進步很快,能很好的完成各項戰鬥任務。

  237團的前身是1945年5月組建的膠東軍區中海軍分區獨立團(轄兩個營,其1營3個連繫由13、14、16團抽調建制班編成),1945年8月中旬編入新組建的山東軍區第6師為第18團,1945年10月下旬編入重新組建的第5師仍為第15團(第2營系原5師14團1營,原2營與該營對調),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第15團,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第15團,1947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第75團,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第237團。該團基礎相對較老,有主力老16團的一個營為骨幹,作風勇猛頑強,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戰鬥力很強,是軍、師主力團。

  第23軍69師

  該師前身是1940年6月以新四軍蘇皖支隊擴編的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1941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1945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11月改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1946年5月第8縱隊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以原8縱隊主力4個團組成1師3旅,1947年2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2師。1949年1月,整編為23軍69師,轄步兵205、206、207團。


  這是一支有著紅軍的光榮歷史和傳統的英雄部隊,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堅持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衛崗、郭村、黃橋、夏家渡、車橋等重要戰役戰鬥,1942年9月,其第7團(205團)在夏家渡戰鬥中,斃俘日軍140人,戰鬥結束後,為表彰團隊的卓著戰功,由粟裕師長兼政委提議,報陳毅軍長批准,新四軍授予該團「老虎第七團」榮譽稱號。解放戰爭時期,69師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戰鬥,是第三野戰軍的頭等主力師。1952年9月,隨軍入朝參戰,1958年3月回國。和平時期,該師狠抓軍事訓練、戰法改革。1999年以來,該師曾5次被四總部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1987年5月,20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大興安嶺撲火英雄營」榮譽稱號;1993年2月,師炮兵團參謀長蘇寧被中央軍委授予「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範幹部」榮譽稱號,現為我軍8位掛像英模之一。1998年,參加松花江抗洪搶險,205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範團」榮譽稱號。

  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後,69師下轄第205團(紅軍團、老虎團)、第207團(渡江突擊先鋒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2003年,陸軍第23集團軍撤銷,步兵第69師改隸陸軍第16集團軍,原步兵第67旅縮編為步兵第207團歸師建制,原師裝甲團撤銷,由原23集團軍裝甲旅縮編為69師裝甲團。

  第24軍70師

  第70師的前身為1940年2月以原新四軍2支隊機關及新3、新4團等組建的新的第2支隊,1941年4月改編為新四軍6師16旅,1943年1月與1師2旅(前身1940年7月由新四軍老2團擴編的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合編為 16旅,1945年1月改編為蘇浙軍區第1縱隊,同年11月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1946年3月第6縱隊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以原6縱隊4個團組成6師16旅,1947年2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16師。1949年2月,由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16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第70師。

  這是一支誕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堅持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衛(韋)崗、賀甲、黃橋、杭村等戰鬥,殲敵55862人,創下新四軍首戰日軍、首俘日寇、首克敵據點、首奪敵縣城的紀錄,為開闢和堅持蘇南、蘇北、浙西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老2團(70師210團)因作戰勇猛頑強、每戰必勝,打出了虎威,被新四軍授予「戰鬥模範團」光榮稱號,被江南人民譽為「老虎團 」。解放戰爭時期該師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漣水、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沙土集、豫東、淮海、渡江等重要戰役戰鬥,是第三野戰軍的頭等主力師之一,其下屬各團分別被譽為「打不垮的46團,趕不走的47團,大大的48團」。


  1952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參加了上甘嶺防禦、金城等戰役戰鬥,殲敵9600餘人。1955年10月,駐防京郊擔負首都保衛重任。1960年4月,改編為摩托化師(機械化師),1961年1月,第70師作為北京軍區的機械化師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10月底,執行陸軍機械化師編製。1966年6月15日,改隸北京衛戍區,改稱警衛第3師(延續至今)。 1974年12月31日,經周恩來總理批准,警衛第11團(原70師208團)開始擔負迎外任務。1989年,警衛第13團(原70師210團)改為特種警備團。該師歷史悠久、戰功卓著,是我軍最早的摩托化部隊之一。現轄警衛第11團(紅軍團)、警衛第13團(紅軍團、老虎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

  後來的24軍70師是1969年由24軍原74師改稱,並於1985年整編為陸軍第24集團軍步兵第70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2003年陸軍第24集團軍撤銷,步兵第70師縮編為摩步第70旅,改隸陸軍第65集團軍建制。

  第26軍76師

  76師的前身是1941年8月組建的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旅,1942年3月兼魯中第1軍分區,同年8月第4旅番號撤銷為魯中軍區第1軍分區,1945年8月大反攻時,以該分區為基礎組建了山東軍區8個主力師之一的第4師,同年 12月28日改稱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第4師,該師第10團前身為八路軍129師津浦支隊(129師工兵營為主組建,老紅軍部隊)、後為山東縱隊2旅4團,是山東軍區13個主力團之一。1947年1月,該師編入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為第22師,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第76師。解放戰爭時期該師參加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洛陽、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戰鬥,殲敵6萬餘人。該師部隊基礎好,所轄團隊均為老部隊,戰鬥作風過硬,擅長山地作戰,有較強的攻堅能力,部隊戰鬥力很強。該師下轄226、227、228等3個團。是第三野戰軍的頭等主力師之一。1950年11月隨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戰役。1952年6月回國,駐防山東。1961年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

  226團的前身是八路軍第129師津浦支隊,38年末改稱八路軍第115師津浦支隊,1939年10月調歸山東縱隊,11月與原山東縱隊第2支隊(膠東第61團第2、3營)合編為山東縱隊第2支隊,40年9月改編為山東縱隊第2旅第4團,1942年8月編入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第4團,43年3月改稱山東軍區魯中第4團,是山東軍區13個主力團之一。1945年8月中旬編入山東軍區第4師為第10團,同年12月28日改稱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第4師第10團,47年1月編入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為第22師第64團,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第76師第226團。該團是山東縱隊中為數不多的擁有紅軍連隊的團隊,戰鬥作風硬朗,戰鬥經驗豐富,執行命令堅決,攻防兼備,以攻堅能力見長,部隊戰鬥力很強,是抗戰時期山東軍區十三個主力團之一,也是軍、師第一主力團。


  227團的前身是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旅第10團,42年8月調入魯中軍區第1軍分區仍為第10團,43年3月團部撤銷番號保留,部隊由分區直接指揮。44年初重組該團團部,45年8月編入山東軍區第4師為第11團,同年12月28日改稱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第4師第11團,47年1月編入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為第22師第65團,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第76師第227團。該團是山東縱隊第4旅的主力團,部隊作風勇猛,戰鬥力強,是師主力團。

  228團的前身是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旅第12團,42年8月調入魯中軍區第1軍分區仍為第12團,43年3月團部撤銷番號保留,部隊由分區直接指揮。43年10月以該團部隊為基礎組建沂山支隊,後改編為魯中軍區第4分區第12團,46年9月調入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第4師為第12團,47年1月編入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為第22師第66團,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第76師第228團。該團也是山東縱隊的老部隊,戰鬥力較強。

  1967年7月,76師入贛執行「三支兩軍」任務,當時出了個「愛民模範」李文忠,著實火了一把。1969年10月,76師正式劃歸福州軍區建制江西省軍區領導,12月改稱陸軍第88師,1975年4月,劃歸陸軍第29軍建制,改稱第86師,調離江西入閩。1985年,29軍撤銷,該師劃歸第31集團軍,番號仍為步兵第86師,執行南方甲種步兵師編製。90年代該師被確定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後,下轄步兵第256團、第257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由步兵第258團與27集團軍步兵第79師坦克團合併整編)。現為31集團軍頭等主力師!

  第22軍65師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第65師。其前身為1945年9月由魯南軍區3團、5團組建的山東軍區第8師,1946年1月編入山東野戰軍,為直屬第8師,1947年2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該師成立後,參加了界河、兗州、棗莊、韓莊、泗縣、宿北、魯南、萊蕪、泰安、孟良崮、沙土集、洛陽、開封、濟南、淮海、渡江、解放浙東南沿海島嶼等戰役戰鬥。該師部隊基礎好、攻堅能力強。曾先後有兩任師長王麓水(兼政委)、王吉文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洛陽戰役中,23團(195團)1營首先突破東門,被華東野戰軍授予「洛陽營」榮譽稱號。1949年2月改編為22軍第65師,轄193、194、195團。是三野的頭等主力師之一。

  193團的前身是由魯南軍區運河支隊組建的魯南3分區基幹團,1945年9月編入警9旅為18團,後編入魯南軍區第10師為30團,1947年3月10師編入華野3縱為7師,30團改稱7師21團,1948年1月7師機關編入豫皖蘇軍區的各分區,21團編入8師為8師21團,1949年2月改編為第22軍第65師第193團,該團戰鬥力較強。

  194團的前身是由山東縱隊特務1團、特務2團合編的山東縱隊1旅3團,後1旅改為115師教1旅,教1旅撤銷後為魯南軍區第3團,是山東軍區13個主力團之一。1945年9月編入山東軍區第8師為22團。1946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山東野戰軍仍為第8師第22團,1947年2月隨所在師編入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仍為第8師第22團,1949年2月隨所在師改編為22軍第65師第194團。該團戰鬥力很強,尤其善於攻堅,是軍、師的主力團。


  195團的前身是由蘇魯支隊、邊聯支隊改編的115師教2旅5團,後為魯南軍區第5團,是山東軍區13個主力團之一。1945年9月編入山東軍區第8師為23團,1946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山東野戰軍仍為第第8師第23團,1947年2月隨所在師編入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仍為第8師第23團,1949年2月隨所在師改編為22軍第65師第195團。該團戰鬥力很強,尤其善長山地作戰和攻堅,在洛陽戰役中該團1營首先突破洛陽東門城防獲「洛陽營」稱號。該團有115師686團2營營部及7、8兩連的基礎,是軍、師的主力團。

  1958年4月,第65師改編為舟嵊要塞區定海守備區。1963年11月定海守備區撤銷,1967年6月定海守備區恢復,1976年5月又撤銷。第194、195團分別發展為如今的舟山守備區海防第17、18團。第65師是三野頭等主力師中唯一被撤銷編製的師。兩個戰功顯赫的團隊也成為守備部隊,著實可惜。

  第28軍82師

  第82師的前身是原渤海軍區7師開赴東北後組建的第二個7師,47年1月下旬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第28師,49年2月改編為第3野戰軍第28軍第82師,下轄第244、245、246團。該師作風頑強,長於防禦作戰,戰鬥力較強,是軍主力師。也是第三野戰軍的主力師之一。

  244團的前身是山東壽光縣抗日武裝改編的壽光縣獨立營,40年1月改建為壽光獨立團,同年底編為山東縱隊第3旅第9團,43年3月該團1營改編為清河軍區特務營,其餘部隊與清東獨立團合編為新的清東獨立團,44年2月清河、冀魯邊兩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該營仍為軍區特務營,45年2月軍區組建一3000人的新兵教導團,同年9月特務營與新兵教導團合編為軍區特務1團,46年7月編入軍區重新組建的第7師為第1團,47年1月下旬編入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8師為82團,49年2月編入第3野戰軍28軍82師為244團。該團作風勇猛、戰鬥力強是軍、師主力團。在金門戰鬥中該團參加登島作戰,但因後援受阻,遭受嚴重損傷。

  245團前身是45年秋由渤海5分區地方武裝組建的警7旅14團,46年11月編入渤海11師仍為14團,47年1月下旬編入10縱28師為83團,49年2月編入28軍82師為245團,該團戰鬥力較強是師主力團。

  246團的前身是47年1月組建的渤海第4分區警備團,47年1月下旬編入10縱為縱隊特務團,49年2月編入28軍82師為246團。金門戰鬥中該團損失兩個連。


  1961年1月,第82師作為福州軍區的主力師,被中央軍委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參加了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其作風紮實,戰鬥力強,在總參考核全國戰備值班部隊時名列前茅。1969年11月隨軍北上,轉隸北京軍區。1985年9月改編為陸軍第28集團軍步兵第82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1998年9月縮編為步兵第82旅並轉隸陸軍第63集團軍,2003年9月又劃歸陸軍第27集團軍建制。

  第21軍61師

  61師的前身為1935年2月重建的鄂豫皖紅28軍,1938年春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19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2師第4旅,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4旅,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4師。1949年2月,第4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第61師,轄181、182、183團。該師是鄂豫皖的紅軍師,是新四軍的十一個甲等旅之一,所轄團隊中新四軍主力第10團、第11團為師主力團。抗日戰爭時期,打響了新四軍抗日的第一槍,堅持淮南抗日根據地,共殲敵3萬餘人;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朝陽集、泗縣、魯南、宿北、白塔埠、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保衛戰、挺進蘇北、淮海、渡江、解放浙東南沿海島嶼等重要戰役戰鬥,殲敵6萬餘人,是第三野戰軍的主力師之一。1953年3月,61師隨軍入朝參戰,參加金城戰役等作戰,1958年8月回國。

  181團的前身是34年冬成立的紅218團,35年2月3日編入再建的紅28軍為第82師244團,37年9月改稱鄂豫皖工農抗日聯軍第82師244團,38年春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7團,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2師第4旅10團,43年9月改稱第2師4旅兼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第10團,44年6月仍稱新四軍第2師4旅10團,45年12月21日隨所在師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2縱隊第4旅10團,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4旅10團,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4師10團,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61師181團。該團是紅軍團隊,部隊作風硬朗,戰鬥經驗豐富,戰鬥力很強,是軍、師第一主力團。

  182團的前身是紅28軍特務營和鄂東北獨立團,37年9月改稱鄂豫皖工農抗日聯軍特務營和鄂東北獨立團,38年春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9團,同年9月撤銷番號,12月恢復第9團建制,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2師第4旅11團,43年9月改稱第2師4旅兼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第11團,44年6月仍稱新四軍第2師4旅11團,45年12月21日隨所在師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2縱隊第4旅11團,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4旅11團,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4師11團,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61師182團。該團也是老紅軍團隊,部隊作風頑強,有較強的攻擊力,是軍、師主力團。

  183團的前身是44年末由來六支隊和滁縣、全椒兩縣總隊的一些連隊重新組建的新四軍第2師4旅12團,45年12月21日隨所在師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2縱隊第4旅12團,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4旅12團,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4師12團,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61師183團。

  1985年,該師整編為陸軍第21集團軍步兵第61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989年4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應急機動作戰部隊。該師現下轄步兵第181團(紅軍團)、182團(紅軍團)、183團(鋼鐵團)、炮兵團、高炮團、裝甲團,是我軍僅剩的兩個六團制步兵師之一。


標籤:



給我留言